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到城市,古代驢友出行指南,尋常百姓是如何出門旅行的?

在中國古代,遠距離的旅行,都需要通過冒險的方式,或一定經濟實力的支撐下才能實現。這與古代交通不發達、社會政治的不穩定等因素有很大關係。而大多數的百姓,一輩子的活動半徑可能只有以家為中心的百公里範圍,不過圍繞著周邊的城市與集市,他們依然有很多出遊的機會。

從鄉村到城市,古代驢友出行指南,尋常百姓是如何出門旅行的?

今天中國的廟會,多為古人留給我們的遺產

一、民間廟會的興起

傳統農業社會的農耕與飼養需要定期更新大量的農副產品,固定的交易形成了固定的集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趕集的風俗習慣。

如果遇到逢年過節,或者是周邊的祭祀活動,集市就顯得更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這裡不僅有農副產品與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還有飲食,算卦,雜耍,戲曲表演等固定店鋪與遊街商人,過年過節中大的集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廟會。

每年到了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時。在中國各地的村村落落都會舉辦各種聚會來迎接新年與喜慶日子的到來,而此時忙碌一年的農民也開始走出家門去集市上放鬆心情。久而久之的廟會作為一種每年固定的習俗就開始被確定下來。

據記載廟會最早的出現秦漢時期,但早期的廟會功能單一,多以祭神,祭祖先為主,具有極強的民間信仰與宗教的性質。直至到了明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農村中出現了大量的集市,許多廟會已經開始向娛樂化的性質上轉變。

至明代中期,每年春節在中國農村大大小小的集鎮上都有了興辦廟會的習慣,至清代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得更加的興旺與繁盛。

從鄉村到城市,古代驢友出行指南,尋常百姓是如何出門旅行的?

民國初期集鎮廟會的場景

而隨著廟會的興起,帶動了一批民間民俗的發展,如像社火、踩高蹺、秧歌、旱船等民間藝術不斷興起,這也為辛苦一年百姓提供了可以娛樂與遊玩的場所。

今天作為每年春節的特色之一,廟會依然活躍在中國的農村之間,特別是在北方廟會的氛圍更加濃重,一般持續的時間也從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不等。而這正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財富。

從鄉村到城市,古代驢友出行指南,尋常百姓是如何出門旅行的?

今天村鎮的廟會依然是我們逢年過節必去遊覽的項目

二、古人的城市旅行

相較於農村的集市,自宋以後中國的城市旅行也開始不斷興起。北宋時隨著城市商業經濟的繁盛,裡坊制的限制被徹底打破,城市經濟進一步活躍與市民生活得到更大提升,由於城市旅行的開始漸漸興起。以北宋都城汴梁金明池為例子。金明池雖是皇家園林,但卻會在一年中的特定時期向百姓們開放。

金明池會在每年三月至四月中旬開放一個多的時間供市民參觀,此時的金明池正值春暖花開時節,整個金明池也會開展各種各樣的花會供來訪的遊人欣賞。而到了三月二十日那天,皇帝與皇室貴族也會走出皇宮,並且親臨金明池來觀看爭標與諸軍百戲等項目。此時整個金明池會迎來這一個月以來入園的高潮,遊人更是如織如潮。

至於其他日子,金明池內也多是“殿上下回廊,皆關撲錢物,飲食、伎藝人作場勾肆,羅列左右”

。由此不難想見當日汴梁市民出遊的盛況。

從鄉村到城市,古代驢友出行指南,尋常百姓是如何出門旅行的?

張擇端的《金明池爭標圖》

除了金明池與瓊林園,對汴梁進行城市遊訪也是宋代居民必不可少的活動。因為汴梁的水利交通與漕運的發達,時常還會借汴河舉行舟船競速的比賽,人們多會聚集於城中的虹橋之上,或者汴河兩岸,觀看比賽的盛況。

從鄉村到城市,古代驢友出行指南,尋常百姓是如何出門旅行的?

漕運的發達帶動了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

到了南宋,隨著靖康之難後北方被金人佔領,南方政府不得不把都城遷往臨安(今杭州),臨安雖有臨時安在之意,但臨安在南宋政府幾代的經營下,商業經濟也越發發達。與之前的汴梁相比,臨安的一湖一江的格局為南宋市民提供了更好棲息的場所,而臨安城區最負盛名的應該就屬於西湖了,經過之前白居易、蘇軾的治理,西湖的水患不但得到了非常好的治理,而且開始慢慢成為江南風光的典範,而西湖正好靠近臨安城旁邊這為人們日常的瀏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西湖十景”之名也在此時被人們所傳頌。

而西湖最大的特點是每個季節都能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色,南宋時還正直中國進入了一次小冰期,氣候較往年寒冷許多,然而西湖雪景卻成為每年冬日臨安城的市民必去遊覽的地方,而“斷橋殘雪”也由此而得。而到了春天市民還能欣賞到蘇堤春曉,麴院風荷的景色。

從鄉村到城市,古代驢友出行指南,尋常百姓是如何出門旅行的?

西湖斷橋殘雪的景色

而城市發展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還不斷充實著人們的精神娛樂世界,宋代以後大量的城市文學體裁也應運而生,如元雜曲、評書、崑曲等,至明清以後這種城市的旅遊更加日趨發達,而此時還伴隨著大量戲曲的出現,如京劇、秦腔、黃梅戲等。這些文學體裁與戲劇不但為後世留下了藝術財富,也定格了古人遊樂的美好瞬間。

鬥哥說

雖然隨著時代的更迭,中國古代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的娛樂生活與外出旅行越發的豐富且多樣,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加上中國農耕文明較強的鄉土觀念,固守家園與土地,成為很多百姓一生所恪守的準則。但這種鄉土觀念,我們也不應刻板地去理解。古代的普通百姓,在經濟條件許可的範圍內,也並非絕對地“足不出戶”,在家鄉之外,其實古代百姓也有一定的外出活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