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作为老牌霸主,是如何衰落的?

LoongDuke


战国时期的楚国虽然是大国,但是楚国所处的战略位置与其他大国的认同感都是比较差,楚国地处湘鄂地区,属于中原之外,因此其经济文化发展较当时的经济中心中原黄河流域落后,而且楚国也不是当时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因此中原大国的认同感也差。

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争之世,各国均力求变法图新,其中变法最为彻底的秦帝国的崛起就证明了变法改革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楚国生产力的落后,奴隶制根深蒂固,变法阻力巨大,虽然,楚悼王当政时,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吴起被箭射杀,死后尸身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旧的奴隶主贵族阶层本身的腐败加之变法的失败,楚国在战国时期的衰落是必然的!



ZjK东北Ren


我是文青,纯原创构思不易,请大家看下我的回答,谢谢。

是因为这四场战争,让楚国由盛转衰,被秦国攻破。

在周朝时期楚国开始建立,其国君为芈姓、熊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楚国也不是成立之初就是一个强国,这其中离不开几位国君的治国有方。

首先是楚悼王开始任命吴起,让他对自己的国家进行变法,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只要变法成功的最后几乎都是焕然一新变成一个强国,但是往往因为涉及到贵族利益而不能成功,好在吴起有楚悼王这样的主子,最终顺利变法成功。

变法只是第一步,说明这个国家有继续变强的资格,之后还需要不断的积累,这其中楚宣王、楚威王为积累国力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楚国最鼎盛时期时完全可以跟秦国、魏国、齐国共同称霸其他诸侯国。

但是最后因为四场战役,让楚国开始慢慢衰落,最终再也没有跟其他三国争雄的能力。这四场战役分别是:

丹阳之战

在当时四个大国之间虎视眈眈,都想吞并对方但是没有办法,秦国的使臣张仪就戏弄楚怀王,说让他跟齐国断绝关系就送她秦国六百里土地,在当时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楚王当即答应。

但是事后楚王找张仪的时候,张仪却说自己当时说的是六里土地,没有六百里,这下让楚王恼羞成怒,直接攻打秦国,这也是秦国跟楚国的第一战。

此战中秦国联合韩国和魏国共同对抗楚国,并且离间楚军之间的关系,最终大败楚军,在丹阳秦国获胜之后乘胜追击,成功获取楚国汉中地区的六百里土地。

蓝田之战

丹阳战败之后楚怀王当然没有把此事算了,并且当做自己的耻辱开始举国之力攻打秦国,此举虽然冒险但是却成功收回了自己的六百里土地,并且径直攻打到了蓝田,距离秦国首都咸阳仅一步之遥。

这时候就看出秦国早期出色的外交政策,在正面抵抗楚军的同时请韩国和魏国攻打楚军的后背,这时候楚军腹背受敌自然战败,连夜撤退。

垂沙之战

虽然早期楚国是一个强国,但是接连两场战败让其他国家也开始眼红这块肥肉,依旧是楚怀王时期,魏国联合韩国和齐国合力攻打楚国,在垂水这片土地上开始排兵布阵。

这场四个国家间的大战持续了六个月的时间,最终依旧是楚国战败,此战最后楚国失去大片土地,形势危急。

鄢(yan)陵之战

经过前面三场的战斗,这时候的楚国在兵力上已经明显弱于其他国家,秦国这时候也将自己的爪牙伸向了楚国境内,此战中秦军的将军是赫赫有名的白起,所以这一站注定失败。

此次的秦军的目标是楚国的都城郢(ying),和鄢,此战中虽然白起率领的兵马不多,但是在楚军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入楚军腹地直逼都城。

最后导致楚国的国军不得不转移国都,此战让楚军丧失了大片的土地还有大量的士兵,元气大伤。

由丹阳之战——蓝田之战——垂沙之战——鄢陵之战,这四场战斗中都是以楚国的战败告终,并且一次比一次形势严峻,最终无力与其他国家争雄,被秦国吞并。

总结

不可一世的楚国在仅仅战败四次之后就走向末路,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残酷,可能一个不小心就被其他国家给算计了,不过从这四场战役中我们也能看出点其他东西来;

