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同一个词牌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词呢?

宅活的咯


你好,我是琳,很高兴回到你的问题。

这涉及到词、词牌的一些基础知识。

我们平时听歌,都会看到作曲者某某,作词者某某,演唱者某某。曲就相当于词牌,词相当于你说的“一曲新词酒一杯”这些具体内容。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你可以保持曲调不变,把歌词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世上只有奶奶好”等等。这个“调”就是词牌。

专业一些的解释就比较复杂了。

词和诗不同,格律诗只有四种形式: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但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就给这些它们起了名字,这就是词牌。同一个词牌下可能会有好几种格式,有正体和变体。

题主说到的《浣溪沙》有五种格式。

《浣溪沙》这个词牌来源于春秋美女西施在若耶溪边浣纱,所以这个词牌一般都表达闺情、相思等内容,语言比较绮丽,多含蓄蕴藉。《浣溪沙》的代表作就是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除此之外,还有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词云: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表达了伤春之情,隐藏着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悲哀与无奈。我个人觉得,“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这两句写景的话特别耐人寻味。简单的14个字就把初春早晨的寒冷与无聊描写出来了,好似就像是秋天一样。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帮到了您。


琳同学的写作专栏


词的来源。

词,如乐府诗,产生于民间,才开始都是用来歌唱的。我个人认为,律诗只有几种形式,不能充分抒发心中的感情,便产生了词。所以词又被称作诗余。

什么叫词谱?

词是怎样产生的呢?正如题主所说,为什么一个词牌,很多人都来填呢?原来,大家都是根据词谱填写的,近似于现在为歌词所谱的曲一样。每一种词谱都有不同的格式,规定了一定的句子,字数,平仄,和应该叶韵的韵脚,这里的叶,是协的意思。每个通音律的人,都可以创制词谱,如《浣溪沙》就是南唐中主李璟创制的,大家都知道李煜是词中之帝,实际上,他老爸也挺厉害,曾写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名句。后来大家都可以按他创制的词谱来填词。

什么叫词牌?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文人墨客创制了几百种词谱,刚才南唐的父子俩就创作了很多种。怎么区分他们呢?就给每一种词谱起一个名字,如刚才的浣溪沙,也就是美女在河水中洗纱巾,很浪漫,与内容没有什么关系。

这些词牌名的来历也不止一种。有的来自乐曲,如《菩萨蛮》,据说唐朝时,乃西域女子拜见皇帝时唱的曲子,她们挽着高高的发髻,满身珠光宝气,象菩萨一样,所以名之为菩萨蛮。这首词在唐代曾风行一时。有的是摘取词中的几个字做词牌,如《忆秦娥》,保存词牌较多的词谱为《白香词谱》。


江湖夜雨92


大家好我是吴不为老师,很高兴为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古代同一个词牌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词呢?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

文商时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例如题目中提到的《浣溪沙》,是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也就是说,诗人决定用这个词牌的时候,就要遵循这个格律,然后内容可以自由发挥。当然,有才的词人也可以原创一个词牌,像李煜,就自创了几个词牌,或者改创了以前的某些词牌的格律。

因此,同一个词牌有很多不同的内容,不只是因为各位词人比谁写得好,更是因为词牌只限于格律不限内容,更何况在文化灿烂的宋代,词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文人的政治地位无与伦比,肯定有说不完的愁和道不完的喜,所以大多数情况,一个词牌,可以有很多首。[得意]



小璆球


要想回答题主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词牌。

词牌的定义

词牌,代表着词的格式。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所以叫词牌也叫词典。

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每首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作词人通常根据词的内容来定词牌名。

宋朝以后,词和曲完全脱离,这时候词牌跟词的内容就没有关系了。作词人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仅仅是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决定词的平仄。

就像律诗有四种格式,诗人创作的时候,第一句前面两个字的平仄,就可以决定整首诗的韵律。而词牌,据统计有1000多个,每个词牌都代表着一个格式。这么多词牌都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有三种来源。

词牌的来历

来源一,古代民间的小曲小调。这类词牌每一个都有相应的曲子。比如《西江月》《蝶恋花》《菩萨蛮》等。

来源二,从词中挑选出来。主要是有很多文坛大佬,做出的词太过优秀。比如有两个词牌叫《大江东去》《酹江月》,它们本来的名字是《念奴娇》,因为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樽还酹江月”,从而多了两个词牌。

来源三,它本来就是词牌。比如《浪淘沙》歌咏的是浪淘沙,《抛绣球》歌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歌咏的是夜晚。

如果说我们就是古代的作者,这么多词牌,该怎么用呢?

