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没有统一全国?

钉钉父亲在此


要是跟题主那样的逻辑,楚国疆域最大就应该统一中国,那现在俄罗斯是不是得统一世界?其实说到楚国没有统一中国确实有些遗憾,如果是楚国统一了中国,那么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格局,经济中心早就在南方了。



那么作为当时疆域最大的楚国,尤其是楚怀王时期,不但吞并了越国,实力空前强大,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国”。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国,最后却被有弱变强的秦国给灭了。


楚国之所以没有统一中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楚国宗族势力太强大,好不容易出了个吴起,就这唯一一个是宗族外强大起来的势力,吴起变法想要完善楚国,削弱宗族势力,结果刚有些气色,楚悼王却死了,失去支持的武器最后被宗族合伙干掉了,变法也就消失了。

其二:楚国疆域确实大,但是没有被开发的地区太多,整体国力也就和魏国、齐国差不多,人口和经济甚至比不上这两个国家,地广人稀成了楚国无法兴盛的重要因素。

其三:楚国不够齐心,除了最后抵抗秦国吞并时奋力抵抗,之前都是各玩各的,楚王就是一个负责管理各个分部的领导,平时打战每个宗族势力都想着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看看秦国打战,全民皆兵,全民输出,全民出战。加上楚国在战国时期出了不少昏君,春秋时积累下来的家底全被吃完了。

总体来说楚国从巅峰后就没有再积极进取,而是一步步衰退,反观秦国,商鞅变法强的不是一会儿,而是好几代人,正是因为变法彻底。


猫眼观史


在春秋战国时代,强国倍出,统一全国是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比赛,难度极大。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图强,除掉短命的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历经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共四任雄才大略国君长达百余年持续不断的励精图治,秦国国力在每代国君手中都大为增强,中间不曾出现一个昏庸君主降低秦国国力,这种情况只有楚国在春秋时候出现过。

楚国子公元前八世纪楚武王称王与周王朝诸国分庭抗礼开始,先后经历了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等有为君王,楚国足足强盛了两个世纪。但是,春秋时期的战斗力远低于战国时期,周王朝还散落着大量的诸侯国,楚国虽然在这段时期灭掉了几十个小国家,但离统一中国还有很大差距。而且齐、晋、秦等中原国家先后代表周王朝与楚国对抗,尤其是晋国,与楚国争霸长达百余年,直到晋国内部分裂。但此时,吴国、越国又适时强大起来,尤其是吴国攻破楚国都城,楚国国力大衰,花了很长时间才重新强盛起来。另外,楚国在长期的繁荣和中原文化的渗透之下,失去了往昔蛮族勇武好胜的锐气,加之中国南部物产丰收,气候宜人,强大的楚国在南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渐渐失去了斗志,崇尚奢靡享乐,也许后代君王的志向只是永葆中国南部千秋万代。

虽然国破,但楚国根基雄厚,在战国期间灭掉越国(越之前已灭吴)、鲁国等大国,成为“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从账面上看,楚国国力足以抗衡其他所有国家,但改革变法不彻底,尤其是战国初期的吴起变法在楚国贵族的反对下惨烈收场,国家力量无法集中起来一致对外。比如县制改革,楚国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在灭掉的几十个国家中设县安置,但并没有像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将县的力量集中起来,反而让一些大县强大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甚至直接威胁王权,比如楚平王就是以陈、蔡两县之力推翻楚灵王。

到楚怀王时代,楚国在秦、齐的联合夹击之下衰弱下来。楚怀王十七年,举全国之力大举入侵秦国,抵达离咸阳仅40公里的蓝田,秦国遭遇了战国以来最大的危局。但楚军大败,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应该不是被秦国打败的,因为事后秦国还分汉中之半来求和,估计很可能后方受齐国夹击。之后,秦国没有放掉打击楚国的有利时机,屡次派兵攻打楚国,楚国从此衰落成二等国家,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