比如早期的丹阳之战,虽然是秦国戏弄楚国,但是最终跟秦国一块抗衡楚国的有韩国和魏国,并且在蓝田之战中依旧是韩国和魏国帮助秦国,由此可见当时秦国那相当出色的外交政策,并且在前期示弱的情况下,找准时机,让白起一举攻破了楚国的国都。

看来当时秦国称霸六国不是没有理由的。

我是文青,一个零零后历史爱好者,原创构思不易,如果觉得不错,请点个关注,谢谢。


文青聊史


楚国做为一个大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足以和秦国相抗衡。但到了战国末期,楚国却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楚国的衰落,更多的是在于楚国的文化、制度这些软实力上。

楚国文化发展缓慢

楚国在春秋时已经是泱泱大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因为楚国长期远离中原文化圈,其文化的发展,和其他诸侯国是迥然有异的,这也导致了后期楚国发展的特殊性。其中,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攘夷”是包含楚国在内的,楚国和北狄、西戎处于一样的位置。甚至就连楚王自己,都以蛮夷自居。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没有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洗礼的楚国,在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先后变法的情况下,楚国依旧处在奴隶社会,政治动荡,发展迟缓,军事衰弱,楚国“大而不强”,是有根深蒂固的渊源。而在这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楚国的政治制度。

楚国政治制度的弊端

在其他国家大力任贤使能的时候,楚国依旧是世卿世禄,采取的还是建立在奴隶社会上的、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便证明了其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端。晋国为了避免这种弊端,甚至”灭公族“、”尽灭群公子“等强硬手段,来加强国君的权力。

而楚国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公子的势力却进一步膨胀。不仅令尹(其他诸侯国称丞相、相国)一直把持在公族手中(除了吴起、黄歇等寥寥几人,其他时期都是楚国的公族担任这个职位,阻止了优秀人才流向楚国)。在战国时期,楚国公子贵族势力,政治上掌握了令尹等大权,经济上有世袭的封邑和家兵,对国君的统治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战国以后,楚国公子或为令尹、或为司马等要职,把持了国家的大权。或者外出为封君,独占封邑。最终出现了”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的局面。而且,这样的政治架构是非常排外的,无法像其他国家那样,吸收天下英才为己用,最终只能固步自封。

楚国始终没有像晋国那样,采取果断措施打击公族,使得楚国公子贵族始终有强大的势力。因此,后来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遇到阻力,困难重重。而且在楚悼王死后,变法内容迅速被废弃,楚国又回到了变法之前的状态。如此一来,楚国逐渐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疆土日削,被动挨打成为常态。虽然后续也有强盛的时候,但楚国强盛的最大障碍并没有铲除。

楚国国君的贤良与否

秦国的强大,并不是仅仅因为商鞅变法,而且是代代明君,才最终让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但楚国的运气就没这么好了,虽然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都堪称明君,但到了楚怀王的时候,楚国的国力却是急剧下滑。

楚国在楚怀王时期,政治腐败,内部矛盾很尖锐。原本楚怀王曾任命屈原主持变法,但因触动公子贵族的利益,最终屈原被流放。等到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又再度被放逐,楚国最后自强的机会便这样失去。

楚怀王轻信张仪,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战略上处于不利地位。而且楚怀王后期,楚国国内爆发大起义,楚国的版图被分割成好几块,楚国此时已经是外强中干。当秦国看穿了楚国实力之后,便把打击的矛头对准了楚国。

其兵弱,天下不能救,地可广大。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

综上所述,楚国无贤臣明君,没能抓住战国变法的浪潮,反而使国内公子贵族势力长期把持了权力,最终造成了楚国”大而不强“的局面。如果楚国能积极吸取中原文化,改革自己政治制度以适应国力发展,则大可以和秦国一争长短。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故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楚国空有这么好的条件,却在战国时期,因为文化、政治制度以及缺少贤臣明君,而一步步滑落衰落的深渊,最终被秦国吞并,让人惋惜不已。


