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朝宦官最厉害?宦官之祸最盛于唐朝

封建政治常见的三大政治祸患:权臣之祸、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在唐朝都突出。开元年间,高力士(684-762年)的出现是宦官专权的先兆,他本姓冯,后为宦官高延福的养子,改姓高。他能参与朝政,在当时还是皇帝的奴才,没有达到专权的地步。

宦官专权形成于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稳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官僚也成了宦官的附庸。宦官是操纵皇权的一个力量,在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有两股离心力,一股是地方的藩镇,一股是中央的宦官,他们上下勾结,形成了对皇权上下夹攻的阵势,使唐朝走向了衰亡的道路。

唐朝后期的宦官之祸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宦官不仅能左右朝政,升任大臣,还能操纵、废立皇帝,简直成了皇帝的主子,皇帝成了傀儡。

宦官权力之大可监军,随军出征,监视将领。唐肃宗时的宦官李辅国掌禁军,把握京师军权。德宗时宦官掌握了禁军和神策军。从宰相到小官,宦官有权任免,地方节度使的下属官员也由宦官委派。朝官衙门(南司)与宦官衙门(北司)矛盾尖锐,南司成了北司的附属。

唐朝后期发展到废立皇帝,杀皇帝、杀太子,后期有七个皇帝是宦官拥立的,有三个皇帝死于宦官之手。顺宗以后诸帝均由宦官废立,顺宗、宪宗、敬宗是被宦官毒杀的。宦官杨复恭甚至称皇帝为“门生天子”(徒儿)《旧唐书》,足见其狂妄。

宦官乱政,严重危及了唐朝的统治,唐朝后期皇帝、大臣与宦官展开了两次斗争,都以失败告终。

1、“二王八司马”改革。顺宗永贞时,亦称“永贞革新”。顺宗为太子时就认识到宦官之弊,继位后用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刘禹赐、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共十位大臣改革时弊,主要是收回宦官的禁军兵权,结果引起宦官反抗,迫使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8人被贬到边远州任司马,故称“二王八司马”改革。

2、“甘露之变”。唐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均为宦官所害,父亲穆宗和自己都是宦官所立,故对宦官既恨又怕。文宗与李训、郑注等秘谋,诈称宫中石榴树上有甘露,企图诱骗宦官仇仕良等前去观看时,用伏兵杀死宦官。郑注、李训是小官,曾走过权阉王守澄的门坎,但此时以灭宦为已任。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外出调兵,李训为宰相作内应。结果李训想独得其功,没有等郑注协同行动。

835年年底,李训令人奏告文宗:在金吾左杖院的石榴树上出现甘露。甘露只会出现在夏时清晨,此时长安为隆冬,出甘露为异象,文宗让仇士良一同观看。李训在院内埋下伏兵,被仇士良警觉,回宫劫持文宗,仇士良派神策军杀死李训等千余人,又派人杀了郑注。史称“甘露之变”。两次斗争失败后,君臣再无力对付宦官,宦官专权与唐朝后期相始终。

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出于皇帝的感情依托问题。在封建政治中,争夺皇权的皇室内部斗争非常残酷,父子兄弟无法信任,外戚靠不住,皇帝最信赖的人就是身边的宦官,宦官在宫内宫外无亲无靠,只能靠与皇帝的感情为生,所以宦官最善于察言观色,最容易与皇帝建立深厚的感情,赢得皇帝的信任。但是,宦官一般缺少文化,一旦干预政治就会导致乱政祸国的局面。历史上的唐朝和明朝,宦官专权严重,唐朝的宦官之祸影响最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