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山東省棗莊市中區東南向八公里許,為一處人傑地靈,風物薈萃,奇山星羅棋佈的地方。自東向西一線,似鬥星,又似珍珠般的串在一起排列著六七座獨山:流井山、石門山、福臨山、窩婁山(又名窩落山。其前山谷有村名“窩洛”,即處於山窩得名,今易名“沃洛”卻漸失本義。因其三峰連依,舊又稱為三山。前為大山,後為寨山。)、護君山、孤婁山(又名咕嚕山,也俗為姑路山) ,此山脈又俗名珍珠山。其前又有一山,東西逶迤綿長,舊稱橫山,又形如騰飛的黃龍,世人稱之為神龍山。

在騰龍戲珠之勢的群山峻嶺中,福臨山和寨山之間北側,舊有一處山泉彙集的瀦淵,形如湖泊,志載謂之“劉伶泉”。泉水北流,形成一條涓涓細流的古河道,稱為“劉伶河”(又名萊子河,或倒引河。名稱來歷不詳。),清泉以北,河道西側為相隔不遠有南北對峙的兩個土臺子,南臺子稱作“樊梨花點將臺”,北臺子俗為“劉伶釃酒臺”,鄉人俗言之“劉伶醉酒臺”,又作“劉伶古臺”、“劉伶臺”。

據《棗莊總攬》和《棗莊水利志》等資料介紹,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抓剛治國 興修水利”熱潮之際,並意整治流灘荒漠為良田,在劉耀村前700米許截河攔壩,蓄水為庫,即今“劉耀水庫”,二古臺遂落水庫西畔。

按今,“劉伶臺”在西王莊鄉陳劉耀村南1000餘米,劉耀水庫西岸,上下呈現兩階梯臺,一般高出水面約2-3米的近似梯形的臺狀,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50米,殘存面積接近2600多平方米。相傳該古臺是因晉代“竹林七賢”之一,沛國譙人豪飲劉伶的釃酒賞景處而得名。臺西北數百米處,山陰的馮劉耀村附近舊有石砌的“劉伶墓”。

南臺子為高約3米,長70米,寬40米的類長方形,世稱“樊梨花點將臺”。其名自唐代智勇雙全、文武全才、美貌絕倫的巾幗英雄兵馬大元帥樊梨花,據傳,此臺為樊元帥點兵號令處。又傳點將臺西北1200米許,付劉耀村西,舊“忠義廟”內兩株唐貞觀年間所植的八人合抱不及的千年古銀杏樹,據說也與唐初時樊梨花帶兵至此有關。 (注:正史未曾載“樊梨花”其人,一說僅為《隋唐演義》與戲劇中的人物。)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劉伶臺”,舊時屬於嶧縣境內。清光緒三十年由王寶田主修的《嶧縣誌》中刻有董志顗、王德陳繪製的“嶧縣八景”圖分別是:仙壇曉翠、仙洞懸雲、君山望海、青檀秋色、承水環煙、湖口觀漁、劉伶古臺、許池綠波等,“劉伶臺”就屬其一。

“劉伶古臺 ”作為嶧縣八景之一的原因,世傳其處晉代“竹林七賢”名士“酗酒大師”劉伶的“醉臥之所”而盛名。

在《嶧縣誌》和其他歷史資料的記載和民間傳說中,劉伶曾到魯南一帶遊歷,因酣醉而死,死後便葬在嶧城東北劉曜村附近。

宋代《太平寰宇記 河南道二十三 沂州 承縣》載: “劉靈墓在(承)縣東北二十里。”

元代於欽所撰山東地方誌集《齊乘》載:“ 伶墓所,今名劉曜,村旁半里許有劉伶臺,其下為劉伶河,水混白類酒,土人相傳為伶釃酒處。

《齊乘》還載 “劉靈墓,嶧州東北二十里,已上並見《寰宇記》。靈墓所,今名劉曜村。”

地方誌《嶧縣誌 雜記》也載:“ 劉曜村,在城北十餘里,即劉伶莊,以晉劉參軍墓在此,故名。今雲劉曜村者,蓋音謬也。 ”

乾隆《嶧縣誌》載明人賈三近《晉建威參軍劉伶墓記》“予嶧東北劉曜村,有公墓在焉。嶧在晉為蘭陵郡,距沛僅百里,城東北多佳山水,公數往來遊眺,樂而忘歸,此其置鍤處也。”

另,光緒《嶧縣誌 古蹟考》總述嶧縣:“晉建威參軍劉伶墓,(嶧)縣東北二十里。以上並見《寰宇記》、《齊乘》。雲伶墓所,今名劉曜,村旁半里許有劉伶臺,其下為劉伶河,水混白類酒,土人相傳為伶釃酒處。按:伶沛人,去嶧未百里,此其置鍤處也。”

萬曆《兗州府志 陵墓誌 嶧縣》亦是採用《齊乘》、《太平寰宇記 》、《嶧縣誌》、賈三近所言之等相類說法。

以上各個時代史料所記載“承縣”、“嶧州”、“嶧縣”實為一地,也即今棗莊市驛城區駐地附近的兩處故城(俗謂“嶧縣三遷”之所)。金明昌六年(1195)改“承縣”為“蘭陵縣”,興定(1217—1222)中置“嶧州”。洪武二年(1369)降州為縣,即為舊“嶧縣”。

據《晉書》、《齊乘》、《嶧縣誌》等史料記載,劉伶,字伯倫,西晉時期沛國(一說,在嶧縣境南百華里許的今安徽宿州市)人。劉伶身高六尺,容貌極醜陋,且放縱情志,生性正直,倜儻豁達、放蕩不羈,喜歡郊遊。他最大的特點是有斗酒之量。但醜人卻有肚量,他才調絕倫,為“竹林七賢”之一,有奇文《酒德頌》為其代表作,後官至建威參軍。

在晉武帝泰始初(公元265年)一次論政會上,劉伶應對政策時敢於講真話,不趨炎附勢;而力陳己見,極力宣揚老莊無為之治的政治主張,卻觸怒了當權者而遭受打擊。會後,同僚們均被朝廷擢升高官,唯獨劉伶罷官歸家。劉伶受到打擊,形骸狂蕩而豪放,以酒解悶,狂飲不已。

至晚年,劉伶乘鹿車(古代的一種小車,即獨輪車,也稱軲轆車,而不是鹿拉的車)。 )攜酒出遊,命家人荷鍤(鍤,似今鐵鍬,古代的一種掘土工具。)相隨。劉伶特別囑咐家人“我醉死在哪裡,就地埋在哪裡吧。”他著重聲明要自選歸宿。 [清敦城《挽曹雪芹》言“牛鬼遺文悲李賀,鹿車荷插葬劉伶。”即選用此典故。 ]

一天,劉伶臺隨鹿車遊走至沛國北的承縣(隋初,始改嶧縣。)東,歇息在峰巒連繹之地的窩婁山之麓,前傍一條綠水悠悠的“倒流河”,河道兩岸五穀飄香,附近村落雞犬相鳴。據傳劉伶上賞藍天,周觀群山,俯視流水,得悟禪道,領悟人生,名利若土,皆可棄拋。

生平失意的劉伶以酒麻醉心靈,或許獨僅以酒慰撫痛苦。在臨山傍水之境,山水之間,劉伶捧壇作樽,狂飲暴醉、一醉未醒,因而按其願葬於倒下之處,於是劉伶臺西北半里便有了劉伶之墓。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老嶧縣傳奇之劉伶古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