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战国如何锻造出大一统观念——宗法制的崩溃

东周春秋史,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时代。春秋史上的齐恒公,更是一位值得用浓墨重彩去细述的人物。

春秋至战国如何锻造出大一统观念——宗法制的崩溃

齐恒公

然而,这样一位风云人物,亦随贤臣管仲的离世,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眼睁睁看着宠信的佞臣肆意妄为,子嗣为夺君位争斗不息,直至霸业消失,病逝于榻67日无人过问。

春秋至战国如何锻造出大一统观念——宗法制的崩溃

管仲
齐恒公,一代令人称颂的春秋霸主,竟落得这般凄楚下场,令人不胜唏嘘。春秋第一位霸主已逝,新霸主尚未浮出水面,中原又一次陷入混乱。就连周襄王的弟弟,此时被尊称为王叔的带,竟也为夺王位,不惜联合狄人伐周。

带,贵为王叔,何以会借周人世代宿敌来对付周?原来周襄王郑,未登王位前虽被立为太子,可因其母早早过世,当郑同父异母的弟弟——带的母亲成为新王后,周惠王慢慢就有了废郑立带为太子之意。

此时的霸主齐恒公,在心急如焚的太子郑请求下,召开了葵丘会盟,立下盟约。其中“不废嫡立庶,不让妾占据正妻的地位”就是宣告对太子郑的支持。周惠王逝后,齐恒公扶助太子登上王位,是为周襄王。
齐恒公病逝第四年,尚无新霸主,郑国因利益纠纷率兵讨伐滑国。周襄王派大夫游伯替滑国说情,不想郑国气恼周襄王前次赏众诸候礼物,独少了郑国一份,此次又为滑国说情,明显在挤兑郑国,于是扣了大夫游伯。

周襄王得知大怒,可又得不到中原诸候们的支持,于是借狄人的力量收拾了一顿郑国。周襄王为感谢狄人相助,弃礼制于不顾,娶了狄女为王后,不久又废了狄后。

春秋至战国如何锻造出大一统观念——宗法制的崩溃

周襄王

这下,狄人怒了,王叔带瞅准这大好时机,引狄一同伐周。周襄王吓得抱头蹿进邻近的郑国躲避。郑国与周王室宿怨极深,面对狄军强硬态势,郑国愿为了周襄王挨打?

城濮之战

危急时刻,晋国国君晋文公,率军解救,将周襄王迎回王城,并协助杀了叛乱的王叔带,彻底解了周襄王后顾之忧。晋文公这一“尊王”行为,迅速在中原传播开去,周边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开始投靠过来。

春秋至战国如何锻造出大一统观念——宗法制的崩溃

城濮之战

两年后,南面强大起来的楚国又不安分起来。公元前633年,楚向宋国发动了攻击。无力自保的宋国向晋文公紧急求救。

62岁才在秦国帮助下,登上王位的晋文公,即位伊始即整顿朝纲,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晋国因此迅速强盛起来。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老年得志,晋文公雄心勃勃。
尊王的大旗已展开,宋国的求救,正是晋文公夯实霸主位的大好机会。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迎战楚军于城濮。

城濮之战开战五年前,晋文公重耳尚在经受流亡之苦。落魄时受到楚成王的礼待,身为晋国公子重耳,百感交集间庄重许诺:“如若有天登上君位,即使与贵国开战,吾必将为楚退避三舍!”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孔子之前的君子,是指有身份地位的贵族男子。城濮之战,晋文公信守承诺,率军退避三舍九十里。可晋文公的守信,楚军竟以为晋国心虚。这个一度被中原藐视为蛮夷族的楚国,无视中原战争规则和契约精神,竟趁晋军退避之际,挥军追击。

春秋至战国如何锻造出大一统观念——宗法制的崩溃

晋文公重耳

面对追击来的楚军,晋文公早有防备,令旗一挥,晋军突然转身发起强势反攻。这下,轻敌的楚军慌了,顿时四散逃蹿,溃不成军,大败于晋。

晋文公称霸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召集有八国诸候参加的践士之盟。与齐恒公召集葵丘会盟不同的是,这次周王室不是派人参会,而是周襄王亲临会场。
践士之盟的仪式非常隆重,周王室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霸主晋文公的认可。这也意味着靠拳头争霸主位的时代已经来临,尊王已成薄如蝉翼的面纱。
很快,这样的面纱,在同年举行的温之会时,即被晋文公揭去。按照周礼,诸候本应去京师朝见周王,但晋文公坐上霸主位后非旦不朝见,却下召迫周襄王参加温之会。此次议会,制定了脱胎于周礼的新周礼,确定了霸主与诸候的权利和义务。
在后续霸主权利的行使过程中,晋文公不断将这权利和义务规范化、礼仪化、制度化。同时,晋文公还为诸侯们重新制定了朝聘和纳贡制度。此时的中原各诸候国,不再是随周王讨伐不听话的诸候,而是以晋国为中心,紧随晋国的步伐走在新天下共主的康庄大道上。


如果说,春秋第一代霸主齐恒公礼敬周王室只是外在形式,至第二代霸主晋文公这里,连形式都显得多余。

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核心,以礼制匡扶起来的家国天下模式,正慢慢滑向土崩瓦解的边缘。维系了四百多年的家国模式,为何会步向崩溃边缘?