词牌的应用

前面说过,宋朝以后,词牌名跟词的内容已经脱离关系。所以我们只需根据词牌的格式来填词。比如我们要做一首《浪淘沙》的词,词里面不需要讲到浪和沙。只要根据这个词牌的格式填上合适的字就好了。

《浪淘沙》两种格式,一为仄起式,一为平起式,四句二十八字,与七绝仄起、平起式全同。

格式一,(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格式二,(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注:括号内为可平可仄,粗体为韵脚。可能有小伙伴不知道什么是平仄,笼统的说,一二声的字是“仄”,比如“英雄”就是“平平”,三四声的是“仄”,比如“好处”,就是“仄仄”。

虽然词牌和内容关系不大,但需要注意的,词牌也不能乱用,有的比较伤感凄凉,比如《钗头凤》《祝英台近》,有的适合抒发男儿万丈豪情,比如《满江红》、《沁园春》、《六州歌头》等,有的适合表达缠绵婉转,比如《洞仙歌》《满庭芳》、《一剪梅》等。

我们选择词牌名千万不能看字面意思,像《贺新郎》多用以抒写苍凉慷慨之情,《千秋岁》则多写忧郁悲伤的情绪。如果有人填《贺新郎》词去恭喜别人新婚,用《千秋岁》词去祝贺老人的生日,就会闹出大笑话。又如史达祖的《寿楼春》词,只看词牌名,会以为是喜庆的词,但实际是抒发悼亡情感,声情低抑,全作凄音哀调。假如用来填贺寿词,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词牌的数量是有限的,词人作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又不可能自己创造一个词牌,所以会出现同一个词牌有许多不同的词这种情况,并不是用来攀比谁写的好。


真忘言


古代词牌就是指词的格式名称。牌就是″谱″,词牌就是歌谱。犹如现代民歌《杨柳青》、《紫竹调》等,写作时可按曲谱填上歌辞是一样的。

古人把写词叫填词,因为后来词的曲调逐渐消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字变成了种种特殊格式,专供人们填词的有关″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等格式。

因为词牌的来源渠道较多,大致有①乐曲名,②词的题目,③摘取词的字句命名等;再加上词牌的广泛流行,词牌就失去了题目作用,作者填词时另加题目,如毛泽东的《蝶恋花》,只是词牌名,而题目是″答李溆一″。


全峰山


词与词牌是不可分割的,一首完整的词必定有相应的词牌,如果想要了解清楚“为什么古代同一个词牌名,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词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从词的源头说起。

词与诗

我们常常将诗词放在一起,以为诗与词是差不多的,但实际上诗出现在词之前,分类也很多,比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等,一般较为整齐,可随意命题,一般都是用来抒发志向与抱负。

而词是一种古代的文学体裁,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词更确切地说就相当于现在的歌曲,配合音乐可以进行演唱,多流于民间歌坊,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用来抒发诗人的个人感情。

由于古时的文人都会借诗词来抒发情感,诗的表现过于正式,要求严格,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来说不是很合适,就像我们现在写作文和写日记的区别一样。

因此,如同我们现在用歌来抒发感情一样,古人也发现了这样的表达方式,于是便依据音律填词,再由歌女唱出来,这样就产生了词的表达形式。

词与词牌

由于词最早是为了伴唱而产生的,相当于现在的歌曲,有各自的节奏、旋律之外还要填词,就是古时的歌。

每首词的伴曲又叫做词调,而词牌就是每首词调的名称。

因此,词与词牌本身并不相关,如果仅仅是看这首词包含的文学价值,是用不到词牌的,如果想把他唱出来,词牌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