另外,楚国的形象被后人严重误解,需要重新审视。楚国历史八百年,从一个不被周王朝认可的弱小蛮族,发展成为东周时期唯一能与整个周王朝诸国长期分庭抗礼的强大国家,而且开荒拓土几千里,独立于中国外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明,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完全融入中国,为中华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八百年楚国值得世人尊重。


积微君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大强国,但它的强大来源于山河广袤之强,为何不能一统天下,下面从地域、文化、国情、历史进程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地域:楚国起于江汉丛莽,同秦国一样,远离当时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虽然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楚共计灭国四十余个,是灭国战地最多的国家,但大多像南或长江中下游的吴越之地发展,其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染指中原地区。


二.文化:楚国不是周王室分封的原始诸侯,没有经历过正统的礼乐教化,故在中原诸侯眼中,楚国始终是蛮夷部族。与同样被视之蛮夷部族不同的是,秦国是因护卫平王东迁而被周王室册封诸侯,且秦国的历代君主没有抗拒中原文化,反而是不断地接纳吸收正统文化!而楚国自从熊通称王而不被认可后,反而自始起了对中原文化的逆反心理,二者相交,使楚国走上了一条始终固步自封而又不愿靠拢中原文明的道路。任何形式的一统,都需要先进行文化的融合,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楚国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先决条件!


三.国情:楚国的发展壮大来源于不断地对其他邦国或部族的征服,它的征服有两种方式:一是彻底灭国,诸如吴越等国;二是软征服,就是名义上臣服,实际上享有充分的部族自治权。这就造成了王族势力较弱,在很多时期楚国的行政,军事,经济等国家命脉都是由各大氏族轮番掌控,而这些氏族又因为各种利益关系相互制约。一个军有私兵府有族将、王族又没有行之有效的体制来凝聚这些势力的国家,怎么能来积极进取、一统天下呢!

四.历史进程:整个楚国的发展可以看出,从春秋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整个南中国的煌煌广袤之势,但进入战国时期,中原列国频频变法图强,而楚国因为因循守旧,始终无法聚合国力,就无法形成改变天下格局的冲击力。最好的状态也只是虚领了几次各种抗秦风“纵约长国”,最悲剧的甚至国君(楚怀王)都被秦国囚禁折腾死了!


这样一个国家,在文化,政治,体制等各方面与当时的天下大势都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如何去逐鹿中原,又如何能一统天下呢!


施大胖胖的历史观


楚国的确非常强大,而且当年楚国并非没有代替后来的秦国,成为一统天下的最终胜者的机会,只可惜楚国不仅没有这样的心思抱负,也错失了很多原本可以一统天下的机会。当时的时机如同雨点一般落在楚国的头上,却都被楚国一一躲开了。

楚国八百年之间,旧贵族把持着江山朝堂,其变法改革非常有限,并没有实际将楚国国力增强多少;而且楚威王以后的楚君越发昏聩,而老对手秦国后期的君王却多为明主;加上楚国人才大量外流,而且楚国地处温暖丰饶的南方,向来缺少真正攻伐北国的雄心。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了诸国增强国力的最有效法门,而且各国基本上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革新。然而列国之中,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改革最深刻也最彻底,经过几代秦王的维护坚持,最终使得秦国旧贵族被彻底铲除,封建制度开始取代奴隶制度,秦国国力迅速上升。而包括楚国在内的其他列国,或者改革非常有限,或者最终功败垂成,基本都没成功。

楚悼王时,吴起在楚变法,然而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实在太强,而且由于楚悼王薨得太早,吴起失去了依靠以后其变法也就迅速没落。数百年里,楚国诸多的大宗族势力强大,比如著名的屈、景、昭三大家,后来更是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楚国的旧族力量实在太强,在普遍变法图强的战国时代,原地踏步的最终结果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年周王室分封诸侯的时候,楚国得到的不过是个区区子爵,地方不过五十里。然而经过数百年的辛苦征伐,历代楚王的浴血奋战开疆拓土,楚国成为了横贯江水南北的大国。原本淮水、汉水等地的诸多小国都被楚国所灭,晋楚争霸数百年,晋国最终灭亡,而楚国却成为当时最大的国家,面积几乎相当于其他列国的总和。楚国气候温暖人口众多,物产丰盛带甲数十万,无论各方面条件都是列国难比的。