由宗法制分封制维系起的家国天下,由于年代的递增,血脉亲情已疏远。换句话说,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权力,已被晋文公夺去手里,这就用事实表明谁的拳头硬,中原众邦就归附听命于谁。
当前两条件成熟时,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互为表里的家国天下模式,便由此滑向崩溃边缘。春秋中期前,周朝的治国理念是以德感天下,自晋文公城濮一战后,悄悄演绎为以拳头伐天下。
既然拳头成了主旋律,怎样使拳头更有力量,成了众诸候国君们最为看重的大事。于是,有实力的大国开疆拓土,增强国力。由分封制递增出的弱小诸侯国,在这春秋争霸兼并的过程中,无声无息湮灭于史。
安徽舒地的群舒国,正是在这段春秋争霸史中,被楚各个击破直至全部兼并。由分封制演绎出的近两百邦国,在大国崛起瓜分兼并的同时,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也随之传播四周。华夏观念,由此形成。


这其间,齐灭30余国,成为东方大国。秦灭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晋征服40余国,灭20余国,成为中原大国。楚灭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

楚庄王称霸

春秋至战国如何锻造出大一统观念——宗法制的崩溃

楚庄王

楚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清晰明白光靠拳头征服中原,终遭鄙夷和强势反弹。学习中原礼乐文化,融入华夏文明,楚便有争夺霸主位的机会。


楚一边扩充疆土,一边学习中原礼乐文明。至楚庄王时,楚已成为除中原外最强大的国家。在文化认同上,已属华夏文明的一部分,由此,便有了争夺霸主的机会。
此时段的周王室,早已沦落为需霸主保护的蕞尔小邦。只是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鼎,依然由周王室保护。

公元前606年,心揣霸业之心的楚庄王,在周王室领地边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劳慰问 ,楚庄王便向他询问鼎的轻重来。问鼎中原一词,由此而来。
楚庄王九年,楚与晋在争夺对郑国的控制权时,发生了历史上的邲之战。此战因为晋国指挥权的不统一,败于楚。
接受了中原文明的楚军,在邲战役中将礼极致运用。当战败的晋军狼狈不堪陷入泥沼中逃不得时,楚军便叫晋军把兵车前拦板卸掉,这样往前推车时就省力多了。

楚军战马陷入泥沼盘旋不得前行,楚军又叫晋军将军旗放在车辕端横木上,就这样,晋军指挥着战马逃脱。在楚军的爱心帮助下,成功逃脱的晋军回过头感谢叹道:原来你们楚军逃跑这么有经验啊。

邲之战,奠定了楚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楚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召开会盟,正式接管霸主大业。可是晋国并不甘心,14年后的䣕陵之战,䣕陵即今河南境内,晋国又重新夺回霸主权,但实力相当的楚国依旧紧盯着霸主位不放,战争摩擦不断。

无奈之下,公元前546年,齐国大臣出面邀请出十四国诸候代表参加了弭兵之会。会议约定,晋、楚同为霸主,这是两个强大诸候国彼此妥协后的约定,也是中国史上奇异的一道风景。

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弭兵之会,最诡异的是,参会的不再是各诸候国国君,而是各国有势力的卿大夫。春秋后期的霸主争夺中,兼并来的土地不再分封出去,而是设县托卿大夫管理。分封制没落,互为表里的宗法制,正加速滑向土崩瓦解的边缘。权力的掌控,超速旁落至卿大夫手中。

早在弭兵之会十六年前,鲁国的实际掌控权就已落至季、孟、叔三孙字辈的卿大夫手中。其后,齐国、宋国、郑国军政大权相继也落入各自的卿大夫手中。即使是霸主晋国,军政大权也一样旁落。随着晋国内斗的加剧,其对众诸候国的掌控也渐渐松驰。慢慢地,霸主政治管理体系遂又衰落。

春秋至战国如何锻造出大一统观念——宗法制的崩溃

弭兵之会
春秋晚期,长江中下游的吴越两国,虽也加入到争霸行列,但未能被众诸候接受,也因此未能组织大规模的会盟。吴越对众诸侯的实际掌控权不大。中原,没有强有力霸主的统领,重又陷入混战之中。
此时中原的礼乐文化尚被推崇,虽诸侯间战争不断,仍还秉承了礼、让的战争规则。只是权力的争夺,最终冲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制衡。

公元前403年,晋国崛起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逼周威烈王将之列为诸候。春秋时最强大的晋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韩、赵、魏三诸候国的横空出世。此时战国的帷幕已经拉启22年了。
伴随着韩、赵、魏的出世,周王朝遵循了六百年的宗法分封制,土崩瓦解。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核心,是以保护大宗的利益不受侵犯,再以礼的具体形式,来规范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当周朝最大宗周王室的权力,被霸主行使,众诸候国作为小宗利益未受损时,中原邦国的形式照旧延续。
韩、赵、魏的出世,宗法和分封制的规则被打乱,众诸候国君为避免被世卿大族瓜分的命运,纷纷实行变法,以期建立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官僚队伍。

另一方面,诸候国君们希望通过变法,自己的国家能够强大,以备在失了礼制约束,各自为营的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一个众邦变法,一个被史家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轰轰烈烈地来临了。

在这个时代来临前半个多世纪,一个头顶凹了一块的婴儿诞生了。他,被后世奉为圣人。十四年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犬,从未被重用,为何被后世捧为圣人了?历史,究竟给出了怎样一道迷题?在战国血腥兼并的战鼓敲响前,稍作休息,走近真实的孔子和列国变法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