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01

近日,看到了两则十分痛心的新闻。


一则是意大利《共和报》的报道。


威尼斯耶索洛医院的一名护士投河自杀身亡。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据了解,这个护士今年49岁,有着30年的重症护理经验。



而她却在这时十分不幸,出现了发热的症状。


为了安全着想,她便回到了家中进行了自我隔离。


谁知,仅过了两天,她便选择了跳河自杀。


尽管,报道中没有明确说明她自杀的原因。


可是,一段关于意大利医生的采访视频,却可以让我们略窥一二。


视频中,医生无奈地说,由于意大利医疗资源不足,迫使他们不得不对病人们选择性救治。


每天清晨,他们都要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后的恢复能力来分配床位。


有床位的人,就代表有活着的希望,没有床位的人,就只能绝望的等待死亡。


这样的救治方式,对于患者而言无疑是残酷的。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当然,对医护人员也是如此。


毕竟,医护人员们多年来的埋头苦读,多日来的废寝忘食,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救人”。

不管年龄、性别、病况如何,只要他是患者,只要他还活着。

那么医护人员就有责任、有义务给他带来生命的希望。

可是现在,这一份希望却只能给一部分人,剩下的一部分人就只有绝望。

这份绝望最终会属于谁,我们并不清楚。


但我们清楚,不管属于谁,终究有一份是属于医护人员自己的。


就如同另一名意大利护士说的:


“我们在这里是为了治疗病患,可实际上却是看着他们死亡,我们的内心也跟着死了。”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另一则新闻,来自《红星新闻》的报道。


3月19日,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发生了一起伤医事件。

当时,医生汤萌正准备给患者做透析。

可是,那名患者却突然拿出了一把刀,砍向了汤萌医生。

最终砍伤了汤萌医生的左上臂、胫骨、腹部等多处。


医治汤萌的医生告诉记者:


“汤医生的肾脏已经破裂了,如果情况变糟,那么左侧肾脏就要被清除。”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看完这两则新闻,愤怒、悲伤、痛心等种种情绪充斥在我的内心。


我痛心的是,那些站在一线抗疫战场的医护人员们。


他们在遭受医疗物资不足的困境之外,还要感受来自自身灵魂的拷问。


我愤怒的是,那场战役中国的医护人员们也参与过,可是今天就有人忘记了,并将屠刀砍向了他们。


我悲伤的是,这样的事情早已不是第一次。


记得去年的11月,今年的1月,都各自发生了一起伤医事件。

杨文医生直接离开了这个世界,陶勇医生再也无法救治病人。

杨文医生遇害后,陶勇医生在微博上转发了相关的信息。

后来,陶勇医生受伤了,他说了一句,可能也是杨文医生想说的话,他说:


“我知道自己不是第一个受到伤害的,但是我希望自己是最后一个。”


但,事实却是那么的不尽人意。


尽管,我国为了阻止类似的事情发生,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医护人员。


但法律终究是一种外在约束,无法随时随刻的保护医护人员们。


真正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更多的还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身约束。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02


有个成语叫做“视钱如命。”


说的是有人将金钱当成性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金钱的地位往往更胜于生命。


因此,有些患者在看到医疗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要我命?”


他们不会觉得医生们开这些药品的初衷是为了“救他”,反而会觉得医生们是在“趁他病要他命。”


殊不知,这个世界最不想要我们命的就是医生。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张照片。


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手扶着墙,蹲在地上。


同时,在照片背后配了一段文字:


“一位急诊室的医生在自己19岁的病人抢救无效死亡后,默默的走到了医院外面......


在这之前,他一直在呼喊着:“求求你让我再试一次,我能救回来!”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患者的死亡,对于医生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医生比常人更明白死亡的含义是什么。


它不像电影或是电视剧那样,病人安详地带着笑意死去。


而是一个漫长且又痛苦的过程,人们会在病魔的侵蚀中慢慢虚弱下去。


生存的本能会促使病人直到死亡的那一刻眼神中也会存留一丝希望。


而那种眼神,对于医生来说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03

在中国医学界流传着这么一个调侃: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学医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 和其他专业比起来,医学生需要多学一年。


他们要看的书比其他专业的人要多得多,堆叠起来就像山一般。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并且由于医护行业的特殊性,本科和硕士都是很常见的。


如果想要前景好一点的话,许多医生会选择考博。


这意味着从一名学生到一名能够救治病人的医生,最起码都要花费11年的光阴。


除去学费,光是时间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得了的。


他们走的就是一条艰难的路。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朱良付最长手术记录是连续16台,从早晨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5点……


寂静无人的夜里,他拖着疲惫的步子慢慢走着,心里感到后怕,自己会不会哪天突然死掉。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但他不敢死。


不仅仅是为了陪在身边的家人,更是因为肩上的责任。


培养一个这样的主任医师,差不多得用25年时间。


“我现在44,如果我死了,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我们要知道,他们同样恐惧死亡,可是却始终放不下自己的病患。


痛心!护士自杀,医生被伤,疫情还没结束就这样对他们?

04“不要欺负老实人。”


疫情期间,医生张文宏也说过这句话。


这里我将张文宏的话完整复述一遍:


把所有从年底到现在为止的医生,全部换岗,这一批都是了不起的医生,在对疫情的风险性、传播性、致病性一无所知的时候将自己暴露在疫情面前。


所以,人不能欺负听话的老实人,因此我做了一个决定,把所有岗位的医生全部换下来。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


不管在疫情前还是疫情后,我们都极少见到关于医护人员困境的新闻。


当然,不止是疫情期间。


在以往的时日里也很少看到,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关于患者的难处呀、医生的缺点呀。


医生的优点,往往是一笔带过。


不可否认,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目光更加容易被负面新闻吸引,特别是那种能够煽动情绪的新闻。


可是,这就造就了一个结果。


很多医护人员成了一个“老实人”,被欺负了找不到人说理。


毕竟,欺负你的人是代表“弱者”的患者,作为医生的“强者”,自然是活该。


记得在《环球日报》一篇采访中,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刘洁曾说:


“我身边很多医护都曾产生过疫情结束之后就辞职转行的想法。”


“这一次疫情颠覆了我们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从业观,逝去的同事,无助的病人,怀揣一颗医者仁心,却一次次被现实浇凉。对医护而言,似乎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了。”


最后她又补充道:


“但我们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我们经历了世间冷暖,见证了城市复苏,有些热爱你只有撑过黑暗,见到曙光,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


我不知道她在说出后面这句话时,脑海里想到的画面是不是这样的。


医患关系,因为这次疫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缓解。


每个医生,每个患者都能够好好的说话,大家相互理解,不是靠打打杀杀。


可是,现在呢?


狡兔未死,走狗已烹,飞鸟未尽,良弓已藏。


现实真是真实又残酷。

本次的分享就到此为止啦!大家有何看法皆可留言评论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