然而,楚国却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稳坐江南,周边小国俯首帖耳的岁月。当年周王室问责楚君,楚人也自称蛮夷不肯低头,而且也是诸侯中首个称王的。楚国的各种条件实在都非常优越,对后期的楚人来说北方寒冷荒蛮,而且中原也常将楚人视为蛮夷,楚人也不愿过多跟中原打交道。虽然也有楚国君王也曾问鼎中原,但更多的楚王都不愿进取北方,最兴盛时也只不过守住淮水而已。


历史上,楚国的确有很多的机会,却都被错过了。比如春秋时期楚庄王当年击败晋国,使得中原诸小国纷纷拜倒在楚国脚下,然而楚国并没有更进一步,机会很快也就消散了。而且楚国也有战略上的失误,比如楚威王灭越以后,也曾有机会对付最大的竞争对手秦国,结果楚国却与齐国纠缠在徐州,让当时原本虚弱的秦国迅速恢复元气,还拿下了巴蜀,楚国西部门户洞开,再也无力抵御秦国。

其实楚国多次占据最佳的天时地利,只可惜更多时候其人和不足,楚国旧贵族不停扯后腿、楚威王以后的楚君越来越不中用、楚国人才大量外流,最后反过来帮着他国来攻伐自家。而当时楚国的这些不足之处,几乎都是秦国最出色的地方,秦国旧贵族在变法后几乎被铲除、秦孝公后的秦君清一色明主、列国的人才蜂拥归秦。楚国拥有最好的条件,诸多的机会,却最终与“楚王朝”屡屡失之交臂,或许也是天意。


澹奕


这个要从楚国国内还有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从楚国内部来说,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

其一楚国君主不行,其实不管在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基本上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强弱。虽然在楚怀王之前的几代君主都还算可以,虽然没有秦国那些君主那么贤明,但是在楚怀王后期之前还有楚怀王之前的几代君主手里,楚国的国土面积一直都在增大。但是在楚怀王后期,被骗去秦国至死,到后来的几代君主也是越来越不行。君主不行,留不住人才,也无法让他国人才前来相投,战国末期,屈原改革本来使楚国有所恢复,可是楚王还是把屈原流放。


其二楚国的制度也就决定了楚国不可能统一六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已经就确定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国已经步入封建王朝。可是楚国呢,一直都是贵族制,楚国的军队,财力,人力,土地都分化在一些贵族手里,中央权利有限。即使到楚国灭亡的时候,只有项燕的二十万人出来抗秦,其他贵族的军队基本上都没有出来。

其三地理位置不太好,虽然楚国拥有大片的土地,但是当时不是现在啊,南方一直到宋朝才开始开发。那时候的楚地主要就是现在的湖南湖北这一块,基本上都是沼泽,山地,很难进行农耕。只有汉中一块土地适合耕种,可是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被白起夺了去,还设置了南阳郡,包括楚国旧都郢,加上楚国失去了夺取巴蜀的机会,如果巴蜀在楚国手里可能就不一样了。

然后就是从外部条件来说,当然最主要的就是秦国太优势了,太强大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百多年的时间,历七代,没有一个庸主。

其实纵观整个战国来看,楚国都不能算上一等的强国,初期魏国吊打一切国家,同时几线作战,打楚国,攻齐国,抵秦国足以见当时魏国的强大。中期齐国又太强大,这时候秦赵已经开始崛起。齐国占领了楚国淮北六百多里地,到五国伐齐之后,楚国趁机才收回来。到中后期就更不行了,被白起一个人追着打,可以说楚国就在白起的手里,水淹鄢城,数十万军民被淹死,破郢都,楚国被迫东迁寿春。在这之后,楚国西部的数千里土地尽归秦国。