历史钩沉


楚国作为老牌霸主,衰落算不上,只是实力不如秦国而已

01

楚国发展简述

处于南方的楚国地大人少,没有经过大的内乱,因此国内治安并不差,百姓的生活也还不错。过着想对比较安逸的生活。

但是,楚虽大,江湖地位比秦国还不如,周王室每次封侯,都没有楚的份。所以被中原诸侯视为南蛮或南夷。所有的活动基本都被排除在外,不带楚玩。连诗经都不收录“楚”相关的歌谣。

好歹人家也是炎黄子孙,不同于戎、胡之类的民族,所以,在周夷王的时期,楚国就自封为王。但因为实力还不够,到了周厉王的时候怕被周天子讨伐,又自觉地去掉了王号。

一直到了楚武王时期,楚武王在位期间基本把湖北占领了, 原来只是一个市级的国家, 现在变成了省级。而且还创造性的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县,县这个行政级别是从楚国开始,第一个县是楚武王灭掉权国之后设置的。这是当时的一个重大变革,以前一直都是分封的。

楚武王还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自己封王,当时的楚国是打遍周边无敌手,本来想通过周天子申请提高下级别,结果被周天子拒绝了,楚武王一气之下就自己称王了。这是楚国第二次称王,从此就没在去掉了。

后来就是楚文王继位之后继续开疆扩土,楚国继续变强变大,与楚文王有关的还有一个“和氏壁”的故事。

再接下来就是楚成王。即使是楚国当时实力已经很强大,楚国当时就被中原称为蛮夷的,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当数齐国,而且齐国的领导正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看到楚国,感觉很不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所以带着八路联军前来问责,这是历史上“齐国代楚”。最终没有打起来。也没有吓住楚成王。

楚国还是继续扩张。把郑国收了。由于齐桓公还在,没法继续往北了,所以转向东继续进攻,一直打到了现在的安徽省。

齐桓公死后,中原宋襄公想称霸,而楚国根本没有把宋襄公放在眼里,两国打了一仗,宋国打败。这个时期的楚国已经打遍天下无对手了。当时的鲁国,卫国,蔡国,郑国,都归顺了楚国,几乎整个黄河流域都是楚国的势力范围。是当时实际上的唯一的霸主。但是,却被自己帮助过的晋国重耳,即位后的晋文公给打败了。

公元前632年 ,这一年的城濮大战,拥有绝对优势的楚国,居然在战场上败给了晋国,直接导致到手的霸权拱手让给了晋国。

再后来就是楚庄王了,问鼎中原就是这哥们的杰作。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又过了很多年,到了楚平王即位,结果得罪了伍子胥,吴子胥逃后吴国,被吴王收留,而伍子胥一直没有忘记复仇楚国。

伍员辅佐吴王阖庐。吴师入郢, 伍子胥带兵攻楚,当时平王已经死了,被伍子胥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

楚虽没有灭亡,但元气大伤。国家虽大,变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打不了别人,别国也不敢惹他。

02

战国时期,楚国失去腾飞的一次机会

一直到了楚悼王,利用吴起变法,强大了起来,但是,随着楚悼王的去世,吴起被杀,楚国再次恢复原状。

楚国的实际情况与其他诸侯是一样的,大量的贵族二代、三代占着国家的资源,整个政治体制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而这个时侯,秦国却通过商鞅变法,制度焕然一新,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这就已经决定了楚国的命运。

所以,到楚怀王时期,灭了越国,当时秦并巴蜀。楚与其他五国合纵伐秦草草收场。张仪使楚,使用欺诈之术骗了怀王去秦,在秦国遭囚禁3年后死。这是楚国历史上的耻辱。

后面再也无法雄起,虽然有屈原、战国四大公子这一的春申君黄歇,都无法挽救楚国的命运,无论在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综合国力都远不及秦。整个管理阶层腐败不堪。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王翦领兵六十万伐楚, 一年后灭楚。

制度的落后,影响影国家的发展,必然会衰败,这是恒古不变的历史定律,谁也逃离不了。


国内ERP专题


熙熙攘攘的战国,七雄征战不休。

楚国作为老牌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曾经称霸一时,北上问鼎中原,灭国无数。

战国的中前期,楚国也是一个巨无霸的存在。无论是国土面积,人口总量,财富总量都在列国中首屈一指。也曾经侵吞越国,合纵伐秦。纵横家苏秦也成说过:“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表示如果连横成功,则秦国的国君可以称帝,合纵成功,则楚国的国君可以称王称霸。以此来说明楚国国力之强,激励楚国参与合纵攻秦。

