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能才徐阶有恩与人,为何直至高拱掌权,却一心不留徐阶余地?

明朝能才徐阶有恩与人,为何直至高拱掌权,却一心不留徐阶余地?

徐阶机敏过人,很是狡猾,大奸臣严嵩的倒台就是徐阶的手笔。史料记载:"拱再出,扼阶不遗余力。郡邑有司希拱指,争齮晷阶,尽夺其田,戍其二子。会拱复为居正所倾而罢,事乃解。"高拱自负甚高,认为徐阶的提拔是多管闲事,他有太子来撑腰,进入内阁只是时间问题。

明朝能才徐阶有恩与人,为何直至高拱掌权,却一心不留徐阶余地?

因此他对徐阶的成了理所当然,严重的时常顶撞徐阶。高拱突然把孟冲帮助司礼监掌印的高位,这个举动可以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孟冲懂得感恩,在司礼监任上四年,对高拱俯首帖耳不会反驳。所以高拱跟皇上的交流十分畅通。高拱的脾气有些自负和骄傲,对自己太过自我,以至于对徐阶当然是瞧不上的。

明朝能才徐阶有恩与人,为何直至高拱掌权,却一心不留徐阶余地?

不论胡应嘉是不是徐阶的人,高拱都是必定要报复的。隆庆帝继位后,当时胡应嘉掌管吏部,协助部院考察,在事情快完结的时候,胡应嘉却要求补充。这位徐阶是一个非常老练的政治家,他当次辅时的首辅是严嵩。大家知道,严嵩当了二十多年的首辅,有能力、有才华,但心术不正,且贪鄙成性。

明朝能才徐阶有恩与人,为何直至高拱掌权,却一心不留徐阶余地?

与他共事,就是"与狼共舞",始终都不会有安全感。对此,万斯同记载道:"(徐)阶为人阴重,有权略,初事(严)嵩甚恭谨。及是,知帝闻嵩贪,及世蕃奸恣状,乃授意御史邹应龙劾之。" 于是才有了御史邹应龙的《贪横荫臣欺君蠹国疏》,促使世宗下定贬斥严氏父子的决心。

明朝能才徐阶有恩与人,为何直至高拱掌权,却一心不留徐阶余地?

隆庆三年,高拱复职,内阁大学士并兼管吏部,此时的徐阶已经回乡养老。理论上讲,徐阶不在其位,对高拱的威胁也会变小,但高拱却不这么认为。入阁之前,必须先有大学士的资格。内阁中的一把手称为首辅,余下的称为次辅。内阁的辅臣多少,没有定编,最多时有七八个,少时只有一两个。

明朝能才徐阶有恩与人,为何直至高拱掌权,却一心不留徐阶余地?

在高拱与徐阶的矛盾中,第一次说明了张居正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平衡关系。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师傅,一个是他的朋友。就算这样两个人发生矛盾,张居正既不能帮助高拱整徐阶,也不能帮助徐阶整高拱。他暗自为自己订了一个行事的原则。

就算两虎相斗时,自己不参与两方的战争,不过一定要想办法保护弱势的那一方。举个例子徐阶比较强势,高拱再受欺负时,他会采取一些办法维护高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