当然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楚国君主的问题上。


中国历史研究所


战国时候,长时间面积最大的楚国没有统一全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楚国王室从文化上,经过楚庄王时代的改革,已经成为春秋礼法最忠诚的拥趸。在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楚宣王、楚威王包括楚怀王,压根没有打算去统一全国。在和诸侯尤其是秦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楚王们也比较迂腐,最终沦为秦国的受害者。

其次,楚国本是江汉地区的“蛮夷”国家。在融入华夏后,他们不可避免受到“文明的腐蚀”,即削弱了进取精神。

其三,楚国物产丰富,蕴含的道家文化,本身就是清静无为,不愿意去玩命的。这和秦国形成鲜明对比。

其四,楚国的门阀权贵政治,不利于人才的发掘。秦始皇统一的很多功臣,如昌平君、昌文君、李斯这些都是楚国人,却为秦国效命。

其五,从楚怀王开始,接连几任楚王都是水平低下,一代不如一代,也造成了楚国的迅速崩溃。


天外村药房


第一,楚国国土虽最大,其实实力未必入前三。春秋就不说了,重点讨论战国中后期的情况。楚杯王前面的几任楚王,相对讲都算贤明,都在使楚国不断强大。楚杯王中了秦国计谋,丧失大片重要国土,同时失信于其他国家,实力大减,楚国开始走下坡。另楚国国土面积虽大,但虽占南部之地多为人口稀少,不适合耕种的原始森林地带。当时一个国家的实力,并不是看国土大小,而是看人口,及农业生产能力。


第二,秦国的强大势不可挡。秦始皇前面的几任秦王都比较贤明,使秦国一年比一年强大。特别是收服巴蜀之后,秦国多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大粮仓,而中原诸国及楚国,连年征战失利。此消彼长,而赢政是奇人,一时横扫六国,势不可挡。


楚湘一梦


楚国确实强大。

连王翦都说,没60万拿不下楚国,很多人都说亡秦必楚,秦国也是基本把别的国家都灭了才来干楚国。

但是,楚国没统一全国是有自己道理的。

首先,战国中各国纷纷改革变法,这时候我们发现,改的最大的两个成为了战国末期最强的:秦赵

楚国呢?楚国也改革了,但是只是表面上的,并没有涉及到根本,举个例子,战国末期时候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就是个奴隶主,大家不妨想一想,这时候秦国差不多已经是个封建国家了,这边楚国奴隶主势力依然很强。那么在这方面楚国就落下一段。

其次,人才上,楚国人才很多,但是用不了,楚王自身还有点二不拉几的,而秦国也是几代人共同为统一做准备,拉拢各国人才。此外,楚国军事人才稀缺,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各两个(也和上面秦赵改革较彻底照应),这方面楚国也不行。

这样一看,就很明显了,楚国这时候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大而不强,这是楚国难打的地方,也是楚国失败的地方。

补充一点,楚国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比较佛系,这也算一点吧。





易世风宸


(一)

战国时期,楚国依然是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是山河日下的国势,基本是不可能一统天下了。战国是秦的舞台,楚要保证自己的国力,尚且需要依仗其他国家的配合,也就是“合纵”。
楚国曾经有过统一全国的机会,如果题主认同霸道,那么楚庄王已经得到了天下的认可,会盟于蜀(今山东泰安西),成诸国盟主。

(二)

