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醫家:不懼瘟疫,寫成《傷寒論》,餃子發明者,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又稱張長沙,因其在長沙任過太守。張仲景懸壺濟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東漢末年的瘟疫,在其著作《傷寒論》中多有記載“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元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而《傷寒論》只是他的著作中的一小部分,其著作在今天已經大量遺失了。現存世上的是後人整理的,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張仲景醫術高超,歷代醫籍多有記載,後世稱其為“醫聖”。


歷史上醫家:不懼瘟疫,寫成《傷寒論》,餃子發明者,醫聖張仲景


《針灸甲乙經》皇甫序: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終如其言。

張仲景宗族是很大的,其做長沙太守就是舉孝廉,要知道漢代舉孝廉是做官的重要途徑。張仲景生活在漢靈帝、漢獻帝時期,因為瘟疫,其家族人數大幅減少,其中大部分是得了傷寒,於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張仲景最終再不斷學習,拜訪名師,終成名醫。張仲景的中醫成就主要是六經辨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辨證論治,總結了東漢以前的醫學經驗。


歷史上醫家:不懼瘟疫,寫成《傷寒論》,餃子發明者,醫聖張仲景


在《針灸甲乙經》中有個醫案,可以看出張仲景高超的醫術。張仲景見到王仲宣時(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王二十多歲,張仲景告知說,你有疾病,四十左右發病,眉毛會掉,掉了半年則會死亡,服用五石湯可以好,王不信服,並沒有按照張仲景說的做,最後其四十左右發病而亡。


歷史上醫家:不懼瘟疫,寫成《傷寒論》,餃子發明者,醫聖張仲景


同時,民間傳說,餃子原名“嬌耳”,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不過是傳說,帶有人們的美好願望,暫時沒有找到文獻記載。

針灸上張仲景也有一定發展,張仲景在辨證處方用藥的同時亦兼顧針灸的治療作用,在辨證的基礎上施用針灸療法,針灸與藥治並舉,以提高臨床療效。其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值得後世中國人仔細研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