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孩子3歲前,哭鬧常常是因為餓了、渴了、身體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3歲後,孩子的哭鬧常常伴隨著一定目的。


尤其是當孩子哭鬧一會後,家長招架不住向他妥協,會讓孩子會覺得哭鬧是很有效的方法,屢試不爽,逐漸學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壞習慣,因為他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一遇到不如意就哭鬧,最後只會變得越來越任性霸道


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首先需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哭鬧


面對孩子的哭鬧,大多數父母是這樣處理的:


認為哭鬧是不好的、丟人的、沒用的,於是粗暴制止孩子,朝他發火大吼:“不許哭!”


見不得孩子哭,捨不得孩子難過、傷心,於是立即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從而讓他停止“哭鬧”。


這兩種做法都欠妥。


其實,孩子哭鬧的時候,是最渴望理解、認同,最需要父母愛的時候。


要求孩子不許哭只會讓他哭的更厲害,簡單粗暴的制止或冷漠走開,只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影響他的心理健康。


而即時滿足又只是堵住了孩子情緒的表達,並沒有疏通,孩子還是無法獲得完整的情緒體驗。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首先應當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你是不是想要拿到那個玩具?”

“你需要媽媽怎麼做?”


通過這樣的判斷和詢問跟孩子對話,瞭解清楚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堅持原則,接納孩子的情緒


曾經在一家超市裡,看到一個小男孩想要貨架上的玩具,媽媽不同意,男孩坐到地上大哭。


這位媽媽沒有因為眾人的眼光覺得尷尬而打罵孩子,也沒有直接走開不管孩子。她平靜地陪在孩子身邊,給孩子時間發洩情緒。


過了一會孩子發現怎麼哭鬧媽媽也沒有退步,就停止了哭泣。媽媽摸摸孩子的頭,一邊嘴裡說著什麼,一邊帶著孩子走開了。


當孩子哭鬧時,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表達“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這並不代表父母的妥協和認可,而是對孩子情緒的認同和保護。


“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自然會感到傷心,這是再正常不過的。”


允許孩子表達情緒,孩子才不會把什麼都堵在心裡,他會感受到“生氣”“委屈”“難過”“失望”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只有感受過情緒,孩子才可能學會控制情緒,將來的情商才會高。


而且,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反而會更快地平復心情,對父母產生信任和友好的態度。


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在孩子哭鬧時,對於不合理的需求堅持原則,不妥協不退讓不逃避,在這樣的基礎上,給孩子共情和陪伴。


平靜地撫慰、摸摸頭、抱抱他,必要時把孩子帶到一個輕鬆合適的環境,幫助孩子發洩情緒。


“我知道你是因為······而生氣/難過,我理解”

“哭一會沒關係,我會陪著你”


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再去教育和引導。這個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幾分鐘、幾小時、甚至一天。


找到真正合適的時機,孩子才能聽得進話,教育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果。


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哪怕被拒絕,也會感受到與父母之間的情感鏈接。


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引導孩子學會表達和解決問題


只會用“哭鬧”來要挾父母的孩子,將來也只會成為長不大的“巨嬰”。


作為父母,不要因孩子的哭鬧而發脾氣。保持冷靜、平和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事情是可以商量的,你可以哭鬧,但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意願,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讓孩子說明自己的需求和理由,“為什麼一定要這個?”


跟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不能同意他的需求、怎麼做我才會答應你;


告訴孩子遇到事情,要學會與人溝通,想辦法解決,“其實可以這麼說,這麼做······”


孩子用哭鬧“要挾”父母,這樣做比發脾氣有效!

這樣孩子才能逐漸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隻會哭鬧。


比如孩子想要玩小夥伴的玩具,但是小夥伴不給,他就開始哭鬧,家長可以教孩子跟小夥伴溝通:“你這個玩具真好玩,我們可以輪流玩嗎?或者我們交換玩具玩?”


孩子從中學會動腦思考,也鍛鍊了語言能力和人際交往技巧。


每一個哭鬧的孩子,都是在呼喚父母的愛和幫助。


請不要推開孩子,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引導他更好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