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关注英国小留学生?来看看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学生的命运吧

最近留学生成为了大热点,据说留英的学生有22万多人,而且还有1万5千留英小学生。海外疫情越来越严重之时,海外留学生是否回国成为了争议焦点。其实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也曾引起争议,最后还被迫停止学业、撤回国内,只不过当时争议焦点与疫情无关,更多的是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大家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还在关注英国小留学生?来看看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学生的命运吧

留美幼童合影

留美幼童起因

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各地迫切需要一批掌握外国的语言,了解外国情形的人才。同治七年(1868年),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容闳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后来,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表示愿意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清同治十年(1871年),清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作为首倡者担任副委员。陈兰彬负责留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则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


还在关注英国小留学生?来看看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学生的命运吧

容闳

留美学生都是从上海出发的,因为他们要在上海的留美预备学堂(亦称“出洋局”)学习一年中文、英文,考试合格再赴美留学。第一批幼童于1872年8月11日从上海出发,在美国旧金山登陆。此后1873、1874、1875年清廷又派了三批幼童前往美国。清廷总共派出四批一百二十名学生,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留美幼童的美国留学生活

幼童们到美国之后,人生地不熟的,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甚至还有饮食的巨大差异。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吃不惯西餐,常常饿肚子。而且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也造成了文化隔阂。但随着时间流逝,留美幼童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融入到美国社会,按照美国人的方式来生活。他们学会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美国孩子交上了朋友,唱歌、跳舞、打球等都慢慢学会。甚至有一些孩子信奉了基督教,而这绝对都是当时清廷无法容许的。

在学习上,这些幼童也发挥了中国学生勤奋好学的特点,大多都能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到1880年,就有超过50名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的学校就读。

还在关注英国小留学生?来看看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学生的命运吧

詹天佑

留美学生被迫结束留学生涯。

清廷政府当初派幼童留美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忠心的新式人才,希望他们既能忠于清廷又能学到新知识,依靠新知识来为清朝统治者服务,依然没有逃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畴。但很可惜,长期在美国生活的留学生受到美国文化的熏陶,思想和行为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已经不学“中学”、进而“剪辫入教”,已经与清廷最初目的越来越远,清廷也认识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会效忠清朝的,这就突破了清廷容忍底线。当时虽然对是否撤回留学生也有争议、但主要的留学派支持者之一的曾国藩已经死亡,朝廷里保守势力占上风。光绪七年(1881年),清庭决定中止留美幼童的学业,将他们全部召回来,结果绝大多数留学生都回到了国内。


还在关注英国小留学生?来看看中国历史上首批官派留学生的命运吧

唐绍仪

留美幼童成就与贡献。虽然这些幼童回国后,限于当时国内局势,没有依据特长、专业等得到很好任用。但这批人毕竟学到了一些先进技术,掌握了当时中国急需的新技术,即使环境不如人意,他们中的大部分也还是在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做出了贡献。下面简单列举几个杰出人物:

詹天佑:首批留美幼童,有“中国铁路之父”美誉,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

蔡绍基:首批留美幼童,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后任北洋大学校长

唐国安:第二批留美幼童,清末民初的外交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

唐绍仪:第三批留美幼童,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校长,还是复旦大学的创办人,还曾出任过民国政府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