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書法的獨到之處在哪裡?詳細說一下吧?

書畫客棧


趙孟頫5歲習書,一生都很用功。用楷書方面,他於唐楷嚴謹法度的基礎上摻雜了行書的筆意,用筆圓潤豐滿,結字俊美娟秀,勻稱優雅,令人,百看不厭,被稱為"趙體"。這是楷書的一大創新,走出了宋代楷書幾乎無創新的低谷。後世將他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的行書、草書宗法晉唐,從艱苦的臨帖中走出,提倡復古,又善於復古,深得"二王"的奧妙又不被束縛。他的行、草墨跡存世較多,每一部作品都能表現出遒勁流美、婀娜多姿的風格,並且雅俗共賞。

他在小篆、隸書等方面也有過人之處。小篆取法"二李"(秦,李斯;唐,李陽冰),隸書效法鍾繇。特別是他的章草,這一書體自晉以來,很少有發展,但在全面復古的潮流下,重新煥發光彩。傳世作品主要有《千字文》、《題王獻之保姆帖》、《歸去來辭》、《福神觀記》、《膽巴碑》等。





小咪客


大家好!我是故事謎語詩畫劉書立,在這裡回答關於趙孟頫獨到之處,趙孟頫確實是歷史上難得的書法人才,他的書法個性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崇拜。趙孟頫生於南宋末年,字子昂。雖然混跡於官場,但是對書法愛好,對書法的貢獻,是他一生最大的收穫,因此也被後人追捧。被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趙孟頫此人多才多藝,他不僅精通繪畫,還精通篆書、隸書、行書、楷書,一生中非常勤奮,所以留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

趙孟頫的書法在書法界確實很受歡迎,絕對有他的獨到之處,我的理解他具備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他博取眾家之長,在他的書法中,能看到許多影子,足以說明他學習了不少名家的精髓之處。

第二,他基礎紮實。點橫豎撇捺處處顯得點畫到位,沒有浮誇和誇張之作。點點到位,筆筆嫻熟。

第三,形和意相輔相成,形中透著意,意中看到形。其實這也是他書法的關鍵和獨到之處,精華就在這裡。

第四,筆法老辣。筆法老辣也是他幾十年功夫的集中表現。他的筆法在每個彎鉤中透著美感。

他的一些經典之作總被歷代人崇愛,例如,《洛神賦》,《前赤壁賦》,《後赤壁賦》,還有小楷《心經》,自己的個性彰顯無疑。

這裡可以看一下,在2017年12月,他的小幅作品《心經》,在北京保利拍賣會,拍出1.9億元的高價,曾一時轟動了書畫界。可見趙孟頫的書法,對後人的影響如此之大。


故事謎語詩畫劉書立


趙孟頫在書法方面,六體皆能;繪畫方面,三科均擅;且通音律,好文辭。不僅如此,其妻子兒孫三代,均以書畫名世;作為皇親貴胄,而人仕敵朝。其藝術既獲得過最高的尊崇,也遭過極低的貶抑。而且,他還成為“以人論書”的重要座標。總之,這是個集聚著眾多話題焦點的書畫人物。

書體到魏晉已經形成,筆法到唐代已然具備,在這之後,不可能產生另外的書體和筆法,這對於宋及之後書法家的創造性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以“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為代表的書法家,即是在突破“唐人尚法”的基礎上,以尚意為基調,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新風。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崇尚個體精神抒發的尚意,並沒有突破唐人筆法和結構的界限,尤其是筆法,深受唐楷成熟之後提按筆法的影響。

01、趙孟頫書法獨到之處

趙孟頫書法的獨到之處,即在學習唐宋諸家之後,直抵魏晉堂奧。其書法,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都在盡力地消減唐代以來風靡的提按筆法,恢復魏晉直接人紙的傳統。

以《洛神賦》為例,其筆鋒入紙到中段運行之前的調適方式,不再通過筆鋒的上下提按,而是通過筆鋒左右、正側的角度調適完成。提按的筆法動作涉及手指、手腕乃至整個手掌的上下運動,而魏晉筆法則主要是手指和手腕的動作,較少涉及手掌的上下運動,因此更為簡潔。