但是在战国时期,楚国从来都不是一流的强国,初期被魏国压制,中期被秦齐两国超过并欺负,后期被秦国压着打。丹阳蓝田一战,楚国丢了上庸,鄢郢之战,楚国大半国土被并入秦国,连国都都丢了。公元前224年、公元前223年,秦国连续攻打楚国。楚国虽然拼死一战,然而免不了被秦国灭亡的命运。

那么,曾经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会衰落到被秦国欺负乃至最终被秦国所灭呢?

填哥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一、楚国国君胸无大志。

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兴衰盛亡跟一国的国君有很大的关系。国君强则国强,国君弱则国亡。文景之强早就一段盛世,哀平之弱则王莽代之。这样的事实,中国历史比比皆是。

秦国自从秦献公开始,连续八代雄主,终成统一之势。

秦国八代雄主

楚国则不同,春秋时代的楚国,曾经出现楚文王,楚武王,楚庄王等一代雄主。战国时代的楚国,国君则是良莠不齐。以战争最为激烈的战国中后期楚国国君来看,楚悼王堪称雄主,晚年开始变法,楚宣王,楚威王堪称雄主,楚怀王、楚顷襄王就是被欺负的主,楚考烈王就是个被戴绿帽的主,楚幽王和楚哀王是默默无闻的主,而楚王负刍,则是悲哀的亡国之主。

除了战国中期的楚悼王和楚威王,其他的楚王,基本上都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们鼠目寸光,满足于楚国的地大物博,对战国中后期的形势朦胧不清。

比如对于富国强兵的政策,楚悼王做的不错,任用吴起进行变法。但是新的楚肃王上台之后就把吴起的变法废除了。之后的楚王,对待变法基本持消极的态度。以至于屈原终生郁郁不得志。

比如对于秦国的态度。作为战国中后期实力发展最为迅速,野心最大的国家,楚国对秦国的态度,应该是联合其他国家,合纵攻击秦国。削弱秦国。

但是楚国对秦国的态度,却让人大跌眼镜。先是联合秦国遏制三晋,这在战国中期还是值得赞赏的。后来,却主动破坏秦楚联盟,率领五国联军合纵攻秦。但是在合纵攻秦时又充当逃跑队长,导致合纵联军大败。

后来,楚国一直在亲秦与抗秦之间摇摆不定。即使是抗秦,意志也不坚决。

楚国国君既不能做到富国强兵,为一统中国做准备,又不能做到抵御秦国,消灭最为强劲的对手和最为强大的敌人。而是胸无大志,耽于现状。

常言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楚国国君胸无大志,岂有不衰弱之理?

二、楚国的政治制度相当的落后。

不比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彻底实行郡县制度和军功爵制度。在中央,楚国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度。楚国的政局,一直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特别是“屈、昭、景”三大姓手中。晚期的时候,春申君黄歇可谓一手遮天。项氏一族在楚国也是相当的有名。

贵族政治的恶果,是楚国的政治势力因循守旧。在战国中后期的变法浪潮中,楚国是唯一变法失败的国家。

吴起惨死

吴起在楚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却因此得罪权贵,在楚悼王的葬礼上被乱箭射死。后来,楚威王清理把箭射到楚悼王尸体上的人,竟然一下子牵连到七十多家贵族。而且在吴起死后,在贵族的影响下,楚威王把吴起的变法措施都给废除了。可以想象,当时楚国贵族实力有多么强大。

贵族政治的恶果,是吏治腐败,贪污腐化成风。

比如楚国的重臣勒尚,就多次接受秦国的贿赂。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战国末期楚国的春申君,生活极为奢侈。连府邸都极为豪华。

太史公曰:吾適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史记.春申君列传》

两百多年之后,司马迁仍然觉得春申君的府邸极为豪华,可见当年春申君的府邸的豪华程度。

黄歇

贵族政治的第三个恶果,是有才能的士人根本得不到重用的机会。就是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官员,也会得到排挤。

