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每座城市江湖气息最浓郁的一般是这三个地方:菜场,夜市,还有茶馆

但同样是茶馆,不同的城市又有不同的腔调。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茶馆》剧照


比如过去老北京的茶馆,吃的烂肉面,听的是京戏,聊的都是京腔演绎下的天南海北;而在南方的苏州,大家用来当茶食的是生煎、蟹壳黄,听的评话和弹词,聊的都是吴侬软语修饰下的家长里短。


吃茶与孵茶馆


提到苏州人与茶,那就必须要说两个特别的词,一个叫“吃茶”,一个叫“孵茶馆”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是的,苏州人的这碗茶不是“喝”进去的,而是“吃”出来的

其实又何止是茶呢,苏州人爱吃,除了吃饭,喝酒叫吃酒,抽烟叫吃香烟,真是恨不能什么好东西都要尝尝,甚至连“生活”都要吃一下。

当然吃茶这个说法也有着中古时代的痕迹,据说古人最早真把茶叶当菜吃。唐代有人记录东晋以后吴地就有百姓采茶叶煮浓茶吃,因“表皮呈稀粥之状”,所以也叫作“茶粥”(茗粥)。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人去茶馆也不是一般的去,而是叫做“孵”

许多年轻人去酒吧叫泡,是沉浸在那一种氛围内,醉翁之意其实不在酒;而老苏州去茶馆叫孵,并不指望能孵出个什么东西来,只是像老僧入定一样,在那一坐就是大半天,为的就是能舒服地消磨时光

就像苏州作家陶文瑜说的那样,“年纪一点点添上去,火气一点点降下来,茶一点点淡下去,时间—点点流过去。”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人从来就是爱吃茶的,明清时期苏州的繁荣与富足达到极盛,商肆林立,人烟阜盛,人们需要消歇、娱乐、会友、吃饭……于是茶馆就这样成为苏州人市井江湖的“悦来客栈”。

明朝吴门四家仇英的苏州版《清明上河图》里不仅能找到茶室,还能看见专门出售各类茶壶的茶壶店;清代徐杨的《姑苏繁华图》里也能看见好几处茶馆,世间风云、生活百态,都像根根茶叶,经沸水一冲,便是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赶一碗早茶和点心


老话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当时不少苏州茶客早起头一件事就是跑去茶馆。都说苏州人爱起早赶头汤面,其实赶早茶的也有不少。

清末民初,苏州街头巷尾都能找得到大大小小的茶馆,当时老苏州赶早茶的场景大概就像陆文夫写的这样

“每至曙色朦动,鸡叫头遍的时候,对门茶馆店里就有了人声,那些茶瘾很深的老茶客,到时候就睡不着了,爬起来洗把脸,昏昏糊糊地跑进茶馆店,一杯浓茶下肚,才算是真正醒了过来,才开始他一天的生涯。”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这样的描写宛如是“舌尖上的苏州”,苏州人喝茶自然是要配茶食的,这样的早茶不像广东人那样“豪华”,但也自有讲究。

大多苏州老茶馆都会自己供应些精致的苏式点心,蜜饯、瓜子、糕点都是常见的,高级点的茶馆出售的自然是大牌子,叶受和、稻香村都是苏州人认准的。

周作人还描写过一种让他印象深刻的茶食,那是“江南茶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听着很像是扬州有名的烫干丝。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不过这些毕竟是零食,想要吃饱还得叫外卖。虽然没有美团、饿了么,但往来摊贩众多,特别是茶馆门口保准有摆摊的,大饼、油条、麻团、糖粥、小馄饨……

最妙的还得是来碗红汤面,都不用自己懂,让伙计跑个腿到附近面馆现点一碗,吸溜着热气腾腾的面条,浑身上下都满足极了。

有吃早茶的,自然就有吃下午茶和晚茶的。

在民国苏州文人包天笑的回忆里,吃晚茶的人社会阶层似乎要更高点,不知是什么道理,也许是他们生活富足不用早起,可以在晚上慢慢享受?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不一样的茶馆文化