然而,動作簡潔並不意味著筆法簡單,以王羲之書法為代表的魏晉筆法,正是以相對簡潔的筆法動作完成了豐富複雜的線條。其線條,除了外部運動,還有內部運動。趙孟順的書法與之相比,正是減少了內部運動,而使線條相對變得簡單。或者說,趙孟頻所呈現的魏晉筆法,是簡化之後的魏晉筆法。

就結構和空間而言,唐代楷書與魏晉楷書已有較大區別,前者結構工穩空間勻稱,可以柳公權《玄秘塔碑》為代表;而後者結構在工穩中寓含險絕,空間在勻整中富含錯動,可以王羲之《樂毅論》等為代表。因此,前者趨向靜止端嚴,後者趨向流動不居。趙孟頻的楷書大多為唐楷之延續,結構工穩、空間勻稱,趨於靜止和端嚴。



02、趙孟頫書法風格評價

因為筆法的簡潔、線條的簡單和結構空間的勻整,趙孟的書法在書寫時基本上可以保證動作簡潔、勻速而高效,這也正是他可以“日書萬字”的原因。也正因此,趙孟頫的書法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一道,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可供人門的“四大楷書”。同樣,這四家書體也成為雕版印刷中常見的字樣,成為人們心目中規範字的模板。

在筆法、線條和結構、空間等方面,趙孟頻的大楷、小楷、行書、草書都呈現出較為統一的一致性,即簡潔而勻整,這從他的《真草千字文》和《六體千字文》中不難看出。《六體千字文》儘管書寫的是六種書體,但其筆法、結構等方面存在著驚人的內在一致性。如果對照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我們不難發現智永在筆法上呈現出精妙而豐富的控制,而趙孟順的《真草千字文》則顯得簡單而單薄,高下立判。



03、結語: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

趙孟潁書法的簡潔平和,使其降低了欣賞和臨習的難度,更容易為大多數欣賞者和學習者接受。這種“平易近人”的性質,對於更高層面的書法家和鑑賞家而言,難免引起“甜俗”之譏。

董其昌就曾多次將自己書法與趙孟潁相比,並認為自己超過趙孟頻:“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趙書無弗作意,吾書往往率意。當吾作意,趙書亦輸一等,第作意者少耳”“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



青梔姑娘


我本人是學趙孟頫的,關於趙孟書法的獨到之處及成功,我認為離不開自身勤奮的努力,更離不開正確的方法。接下來就問題我淺談一下這幾個方面與大家共同探討學習一下。

一:用筆獨到

趙孟在《定武蘭亭跋》中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這是趙孟在學習書法中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成功經驗,他認為,書法的根本是用筆,並不是字形結構,因為字形結構在一個時代都有它各自的不同,但用筆的筆法卻是永遠不會變的。當然,現代書學理論認為,並不是一種筆法都適用於任何書體,比如篆隸自有篆隸的中鋒用筆之法,行草書也一樣,各有其法,雖然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概括性,但也不乏它的道理。趙孟在書法學習中,是通過自己的體悟感受,總結出來了書法的用筆特點,也得到了後世的認可,成為學習書法的一個經典方法。

二:多體糅合

從前面對趙孟的簡介中可知,他是從楷書學起的,懂得了“八法”,直到中年才轉換了方向,這期間的幾十年時間,一直都對前人的書法進行仔細研磨,難怪他是“楷書四大家”,因此,一個人學習書法應當要有恆心和耐心。中年以後,直到老年,他都在認真研習“二王”、鍾繇以及更古時期的書法,為自己開闊眼界,提升筆力。他對篆隸書法都研習較深,如《嶧山碑》、《石鼓文》等,這些碑帖都是用筆的最好教材。當然,趙氏最終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楷書和行書,但篆隸卻是這些書體的根本。他對王羲之書法研究最為深厚,正如明代書法家項穆在他的《書法雅言》中所說:“若夫趙孟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由此可見,趙孟在王羲之書法中得到的最多,甚至是氣息、精神。

三:獨特的思考

書法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趙孟精通書畫、善詩詞、精音律、懂經濟,可謂是多才多藝之人,任何領域都離不開思考,只有思考,可以讓人領悟、讓人通會。趙孟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邊研究,邊思考,邊整理記錄,\t著有《松雪齋集》的理論思考文集,這不僅是他學書過程的記錄,更是他智慧的結晶。