各种各样的人才,是国家的新鲜血液。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国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秦国国君就通过各种手段,网罗到各国的人才。从而使得秦国不断强大。

楚国地大物博,但是楚国反倒是缺乏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何?楚国的官职,都被这些贵族占据了。人才来到楚国,不仅没有发挥的机会,反倒可能丧命。吴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不仅各国人才得不到重用,楚国的人才也会到别国服务。不会留在楚国。我们看看楚国错过多少个人才。

鬼谷子,这个不用说了,看看他名下的弟子,就知道他有多厉害。鬼谷子在楚国受到重用了吗?并没有。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终被杀死。

张仪,被诬陷偷玉,被吊着打。楚国因为一块玉,丢了一个人才。

廉颇,廉颇后来到了楚国,作为将军。寸功未立。

屈原。这个不用说了,举世皆知。

李斯,李斯作为楚国人,后来也跑到秦国去了。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

贵族政治的第四个恶果,是军功爵制得不到推行。军功爵制度对秦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楚国却没有相应的政治制度。以激发士气和军队的战斗力。导致楚国的军队的战斗力不高。究其原因,是这一些贵族占领绝大部分的良田美宅。军功爵在楚国无法推行。


所以楚国人多,兵多,但是经常打败仗。

有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君主,有落后腐朽的政治制度,楚国的衰败已成定局。


填哥讲史


楚国(约前847—前223)为春秋霸主,战国前中期七雄中之强国。其时,楚国疆域为七雄之最,北及今河南与山东南部、江苏、浙江,南至广西,西及陕西旬阳县,地方五千余里;而且人口亦最多,有兵力百万,最为大国。

楚国之衰落,应始自楚怀王熊槐。楚怀王前328—前299年在位。当政前期,楚怀王还颇有作为,前323年发兵破魏于襄陵(今河南睢县),取八邑。前318年,东方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

其后,由于楚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加之楚怀王昏庸刚愎、决策失误,导致楚国逐步走向衰落。

客观上,楚国的倒霉始自主张连横的纵横家张仪;主观上,当然责任在楚怀王。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张仪自秦赴楚,诈以割商於(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说商系指今陕西商洛市东南,於指今河南内乡县东)六百里之地的空言为诱饵,花言巧语哄劝楚怀王亲秦而与齐绝交。楚怀王架不住忽悠,遂对张仪的谎话深信不疑,同齐国毁约绝交。

翌年,楚怀王因未能得到张仪许诺的商於六百里之地,方才感觉到受了人家的戏耍,不由恼羞成怒,派遣大将屈匄率军伐秦。楚、秦两军大战于丹阳(今河南西部丹水以北地区),楚军大败,战死甲士八万人,屈匄等七十余将领被俘,同时失去汉中之地。楚怀王咽不下这口恶气,旋即倾尽国中兵力反击,深入攻秦。楚、秦大战于蓝田(今湖北钟祥市西北),楚军再次大败,铩羽而归。

前312年的丹阳、蓝田两次大战,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作为一国之君,楚怀王算不上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缺乏政治信誉与战略头脑,且好意气用事。楚怀王贪得商於六百里之地而与盟国齐绝交;上当受骗后,又怒而发兵攻秦,结果商於之地未能得到不说,反倒损精兵折大将,还搭上了汉中之地。

前311年,秦惠文王出于战略考虑示好于楚,愿意分汉中地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又意气用事了,表示不愿得汉中地而只愿得张仪。张仪至楚,厚赂楚臣靳尚并游说怀王宠姬郑袖。楚怀王听信宠臣宠姬之言,张仪得释并安然归秦。

秦国白给的汉中一半之地未得,又放走本欲重处的张仪,楚怀王是不是“有病”!

