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王平


魏国迁都大梁,完全不是因为害怕秦国,是由魏国称霸求发展走的必然之路。

首先,魏惠王迁都是在公元前364年,正值魏国最强盛的时期,秦国也只是刚刚起步而已,尚且构成不了威胁,惧怕秦国的说法何从说起呢?有人说是河西之战,太会扯了,历史上有魏秦之间有五次河西大战。前三次魏国都是大获全胜,压制秦国喘不过气。公元前362年,魏国确实在河西打了次败仗,那也是魏国迁都以后得战争。但很快,魏国名将庞涓从东方战场抽身而出,率领军队打得秦国迁都到了泾阳,秦国依旧不是魏国的对手。

(从地图上可见,安邑太偏西了,而诸侯们争斗都是在东边)

况且,秦国在秦孝公时期并没有真正地强大起来,三次在河西打败魏国,只是侥幸魏国的主力和精锐都不在河西,打败的不过是魏国普通地方军团。当魏国真正力量出来的时候,秦国的原形完全暴露,根本经不起摧残。要说秦之锐士专屠魏武卒,那还得到公元前293年后,白起出道。此时的秦军,不能称之为锐士,在魏武卒的眼里不过是土鸡瓦狗。

魏惠王也是一个不可一世的主,比之齐闵王有过之而无不及。魏惠王是战国时代第一个真正的霸主级人物,苏秦说他“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北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六国就没有被他打过,但是在公元前353年,公元前344年,桂陵、马陵两场大战,魏国精锐在东方战场上被齐国歼灭十几万,可谓是元气大伤。秦国在变法后的几十年里,享受了变法带来的富国强兵,开始发动第五次河西之战。公元前330年,秦国经过两年的战争,斩首魏军4.5万,夺回了丧失近百年的河西郡。魏国在魏惠王后期,沦落为二流国家,从此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我觉得魏国迁都大梁真正的原因是魏惠王的军事战略,目标东方。魏国的主力一直都是放在东方,而称霸中原是当时走上强国之路的前提。

魏国的都城一直在安邑(现在的山西夏县),位于黄河的西边,山多地少。随着魏国国力的不断增长,土地的不断扩张,原本的都城难以支撑一个霸主的需要。而且,安邑靠近国界线,很容易受到他国的攻击,那时可没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而且,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达到了顶峰,对标的是东方的霸主—齐国,至于秦国在当时是不受国际待见的,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野蛮人。

出于军事战略和帝国发展,迁都大梁是再适合不过了。而且大梁地处天下之中,进军东方特别便利,都城建设也更加快速。同时,魏国一直也想吞并弱小的宋国,把军事主力部署于大梁,是再适合不过了。

当然,魏国迁都时间有待争议,但我比较坚信魏国史书所记载的魏惠王六年,即公元前364年。


慵懒国王


当然不是,迁都大梁的时候正是强盛的时期,秦国被压着打,威胁不到魏国。安邑限制了魏国的发展,魏国迁都大梁是因为要争霸中原发展经济。

1、秦国威胁的理由站不住脚

魏惠王时,虽然秦献公进行了简单的变革,并且打赢几次,但是一方面秦献公并没有改变秦国贫穷的地步,反倒因为连年用兵,国家本就频临崩溃。另一方面秦国综合国力比不上魏国,而且魏军主力在其他方向。

从迁都时间上看,魏国迁都大梁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应该是公元前361年,此时秦献公去世,秦孝公继位,商鞅入秦。更换国君,又准备变法,正是时局动荡的时期,根本无力威胁魏国。

魏国也未经历马陵之战与桂陵之战,不仅国力雄厚,军队也极为强盛。所以魏国迁都如果说是惧怕秦国,理由靠不住。

2、安邑有极大的局限性限制了魏国的发展

安邑靠近西边,但是西边最富饶的河西之地此时已经被魏国占据,再往西就是游牧民族的地区,对于魏国来说意义不大,除非要灭秦或者把秦人彻底赶到更西边的游牧区域。

中原崛起的齐、楚等国都挑战了魏国的霸业,而安邑过于偏西,不利于维护魏国霸业。

大梁地处中原,水网密布,有利于发展农业,所以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发展上看,大梁都比安邑更适合成为魏国霸业的中心。

明显大梁的位置无论是压楚、压齐,都比安邑更为合适,更有发展空间。

所以魏惠王迁都其实是从称霸中原的角度考虑,而此时的秦国百废待兴,根本没有实力威胁到魏国。


妖鬼杂谈录


按照史书记载,魏国迁都大梁,和秦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公元前445年,魏斯,也就是史书上"魏文侯",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将自己的都城建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而魏国迁都是什么时候呢?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魏国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主要的原因,便是为了占据有利地势,图霸中原。