楚国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时候,是在楚庄王时期,楚庄王是一代雄主,内固政权,选贤举能,外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在楚庄王即位的时候,楚国的国土面积一度成为同时期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度。即便如此,楚国仍被中原诸国所排除在外。
《左传》言:楚虽大,蛮夷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当时的主流看法。楚国征伐天下越来越困难,因为其余诸国对楚国非常排斥,诸夏礼仪之邦,不与蛮夷同伍,这股向心力非常强,楚庄王在国势如日中天的时候准备挑战这股向心力。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讨伐完陆浑之戎以后,兵威势强,有了一些大胆的想法。
他排兵布阵,在周都洛阳的护城河,洛水之畔进行军事演习。建国之初,美国将第五舰队开到台湾海峡演习时候,我们的感受,差不多就是当时周王室的感受了。
周王室又不是傻子,楚庄王的想法也已经猜到了八九分,可王室暗弱,又没得办法,决定派遣将领去表彰楚庄王驱逐了陆浑之戎,这是九死一生的任务,朝野噤声,然后王孙满站出来了。
王孙满去到楚国军营,楚庄王军威肃穆,图穷匕见,问王孙满:周王室的鼎有多重啊?
周朝以礼仪治天下,天子九鼎规格,楚庄王这么问是依仗军势,准备取而代之的意思,王孙满不卑不亢的回答楚庄王: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告诉楚庄王,鼎有多重,这不是臣子应该问的问题。楚庄王指着自己的军队告诉王孙满,楚国兵戈上的铜钩全部卸下来,就足够做成九鼎了吧?
王孙满直面楚庄王杀伐的眼神,说出了改变楚国治国方针的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
王孙满讲完一段话以后,获得了楚庄王的极高尊重,于是以最高规格的礼遇送别王孙满,接着班师回国。

(三)

楚庄王以武力取周而代之的想法有了改观,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这给了楚庄王新的思路:德若以配天,万国自来宾服。夫子观春秋历史,对楚庄王赞不绝口:“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公元前598年,陈国发生内乱,楚国率军平定了内乱,这时候楚庄王不但没有将其设置成楚国的郡县,反而迎回流亡的陈国公子,帮助其复国。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率三军讨伐郑国,势不可挡。楚庄王围困郑国17天了,郑襄公准备求和,于是 命人占卜,结果显示不吉利;再占若与楚军进行殊死巷战呢?结果是吉利。悲从中来,举国大哭,经过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楚国已经占领了郑国。 郑国败亡以后,襄公以一国之尊赤裸上身,手牵绵羊,依照周礼,在宗庙前向楚庄王跪拜请罪。巷战非常激烈,楚国将士一致建议楚庄王杀掉郑襄公,抹去这个经常作对的敌国,但是楚庄王也依照周礼,同意议和。
仍然是公元前597年,楚国和郑襄公议和结盟以后,和晋国在谁是霸主的问题上发生了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史称晋楚邲之战。两个“超级大国”经过非常激烈的战斗以楚庄王大胜、晋国军队惨败告终,楚国大夫潘党对楚庄王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潘党建议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但是楚庄王却再次拒绝了这个看起来十分合理的提议:“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不是这样子的啊,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
晋楚邲之战结束以后,楚庄王在河边祭祀了河神,告诉楚人止戈为武,武有七德:保大,戟兵,禁暴,丰财,和众,安民,定宫。现在让两国战士暴尸荒野,是一种残暴的行为,于是将两国将士皆妥加埋葬。自此,楚庄王成为春秋一霸,天下宾服,从霸道功业上讲,楚庄王已经实现了。楚庄王之后,楚国国力再无可以媲美的雄主,也再无如这般一时无两的国势,统一全国,楚国已经没可能了。
另外,楚庄王对楚国的影响非常大,以德为教,楚人后来反而是诸侯国里比较守礼义的国度了。后来孔夫子多次前往楚国,便是因为礼乐崩坏的时代里,楚国有夫子实现儒家理想的希望在啊,当然啦,夫子往楚,波折频生,那就不是本篇回答要介绍的了。

博山庐


1.楚国在长江以南,大部分是未开发地区,经济落后。

2.楚国被中原诸侯视为荆蛮,遭到各诸侯国的排斥甚至是联合对抗。

3.楚国的政权不稳定,楚王室和贵族势力以及各地势力是一种松散联合。

4.吴越等国的存在,牵制了楚国大量国力,不放心北进。

5.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和失策也影响了楚国的扩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