前301年,秦联合齐、韩、魏攻楚,大破楚军于垂沙(在今河南唐河县境),斩杀楚将唐昧;韩、魏得楚宛、叶以北之地。转年,秦军破楚军,攻克新城,杀楚将景缺。

前299年,秦昭王约楚怀王相会于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怀王受骗入关,被秦扣留。秦以藩臣之礼待之,挟以割地;楚怀王坚决不同意。前296年客死秦国。

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时,楚立太子横为王,是为楚顷襄王。顷襄王在位时,疆土日削,国势益衰。前298年,秦攻楚,取析(今河南西峡县)等十六城。前280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拔黔中郡(今湘西及黔东北),楚割汉北、上庸之地予秦。翌年,秦将白起攻楚,破鄢(今湖北宜城市东南)、邓(今湖北襄阳市北)、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前278年,白起再攻楚,破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火烧楚先王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并东进至竟陵(今湖北潜江市西北),南进至洞庭湖一带。楚被迫将都城东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后顷襄王召集东部兵力,收复了黔中(一说江南之地)十五郡,建郡以拒秦。

子考烈王继位后,楚国益弱。前241年,东方赵、楚、魏、燕、韩五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失利而归。楚避强秦,旋再一次将都城东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仍称郢。前223年,秦军破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楚亡。

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作为战国七雄之大国的楚国,本来极具兼并称雄的优势,可惜由于君主昏庸无能,就这样败在了楚怀王、顷襄王父子手中。



风光艺境


楚国前期一直在扩张中,战国七雄楚国占天下泰半左右,而在这之中,封君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其国势日盛,封君已成尾大不掉之患。作为郡县制的发源地之一,新的制度萌芽并没有动摇封君制的根基,这也是先发国家的劣势。

垂沙之战以及随后的庄橋之乱打击了楚国的封君制,但是这也给楚国本身以致命一击,尤其以庄橋之乱为甚。楚国虽大,却大有大的难处,在改制上不要说跟后起之秀楚秦国比,甚至比不了三晋,难以凝聚国力,不能在战国之时发挥最大动员能力,上下不能如臂使,空有大国之资,而无大国之力。


gambler0


如你所说,楚国的确是一个老牌的霸主,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在联盟抗楚,几百年间也只是维持个不分胜负。随着三国分晋,时代进入了战国。按说楚国应该是统一天下最有力的竞争者,但让人叹息的是,昔日的王者如今霸气全无,浑浑噩噩的混起了日子。

盛衰总有凭,楚国的衰落绝不是天意,而在人为。试着分析一下,我觉得楚国的衰落有三个重要原因:

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旧的贵族制度严重的制约着生产生的发展,内部社会矛盾比较尖锐。这种情况各国都有所认识,有所作为的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法革新,如魏国任用李悝,秦国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使这两国迅速的强大。

楚国在楚悼王时期也曾尝试过变法图强。在“盗杀声王”后继位的楚悼王面临着内外交困,社会极度动荡的局面。为了图强,楚悼王任用吴起开始了变法革新。经过改革以后,楚国确实出现的繁盛的新局面。但是这些革新,极大的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楚悼王一死,贵族群起而攻。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楚国的变法完全的失败了,楚国又回到了从前的状况: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自此而至楚国灭亡,楚国都没有摆脱贵族的控制,不但国政由昭、屈、景三族把持,还广置封地。这种情况极大的消弱了中央的权威和对地方的掌控。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贵族专权,人才流失

令尹是楚国最高级别的官员,管理着军政大事。自战国以来,令尹一职绝大多数为王族成员担任。有史可查的有两次例外,一次任用的是秦国派来的间谍张仪,这个事件就不用多说了。另外一个例外,任用的是外戚李园,这个人专搞政治叛乱,灭了春申君黄歇满门,后来自己也被灭了满门。他的治下,楚国经历了十年内耗。

楚国做为一个大国,从来都不缺少人才,只是贵族专权下,人才根本得不到重用。如:甘茂、魏冉、李斯等人都跑去了秦国。据学者统计,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秦国做丞相的人数,占了秦丞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腐朽堕落,荒淫无度

王室贵族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来锦衣玉食,高官厚䘵。不知民间疾苦,没有上进的动力。荒淫无度,腐朽堕落成为了常态。哪里有心思和能力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白起对楚国的评价为:

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

张仪对楚国的评价是:

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

屈原在《离骚》中感叹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国土五千余里,带甲百万的楚国衰落了,经验告诫后人:国大,兵强不足以仰仗,唯有开放创新,奋发图强,才是使国家长盛不衰的根本。


老曹讲史


楚国是春秋时期当之无愧的绝对霸主,它的崛起源自楚武王。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楚武王杀了他的哥哥也就是楚厉王的亲生儿子,登上了王位。