而公元前364年的秦国在干什么呢?此时的秦国国君是秦献公,三年之后秦孝公才即位,前359年,秦孝公才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当时还是“诸侯卑秦,不与会盟”的时代,秦国没有实力,也无法去威胁魏国的。到公元前354年,秦国趁魏国与赵国开战,主力不在国中,才趁机占领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之后魏国持续与他国发生冲突,实力遭到削弱,秦国才得到河西地区,真正威胁到魏国。

秦孝公时期的秦国与魏国

题主之所以认为魏国为秦国所逼,才迁都大梁,估计是受电视剧《大秦帝国》的影响吧。这部电视剧虽然为我们再现了很多历史场景,但它是根据历史改编的,并不是完全的史实,这一点还是要分清的,不过要说一句,《大秦帝国》系列确实拍的不错,是近些年少有的优秀电视作品,很值得一看。

大秦帝国海报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秦蛰魏盛

魏国迁都的时候,正是秦国蛰伏变法的时期左右,这时候也算是魏国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魏国会怕秦国吗?秦国这时候还巴不得魏国迁都,势力东移给自己变法图强的时间。所以因怕秦国而迁都之说明显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要迁都?

正因为魏国这时候国力强盛,因此有了在列国之中执牛耳之心。所以决定把势力重心东移,来和东方的列国竞争一下。这才打算迁都。

其实纵观秦国的历史,也是经历了数次的迁都,逐步东移,最终定在了咸阳。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战略目的需要而为之的。


只是魏国虽然是战国之中最早尝鲜变法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通过变法变强的国家之一,但是却并没有秦国变法变的那么彻底,所以最终被东西夹击,由此从盛转衰。


淡看天上月


当然不全是。

当时魏国打算迁都大梁的时候,秦国还没有强大到让魏国一败涂地。



魏国迁都大梁,跟魏国的国策也有很大关系,魏国以中原争霸为主,迁都大梁,有利于魏国在东方攻灭小国,拓展领土,保持魏国的霸主地位。



大梁位于东部平原地带,有利于交通和发展,再就是魏国前期国土的拓展,东方有大片的新拓展国土,魏国重心逐渐东移,迁都大梁有利于对国土东部的控制。


津城沐雨


其实魏迁都不是怕秦国,相反当时秦国更怕魏国。

魏国迁都主要原因是,齐国公然与魏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上。当时魏都在安邑远在太行山以西,难以控制东边局势。面对来自东西两边的威胁,魏惠王决定避开秦国,将战略中心东移,致力于与齐国争霸。

周显王八年,魏惠王将国都迁到东部的大梁,其战略意图是西守东攻,控制韩赵,与齐国一争高下,维护魏国在中原地区的霸业。

大梁位于中原腹地,为济水、丹水、鸿沟、睢水等几条河流的交汇点,地势平旷,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迁都大梁后,魏军可直接威胁韩赵国都郑和邯郸。魏惠王以军事手段和外交活动相配合,力图进一步控制韩赵。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魏国怕不怕秦国。

周显王十五年,秦国趁魏国陷于与赵国齐国两面作战的良机,出兵进攻魏长城线上的重要城邑元里,歼魏军七千余人,攻取了魏西河线的少梁城。

接着又在周显王十七年,攻入魏河东郡,一度攻占魏国旧都安邑。第二年,卫鞅又率秦军包围固阳,迫使魏守军归降。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魏国被迫调整战略,先后与齐赵交好后,魏惠王于周显王十九年派军队反击秦国,围攻定阳,有意与秦在河西地区寻求会战,使秦孝公不得不在彤与魏惠王修好。

魏国此时已重振声威,魏惠王积极准备召集诸侯,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巩固霸业,并图谋攻秦,这引起秦国的恐慌。《战国策·齐五》记载,当魏国"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的时候,秦孝公惕惕为备,"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所以魏国迁都只是为图霸中原为战略利益,根本不把秦国放眼里。




午夜看世界2018


魏国迁都大梁,不仅是受到秦国的压迫,同时也是受到赵国与韩国的压迫。

魏国的旧都安邑在西部,靠近西河(或河西),不仅受到秦国的巨大威胁,这里也是赵、韩联合进攻的重点地区。

譬如魏与赵、韩的浊泽之战、浍北之战等,战场都是在安邑城附近。

浊泽之战是魏国与韩赵联军的一场大会战。公元前369年,韩、赵两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军,夹击魏罃(即后来的魏惠王)的军队。双方在浊泽(即涿泽)展开大战,魏军大败。这是魏国在历年战争中最大的惨败之一,魏罃的主力被韩、赵联军团团围困,翻盘的机会微乎其微,就象案板上的鱼肉一样,只能等待别人的宰割了。然而,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奇葩,韩国与赵国兵团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竟然莫名其妙地撤军了,魏罃才得以躲过一劫。


