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那年的清明節,我跟隨學校從萊陽來到棲霞英靈山

(編者按:清明節將至,往年的這個時候,膠東地區不少中小學,都會提前組織師生到位於煙臺棲霞境內的英靈山祭掃。今年因為防疫,祭掃從線下改到線上。雖然不能到現場,但依然可以勾起很多朋友的的記憶。本文講述的,就是一位“60後”的萊陽人,在三十多年前,跟隨學校到英靈山的經歷。)

注:英靈山陵園的全稱是“膠東革命烈士陵園”,習慣上簡稱“英靈山”。陵園始建於1945年,佔地面積760畝,收錄20850名烈士英名,是膠東有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記憶:那年的清明節,我跟隨學校從萊陽來到棲霞英靈山

以下是正文——

大概是1972年的清明節前,那時還上小學五年級的我,從班級老師口中得知一個好消息——我們這一片區的幾座學校,要聯合組織師生到棲霞英靈山祭掃。

當時的交通還不發達,人們很少出遠門,從我老家所在的萊陽縣西留公社的留家村,到棲霞的英靈山,有大概一百里路。對於十多歲的孩子來說,出這麼遠的門,是難得的長見識的機會;同時,英靈山在膠東地區相當有名,此前也聽大人說起過。因此,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同學們都很高興。

記憶:那年的清明節,我跟隨學校從萊陽來到棲霞英靈山

(膠東革命烈士陵園,遠處是棲霞的牙山)

在那個年代,汽車還比較少見,我們從萊陽西留到棲霞英靈山,採用的是“步行+火車”的行軍方式。提前一天從老家出發,步行四十里路,前往位於古柳附近的萊陽火車站。天朦朦亮,老師就組織我們出發,排頭打著旗幟,就像軍訓拉練一樣。大概早上八點多鐘,到了火車站。當時的火車頻次不是太高,等的時間比較長,在候車的間歇,大家就地吃了飯,飯和水都是從家裡帶的。因為是出遠門,家裡都特意給準給了好吃的,我當時好像是“淋”的小餅,還有的同學帶的雞蛋。

除了飯和水之外,學校還通知我們隨身帶著簡易的鋪蓋。因為一天不能往返,需要中途住一宿。也有的同學不願拿,就多套了幾件衣服,算是夜裡禦寒。

火車票是學校統一買的,從萊陽到桃村。當時流行勤工儉學,車票錢都是學校統一出的,再加上自己帶水帶飯,這次出遠門,大家基本都沒有從家裡拿錢。

記不清幾點,火車進站,大家上了車。從萊陽火車站到桃村火車站,大概也有一百里路,現在坐動車可能也就二十分鐘,但那個時候火車速度慢,停靠的站點也多,像山前店、徐家店、長沙堡似乎都能上下客。我們這些孩子,當時都是第一次坐火車,車雖然開得慢,但我們一直看風景卻覺不出來,下車的時候,還有意猶未盡之感。

大概臨近中午的時候,老師帶著我們下車。找個空地方,大家又吃了帶的午飯。略作修整,向著英靈山,繼續步行。

記憶:那年的清明節,我跟隨學校從萊陽來到棲霞英靈山

(英靈山腳下的學校)

這段路程應該不算太長,但因為我們都不熟悉路,走得比較慢。當走到英靈山腳下的一座學校(好像就是後來的棲霞四中)的時候,學校下午已經快放學了。當天晚上,大家就借宿在那裡,反正都是大通鋪,擠一擠,一晚上就過去了。

記憶:那年的清明節,我跟隨學校從萊陽來到棲霞英靈山

第二天早上,簡單吃了幾口飯。大家就開始上山了,參觀的流程跟現在差不多,大概就是先到展廳參觀文物,聽講解員介紹烈士的事蹟。然後從展廳後面轉過去,開始登山。

登山的過程中,道路兩旁就有很多烈士陵墓。同學們都隨手帶著本和筆,記下所見所聞,因為回去要寫觀後感。當時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途中我們看到了一位掃墓的婦女在哭,聽人說,她好像是來哭兒子的。她的兒子,想必就是長眠在英靈山上的萬千忠骨之一吧。當時我們還小,不覺什麼;現在回想起來,很是慨嘆。

記憶:那年的清明節,我跟隨學校從萊陽來到棲霞英靈山

因為距離現在有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很多細節已經有些模糊了,只記得大家拾階而上,到了山頂的紀念塔,在塔的附近,瞻仰了英雄任長倫的銅像。

下山的時候,已經過了中午,因為來不及趕火車,我們當天晚上又在學校裡借宿。第二天一早,才到了桃村坐火車,回到了萊陽。

後來,上了聯中、高中,學校有組織去萊陽紅土崖附近的陵園祭掃,但棲霞的英靈山沒再去過。不過,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如今在去煙臺的路上,遠遠望見英靈山,還是會想起當年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