趙孟一生都在研究書畫,探討書畫,並且遺留下來了很多寶貴的書畫作品。縱觀他的書畫史,特別是歸納他的學習方法時,並不侷限某幾點或是某幾個方面,而是應當全面地進行看待,這是前賢給人類的貢獻,是可貴的精神財富,是歷史檢驗的精髓。





墨騰四海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日),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宋未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被稱作“元人冠冕”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的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年)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年)作《鵲華秋色》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年)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


中國嘉德秋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古代】專場中,趙孟頫的書法作品《致郭佑之二帖卷》竟以2.67375億元成交。

趙孟頫所寫碑版甚多,圓轉遒麗,世稱“趙體”。相傳他能日作楷書萬字,“下筆神速如風雨”。  

趙體楷書的特點,概括有三:

  第一,趙氏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第三,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但結構布白卻要十分注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趙體的特點。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也是趙體的特點之一。

趙書雖秉承傳統,卻不為陳法所囿,往往能根據不同的需要變換書體,但不論怎樣變,又都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因此,他的書法既有深邃的傳統基礎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卓然不群。


侃侃聽聞


元代書法是在與宋代迥然不同的基礎上展開的。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了中國。元朝貴族在國內實行的是種族壓迫制度,規定各地方行政長官由蒙古或色目人擔任,漢人只能擔任副職,走上仕途的漢族文人備受岐視,充滿恐懼和苦悶。雖元文宗頗好書畫,於天曆初年置奎章閣,以柯九思為鑑書博士但只是消遣而已,故書法藝木並不景氣。有成就的書法家也極少,只有趙孟頫、鮮于樞、鄧文原、康裡夔夔、吾丘衍以及吳鎮、楊維楨、倪贊等人而已。除趙孟頫、吳鎮等外,多數不能與宋唐諸家相比、更無論魏晉。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惟趙孟頫一人。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湖州(今浙江吳興)人。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仁宗時為翰林學士承旨,死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人稱“趙松雪”、“趙文敏”,因湖州舊稱吳興郡,故又稱“趙吳興”。

趙孟頫是宋太祖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元滅南宋之後,其在家閒居,致力學術和藝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元世祖忽必烈為籠絡南方地主階層,派人到江南網羅有名望的士大夫,趙孟頫被薦入選,以趙宋“宗室子”而出仕元朝,頗受時人非議。而他自己也在元朝統治者的猜忌中,在良心自責的苦悶中生活著。

趙孟頫五歲始學書法,仕元后益勤。元楊載說他“專以古人為法。篆則法《石鼓》、《詛楚》;隸則法梁鵠、鍾繇;行草則法逸少、獻之”(《翰林學士趙公狀》)。但他決非僅取上述諸家,於宋高宗、張即之、李北海等無不臨習,對宋諸大家也都研討,且孜孜不倦,僅王獻之小楷巜洛神賦》就臨過數百本,故能博採眾美,自成一家。

趙孟頫書寫十分勤奮,對當世影響極大。與他同時的另一書法家鮮于樞說“子昂篆、隸、正、行、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元代書壇較著名的書法家俞和、張雨都是他的學生。天竺(今印度)僧人數萬裡專程來求其書,朝鮮也收藏有他的書法。他書寫速度極快,“下筆神速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僅千字文就寫過數百本,所寫佛、道經卷亦多,所以,他傳世書跡極多,比“平生寫過麻筆十萬”的米芾似有過之。

趙孟頫篆、隸、楷、行、草皆能,尤以楷、行、草見長。傳世小楷《洛神賦》、《張總管墓誌銘》、《汲黯傳》、《道德經》,大楷《仇鍔墓誌銘》、《膽巴碑》、《三門記》,行書《千字文》、《玄都壇歌》、《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洛神賦》以及《六體千字文》等都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筆劃圓潤停勻,結體端正秀麗,章法均衡整齊,用筆結體雖有變化,但絕無大起大落之筆與欹斜不正的字形,不論沉著與飄逸,都極其妍美。

對趙孟頫的書法,後世譭譽不一。

明朝文嘉說:“上下一千年,縱橫二萬里,……無有能與比者。”