浍水之战是魏与韩赵的另一场大战。公元前362年,魏军在统帅公叔痤的指挥下,在浍水以北与韩、赵联军决战。此役魏军展现强大的战斗力,把韩、赵军队打得丢盔卸甲,大败而逃。赵国将领乐祚被俘,魏军长驱直入,攻取赵国的皮牢。这位公叔痤,就是后来慧眼识商鞅的伯乐。

在浍水之战结束后不久,秦献公派庶长国(庶长是秦官,相当于卿,国是其名)率大军攻略少梁。鉴于此城在河西举足轻重的地位,魏惠王魏罃派公孙痤迎战。有些史书把“公孙痤”与“公叔痤”混为一人,其实不对,在《史记》“赵世家”中,把“公孙痤”称为“太子痤”,看来当时公孙痤被立为太子,而公叔痤是相国,明显不是同一人。少梁之役,魏军遭到重创,统帅公孙痤被秦军所俘虏。魏国丢失了繁庞城,这座城池是当年魏文侯从秦国人手中夺取的,现在又回到秦国人手中。

在此背景下,魏惠王迁都。因为安邑城的地理位置实在不好,在秦赵韩三国的攻击范围之内。迁都后,魏都暂时摆脱了秦、赵、韩的包围,获得喘息之机。同时,随着首都的迁移,魏国的军事重心逐渐由西部转移到东部,在中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猛增。宋卫邹鲁等十几个小诸侯(称为泗上十二诸侯)都奉魏罃为领袖。所以,说到魏惠王的霸业,其实并不是他真的很厉害,称霸天下,没有的。他的霸业,主要是十几个小喽啰跟着他摇旗呐喊,仿佛回到当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时代。

然而,魏惠王的霸业实际上是虚胖,他把军事重心转向东线后,原本处于守势中的西线更加脆弱,难以抵御秦国的进攻。在魏迁都后不到十年的时间,旧都安邑城就被秦军攻陷了。


君山话史


我想问题主题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是看了大秦帝国裂变吧。确实,大秦帝国拍的不错,但是在这一点上来讲,刻意突出了秦帝国在崛起过程之中,对于魏国的报仇雪恨,所以让大家觉得魏国迁都大梁,是因为受到了秦国人的威胁才这么做的,事实并非如此。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就从大秦帝国这部历史剧开始说起,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来反驳他的某些观点,这样的话说起来更加具有公正性。

首先第一条马陵和桂陵之战,当时都是齐国出兵去威胁魏国的首都,很显然当时进攻其他国家的魏国军队一听说这件事情,立马回兵撤防,我说此时魏国的首都在安邑的话,那么这个时候恰恰是最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安逸离奇国太远了,如此漫长的一条攻击线,那么齐国的军队从齐国国境线杀到魏国,首都需要多长时间?魏国的军队完全可以把眼前的事情给做完了,然后再去回防!

如果我当时是孙膑的话。魏国的首都在安邑,我是绝对不会提出围魏救赵这样一个观点,为什么?这么漫长的一条线路,长途奔袭,那个时候的那种运输条件得要多长时间?魏国的军队早就可以把自己手指事情全办完了然后回过头来把自己当成一块肥肉给嚼的连骨头都不剩,所以说当时魏国的首都应该在大梁,(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为什么只有这个都城离齐国和楚国比较近,只有这个地方对于两个国家的进攻才会显得这么惊慌失措!

还有在电视剧里面魏国为什么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没有去攻击,已经被他们打得708落的秦国呢?很简单,当十魏惠王已经把进攻的重心从西方的秦国转移到了中原地区,也就是齐国和楚国,打算跟这两个强大的国家掰腕子。

如果说魏惠王当时仍然把都城安插在了安邑的话,大家想象一下当时魏国的军队从这个地方出兵去跟齐国和楚国的军队争雄的话等,要耗费多少的时间,又要损失多少战机?

大秦帝国里面这一段是不值得推敲的,因为。仔细想想当时魏国的首都,应该不是在安邑,历史上面记载魏惠王六年,魏国将首都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去为了突出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那种实力上的巨大变化,才会特意安插了这么一段,说魏国因为害怕秦国的实力,才选择迁都当然,历史上面绝对没有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