在位51年期间,楚武王励精图治,带领楚国走向了兴盛。也正是因为楚武王发兵伐随,占领了随国的大片领地,以及铜矿资源。


要知道春秋时期,铜是打造兵器的主要材料,谁占据了铜矿资源,谁就能打造出更多更好的兵器。楚国占据随国的铜矿以后,大量打造并且改进兵器,楚国军队的战力得到了突飞猛涨。

后又经过文王和成王的努力,祖孙三代励精图治一百余年,终于使楚国展露头角。而楚襄王、楚威王时期,更是将楚国的领土进一步扩散。战国初期,楚悼王任命吴起为相,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至此楚国俨然已经成为当世头号强国。

但盛极而衰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古代历代的王朝都不例外。


由于吴起的变法侵犯了大量楚国旧贵族的势力,因而在楚悼王在世时,楚国贵族势力就企图杀了吴起,等到楚悼王一驾崩,吴起立刻被杀身亡,而他的变法也自然无法再实施下去。

等到了楚怀王继位时,楚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很强大,但其实徒有其表,完全无法和秦国抗衡。

而秦国因商鞅变法强大之后,便展开了对山东六国的军事攻略。在山东六国当中,楚国与齐国不仅国力强盛,甚至还签订了攻守同盟,令秦国很是头疼。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哄骗楚怀王与齐断交,并且还承诺割地给楚国。楚怀王一想自己一兵不发还白白得了土地,这生意值啊。但结局很显然,楚怀王被骗了。

张仪诈楚之后,楚怀王愤怒的出兵伐秦,但徒有其表的楚国自然不是秦国的对手,但楚怀王不肯善罢甘休,非要出了这口气不可,再次增兵伐秦,但依然吃了败仗。

墙倒众人踢,由于楚国单方面撕毁和齐国的盟约,齐国大怒之下联合魏国、韩国出兵征讨楚国,秦国见此情景,自然甚是乐意,甚至还不介意推波助澜一番。而后,秦国也加入三国联军,共同伐楚,甚至还将楚怀王骗入国内软禁了起来,楚国自此一蹶不振。


轻侃古今




南方大国楚国在战国时期的衰弱分两个阶段:历经了楚怀王、楚顷襄王两代,父子联手把曾经强大的楚国给彻底的败光了。

在楚宣王统治楚国的时候,由于各国的相继崛起,楚国强国的地位开始不保了。其中魏国的魏惠王和齐国的齐威王先后称王,对楚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到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即位后,对齐国发动了一次战争,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已经改变不了楚国地位下降的事实。

楚国衰弱大幕由著名的楚怀王所拉开,楚怀王在位时期,楚国对外政策频繁转换,一会和齐国结盟,一会又和秦国结盟。


在对秦国的战争中,楚国先是在丹阳之战中被秦军斩首八万,为了挽回败局,楚怀王立马下令集结楚国全国之兵攻打楚国,再攻打秦国的过程中又被韩、魏偷了家,楚国因此战而国力大损。

之后,楚怀王还是没有吸取教训,对外邦交还是搞的一塌糊涂,不是和齐国打仗,就是和秦国打仗,偶尔韩、魏还来凑个热闹。楚怀王二十八年,楚国又在垂沙之战中大败而归,由于垂沙之战的惨败,楚国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叛乱。楚国被楚怀王这么一折腾,楚国国力是直线下降。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囚禁,楚国进入了楚顷襄王时代。楚顷襄王执政后,立刻就吸取了楚怀王的教训,看到秦国的国力蒸蒸日上,于是就报上了秦国的大腿。到了楚顷襄王十八年,楚顷襄王脑子一热,听从了一个纵横家的花言巧语,居然开始谋划合纵攻秦。

但是楚顷襄王的计划胎死腹中,根本就没有国家鸟楚国,由于楚国的这个行为,迅速就惹来了秦国的不满。从楚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到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军连年攻打楚国,在这期间楚国连战连败,连首都郢都都被占领了。

自此楚国彻底丧失了长江中游的控制权,楚国的核心地区基本上都丢失了,虽然楚国的面积还是很大,但是楚国的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