清朝包世臣說:“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奌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百年者,徒以便經生胥吏故耳。”

明朝傅山更說:“貧道二十歲左右,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光詩》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稜難近,降而與匪人遊,而無爾我者然也。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作字示兒孫》)”

譭譽之別,不啻霄壤,但都有一定道理。

趙孟頫書法之妍美確實可稱為古今絕倫,故備受眾人所愛,其楷書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顏柳歐趙”。他對書法的貢獻在於集古今妍美楷書之大成,尤其是結體方面的精工,示人以楷模,引人入門徑,初學者可“不數過而亂真”,這又可與集古今雄渾楷法大成的顏真卿相比。但趙書中的意蘊淺薄,千紙一面,與顏真卿楷書隨所書內容不同而顯於出不同的情貌迥異,此又無法與魯公相比。書法藝術所重者在於天真自然,在於錯綜變化中而不失和諧,在於意蘊深厚,並能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這也是趙孟頫與前代書法大家不能相比的。以人品定書品,因人廢書固然偏謬,但也不能不看到書法與人的品性乃至學識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否則書法就失去了其作為藝術的生命之泉。

趙孟頫書法風格是時代以及所處的環境造成的。雖然他官高祿厚,榮躍五朝,但身為漢人,且是宋宗室子,亦如肉在俎,處於隨時可被宰割的地位,故不敢於統治者抗爭。他書名盛大,雖厭人求索,“有縑褚袖者,輒盛氣變色,深閉固拒乃已。然名士大夫相知之厚與挾貴而來者,同亦欣然行筆”(元柳貫《柳待制文集》)。臉色依人而變,固可顯示內心深處的煩惱苦悶,亦可見其品行。統治者需要他來裝點門面,也需要他的書法。趙孟煩老而致仕還家之後,朝廷仍命他在家中抄寫,其痛苦亦可想而知。不幸的時代,雖造就了他多方面的才能:工詩文,通佛老,精音樂,善鑑賞,擅書畫,長篆刻,使他成為中國藝術史上少見的多才多藝的人物,但惡劣的環境也造成了他特有的華麗妍美的藝術風格:繪畫雖山水、竹石、人馬、花鳥無所不精,但卻沒有高遠的格調;書法雖篆隸楷行草無所不能,但卻沒有深厚的意蘊、感情的流露和生命的跳躍。即使通佛老,但“身為籠中鳥”的現實,不可能也不允許他使釋老之學融入血液,忘懷塵世,飄然物外。故作品中既無佛家的靜謐,也無道家的超逸。

趙孟頫的妻子管道昇,兒子趙雍均善書畫。管夫人書法清秀,其造詣可與晉代衛夫人比看,為中國古代少有的女書法家之一。


文藻巧翁


趙孟頫書法的主要特點

一、在點畫方面   

1、精準謹嚴。每一點,每一畫,精準到位,法度謹嚴,極少能看到一絲一點之敗筆,這既是對書法家的基本功的要求,更是書法家千錘百煉的結果。反觀眾多的古代、近現代書法家,甚至很多大家,都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是趙孟頫的書力,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我以為,把趙孟頫字的點畫精準度,放在書法歷史的縱深裡去比較,應該無出其右者。 

2、華滋遒勁。精準的點畫肯定帶來視覺上的華美,法度的謹嚴必然產生遒勁的力量。在外圓內挺之間,每個字每幅作品紮紮實實衝擊著我們的眼球,收穫一種線條形成的意象,油然而生美之意境,令人賞心悅目,三月不知肉味。   

具體來講:

一是在所有的點畫上,筆意是流動的,上下呼應,左右映帶,就一個字而言,宛若行雲,暢似流水;   

二是在起筆上以尖峰始,發乎自然,蘊含一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天道法則;   

三是在使轉上,中鋒側鋒兼用,園筆方筆俱到,使其線條運動方向在發生變化的那一刻,呈現出骨節點,這個骨節點是*考書法家功底的。而趙孟頫在這一點上尤顯爐火純青,故其字表現得深穩通靈、骨力遒勁;   四是筆路清晰,從每一個字的起筆、運筆到落筆,線路和脈絡是非常明晰的,從不遮掩,從不賣弄,從不渾濁,這是實力的體現,更是自信的體現,這也是我欽佩子昂的原因之一。   