但说到底,苏州人去茶馆并不只是为了那一杯茶。

茶馆文化与茶文化并不一样,茶文化讲的是“品”,是修身养性的茶道;而茶馆文化说的是“尝”,尝遍生活百态。

过去没有网络,没有众多的公众空间,茶馆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包容这座城市生活情态、世间风云的场所,休闲、娱乐、商谈、会友,聊天八卦、调节纠纷……人们都会选择在茶馆里进行。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现在邻里间起了冲突多半要找物业、找社区居委会,又或是发到朋友圈让大家批判一番;但过去双方会相约去茶馆,那里最不缺评头论足的围观群众,管你张家长李家短,都拿出来说道说道。

无论过程如何面红耳赤,最终都会找位德高望重的人来评判,平息这场纠纷——这样的情况就叫“吃讲茶”,边吃边讲道理嘛。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的每个茶馆同时也是个书场,谁家有好的说书先生才能招揽到更多的生意,一部书说上个个把月都很正常。

你家演《七侠五义》我家就得来部《三国演义》,他家请了蒋月泉、朱慧珍演绎《玉蜻蜓》,我家说什么都得邀来严雪亭唱《杨乃武与小白菜》,门口还得挂出木牌,醒目的红纸上面贴着“风雨不更,诸君早降”——吃茶的客人哟,你们都快我这只碗里来哦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逢年过节茶馆还得费心给贵客或者熟客送“元宝”茶——在茶碗里加一个青橄榄,看来不管什么年代维护好客户关系都是做生意的头等大事啊。

茶馆的变迁


从前苏州茶馆极多,观前街、临顿路、西中市,只要是热闹的地方绝少不了茶馆。

临顿路上的苹花茶馆,曹胡徐巷口的四海茶馆,元妙观里的品芳茶馆;还有名气更响亮的,比如葑门横街上的“椿沁园”、观前太监弄的“吴苑深处”

郁达夫就曾经感慨,“我只觉得玄妙观里的许多茶馆,是苏州人的风雅的趣味的表现”。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大儒巷平江文化中心(古昭庆寺)


每个人家遍布着不少江浙沪的书坛名家演出的身影,据说当年瞎子阿炳曾到吴苑深处拉过琴。

到如今吴苑深处还是苏州城里不多的几个可以听评弹的地方,地址就在大儒巷的平江文化中心(古昭庆寺)

,买杯茶就能听说书人百转千回的腔调与故事。

50、60年代苏州城里的茶馆依然延续,那时候用水仍然不方便,大多数老百姓都要去开在街头巷尾的老虎灶买热水,因此也就诞生了许多老虎灶茶馆,中老年人围坐在八仙桌前,真是一杯茶一张报纸就能消磨一整天。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葑门横街椿沁园茶馆


改革开放后茶馆渐渐复苏,苏州城里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升级版的茶楼。

有把杭州茶馆的气质引入苏州的,比如鼎鼎大名的水天堂,就专打文化牌,特推出了许多业已失传的苏州点心。

还有曾经在苏州红极一时的钱塘茶人,虽然如今已销声匿迹,但当年在十全街上推出全苏州第一家自助式茶楼时可是风光无限,精美的装修、任意挑选的自助点心,一下子让许多年轻人把聚会的场所换到了茶馆里。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十全街,by一点伍


最雅致的是把茶馆开进园林里的,留园里的冠云楼、狮子林里的暗香疏影楼、网师园里的露华馆……

倘若觉得游人太过喧嚣不妨去老苏州更钟情的小园子,五峰园的茶室、艺圃里的延光阁、耦园的双照楼……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这些茶馆如同隐士般藏在园林里,四方来客都可以在这里大隐于市,忙里偷闲,等到人走茶凉,便是相忘于江湖

也许最妙的还是冬季,窗外天气有些阴沉,屋里却暖烘烘的,人们孵在茶馆里看报、下棋、闲聊,偶尔呷一口沸腾的茶水,浑身都舒坦。

大家各忙各的,却在一起等待——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苏州茶馆,旧时光里的江湖腔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