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鎮瓷樂文化

音樂是一種獨立的藝術,也是一種社會現象;音樂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們還沒有產生語言的時候,便已經有了音樂。那個時期的人們就已經知道了利用發出聲音的高低強弱等變化來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當人們載歌載舞慶祝豐收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會敲打石器、木器來表達內心的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瓷樂作為陶瓷工藝與音樂藝術相互結合的一種新型藝術表現形式。單從陶瓷與音樂兩者看來,彼此獨立,難有聯繫。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開始掌握了製作陶器的工藝,而陶土也成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材料。陶哨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為後續的陶瓷樂器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當陶瓷出現之後,人們就創造出了瓷甌,在瓷甌中貯水,通過水量調節,用筷子敲擊發聲。陶瓷作為造型藝術表現的是靜態美,而音樂表現的是藝術富有內在情感,兩者之間很難有聯繫,可正是因為陶瓷的可塑性,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陶瓷的音響效果;也使陶瓷秉承了樂器的最原始特徵——震動發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有著無數的陶或瓷質品,也就是在這樣的不經意之間,可能是我們敲擊酒杯而發出的清脆響聲,也可能是我們在瓷碗與瓷碗的碰撞中,發現了奇妙的陶瓷樂聲,這便是陶瓷最本質的音響特性,也讓人們關注到了陶或瓷這種材質所具備的音響效果,從而學會了在瓷杯中裝著不同量的水或是敲擊瓷杯不同部位來演奏簡單的音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始素材,才使得當代的陶瓷與音樂完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景德鎮“瓷樂”樂器。
  根據史學考證,陶壎是新石器時代最早出現的吹奏樂器,陶壎是利用氣息控制音高強弱的氣鳴樂器,形狀多為球狀,大小不盡相同。在遠古時代,陶壎更多的是起到吸引動物而進行狩獵的作用,在後續的發展之中逐漸演變成可以吹奏出音階的樂器。

江西景德鎮瓷樂文化


  秦漢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生產力得以發展,在這個休養生息的發展階段中,製陶業逐步壯大起來,使得缶在依舊流行的情形之下出現了以瓦陶片為載體的打擊樂器——缶瓦,並作為正式場合的助興樂器,足見其在當時已經有了較高的地位,並且普遍流行。
  明代之後,出現了用陶瓷所做的簫和笛子。而笛子作為至今為止我國考察發現的最早的樂器之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中國音樂史上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出自明代正統年間的白瓷簫,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德化窯燒製的白瓷簫在製造過程中“百隻而無一二合調者,合則聲悽朗,遠出竹上”,足以看出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古代的編磬作為宮廷樂器在古代的音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但是也正因為編磬自身體積龐大,在現代的交響樂團中,一般不會把其編入其中,而景德鎮瓷樂隊則利用陶瓷自身的優勢,研製出新的瓷磬、瓷編鐘,從而被吸收到瓷樂隊當中,與傳統的瓷笛、瓷甌、瓷管鍾、瓷壎、瓷方響、瓷簫、瓷二胡等樂器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相對完整的瓷樂隊。
  瓷樂器有著自身豐富獨特的瓷音色,讓瓷樂在演奏方式上變得更加多變,除了合奏的形式之外,各類樂器本身也能進行優美的獨奏,充分發揮出自身的音色音響效果;還可以進行重奏組合,相互搭配更好地完成各個聲部的演繹而使演出更具趣味性。瓷編鐘、瓷管鍾、瓷磬、瓷甌、瓷方響五種樂器搭配起來更能產生一種山河之音,自然之風的音色效果,純粹的陶瓷音色更讓人感覺樂曲源遠流長,氣壯山河。

江西景德鎮瓷樂文化


  當代景德鎮瓷樂樂器傳承了傳統工藝,選用韌性十足的優質陶瓷瓷土,運用現代科技進行高溫燒製,讓燒製出來的瓷樂樂器胎質更為緊密,瓷質硬實,敲擊發出的叮咚聲,便是瓷樂樂器典型而特有的清脆音色,這一點也更凸顯出景德鎮陶瓷聲如磬的特性。利用這種陶瓷製作工藝,並且根據不同樂器的形制,從而製作出不同的陶瓷樂器,利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和發聲方法,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從而可以組合成一個音色優美、氣勢磅礴的瓷樂樂隊。

江西景德鎮瓷樂文化


  景德鎮瓷樂樂隊在演奏曲目的選擇上有很大的靈動空間。在日常的演出中,瓷樂樂隊多以演奏《茉莉花》《喜洋洋》《彩雲追月》這類傳統的民間小調,或像《春江花月夜》這類古曲改編而成的瓷樂樂曲。在瓷樂樂隊的配置當中,很多的瓷樂樂器都有著自身的音高侷限,但整套樂器相互配合起來,很好地彌補了這個缺陷,樂器之間相互補充、相互襯托,使得整個樂隊在音域、音高方面的問題上得到解決,也豐富了整個樂隊的音樂表現力。
  當代的陶瓷樂器在數十年的發展中,已經收穫了一定的成果,無論是完整的瓷樂隊的組建,還是如《鄱陽湖印象》《江西暢想回旋變奏曲》這類演奏歌曲的創作,都為景德鎮的瓷樂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高雅藝術走入民間的前提就是要把提高民眾的藝術認識作為普及的重點。我們在將各地的音樂文化融入景德鎮瓷樂本土的音樂認識的同時,一定要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