二、在結體方面   寬綽絕美。漢字是方塊字,選擇什麼樣的結構,不同的書法家有不同的志趣,不同的欣賞者有不一樣的審美觀。比如:蘇東坡、董其昌的字,整體來講屬於內斂型,其字基本上是往裡收的,而不是我們平常那種上小下大,講穩求力,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韻味。再比如:啟功先生的字,偏瘦偏長,據說是受到數學的黃金分割比例的影響。   

趙孟頫字的結體,屬筆圓架方,形秀骨挺之勢,呈橫直相安,撇捺舒展之狀。再加之講究向背揖讓,俯仰參差,真行相和,故其字給人一種俊逸、典雅及高貴之姿。可以這樣說,縱覽整個書法史,這樣的結體之姿是罕見的,也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共性,當然,這也是趙孟頫博古通今,眾採各家之長的選擇,更是自己身為皇室之後,坎坷人生閱歷的內心獨白。

三、在章法方面   

趙孟頫作品的章法,遵循“一點或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同時,作品很多出現這樣的軌跡:真行相間、行中帶草,後草漸生,步入勝境之意趣。字與字隨勢而安,行與行遞相輝映,直入眼簾的是整飭中自帶瀟灑,極像是閱兵中列隊走過來的颯爽英姿的隊伍。總體而言,趙孟頫的作品就字法、章法及篇法來講,有如“芙蓉出水”之美,是其他書法作品難以比擬的。

可以說,趙孟頫是書法的集大成者,是書法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魔韻尚品


趙孟頫(1254-1322)曾名孟府,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元吳興(今浙江)人,宋亡仕元,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擅長書畫,優以書法最為知名,即《趙休》。

他的字繼承了二王的衣缽,其特點:法度嚴謹,字體秀麗,筆法圓潤流暢,結體均勻舒適,筆畫疏密合度,舒展而穩重,具有獨特的風格,

趙孟頫的書法獨到之處就在於其各體皆攻,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其中小楷是他最拿手的字體。

趙孟頫傳世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當屬《妙嚴寺記》,《三門記》,《膽巴碑》……他一生著作頗豐,還有很作品留給我們去學習,去研究!


劉延陵


趙孟頫所寫碑版甚多,圓轉遒麗,世稱“趙體”。相傳他能日作楷書萬字,“下筆神速如風雨”。趙氏楷書中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趙體楷書的特點,概括有三:

  第一,趙氏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第三,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但結構布白卻要十分注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趙體的特點。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也是趙體的特點之一。

  膽巴碑

  趙孟頫楷書帝師膽巴碑卷 縱33.6釐米×橫166釐米紙本。書於延佑三年(1316年)。卷後有清姚元之、楊硯、李鴻裔、潘祖蔭、王懿榮等人跋。鈐有清許乃普等人收藏。《東圖玄覽》《清河秘篋表》《南陽名畫表》《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現藏故宮博物院。

  此碑是趙孟頫奉元仁宗敕命撰寫的,時年六十三歲,為趙氏晚年碑書的代表作。

  明王世貞認為趙孟頫晚年書法“規模李北海”,此卷筆法秀媚,蒼勁渾厚,獨具風格, 於規整莊嚴處見瀟灑天真的韻致,可謂筆筆提起,字字挺拔,充分體現了趙體書法的風韻和神采。雖取法李邕的《嶽麓寺碑》,但又較之舒展放鬆,去其險佻之勢,化為端莊肅穆,雄遒蒼健之姿。運筆和間架均出於二王,凝重古樸,“老勁可喜”。

  趙書雖秉承傳統,卻不為陳法所囿,往往能根據不同的需要變換書體,但不論怎樣變,又都能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因此,他的書法既有深邃的傳統基礎又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卓然不群。


寶墨緣書法會館


趙孟頫書法的獨特之處:1.多為尖鋒入紙,入紙瞬間迅速轉換筆鋒,形成映帶關係。2.筆畫中方圓兼備,俊秀而健美。3.博採眾家之長,承古創新,形成個性鮮明的趙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