了解了词与词牌的区别之后,再回到提问本身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同一个词牌会有不同的词,就是因为词牌是古时奏乐的名称,而词是依据词牌进行创作的。

虽然如此,但应明确的是词牌也有它本身的意思存在,但是大多数词并非是按照词牌本身的意思创作出来的,就像同一首音乐,不同的人听有不同的感受一样,所引发出来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词牌的标注与词本身的关系不大,不过是古人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

我是萌新小肥宅,以上是我对此问题的所有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吝赐教,谢谢!


萌新小肥宅


古代的词牌大抵都是给歌舞坊的艺人们弹唱用的,就好像现代作曲家写的曲子,可以根据同一个曲调填出不同内容的歌词。

像这样的情形在粤语歌曲里用的比较多,现在流行的粤语歌曲,大家记得住的只有那些成名曲,但是常常又能从广东或者香港歌手那里听到曲调相同但歌词完全不同的歌曲。古代的词牌就类似于这种操作。

《北国之春》中曲调相同的前后两段,歌词就不是一样的,这就是一个例子,这是在同一首歌里使用不同歌词。如果延伸出去,用一样的曲调,填上风格内容完全不同的歌词,再根据内容取出适合的歌名,自然也是可以的。这样的歌跟原创歌曲除了曲调相同之外,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月舞云后


说到一个词牌会有不同的词,就要说一下词的来源了。

词产生于唐末,最早见于民间,是百姓口耳相传,配乐而歌的一种文学样式,后来到了宋代才被文人广泛书写。

虽然文人开始创作词作,但它配乐而歌的品质并没改变,那么若想唱,必然得有曲调,这个词牌就是词的韵律,古人先谱好韵律,无论是句子的数量还是每一句的字数,乃至其平仄押韵,都有固定的规律,写词的人依据自己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写就可以了,所以古人把写词叫“填词”,就是因为先有了词牌这个韵律,只要创作者按韵去填写即可。比如宋婉约词派的鼻祖柳永就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既然是先有词牌规定了韵律格式,那么不同的词人在创作过程中尽可以选择同一词牌展现不同的内容了,就如范仲淹有《渔家傲》,李清照亦有《渔家傲》,两首词虽词牌相同,但词的内容、情感各不相同,两个人写词时的背景、心绪更是不同,却不妨碍他们都选取了这一词牌表达自己的心志。这就象我们面对春天两个人都选择用散文表达情感一样。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词牌和词人所写内容无关,词牌只是对这首词的平仄格律、句子数量、每句的字数有限制,至于内容就随诗人自己去发挥了,所以才会有同一个词牌下不同词人的词作流传。

那么一首词可不可以没有词牌呢?当然不可以,词没有词牌就如同一首歌没有乐谱,我们什么时候听到过这样的歌,无乐谱的歌不能成其为歌,只能是叫歌词,而没有词牌的词亦不能成其为词。

词牌对于词来说很重要,但词牌名大概也就八百多种,而自宋代盛行词这种文学样式以来,词人数不胜数,若一个词牌只允许一个词人写的话,恐怕就不会有宋词的繁盛了吧!这也就决定了必然是相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词人作品,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词这种文学样式异彩纷呈,也才能有无数的词作至今让我们为之倾倒呤咏,更有如苏轼、李煜、柳永这样的词人为我们所崇拜。


春暖花开F


我自己觉得是第一首出现的词,并不一定会有词牌。

比如敦煌曲中的定风波词中有“谁人敢去定风波。”所以得名定风波,不过这首曲绝对不是叫这个名字的。

再说蝶恋花,柳永有凤栖梧一词,所以蝶恋花这首词就被叫作凤栖梧。

当然,当然的歌曲流传和现代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人们听到了柳永的凤栖梧,可能没有听过蝶恋花,他们就会称蝶恋花为凤栖梧,所以一个词出现许多不同的名字就说明这个名字的词牌作者填的好,流传了下来。所以就有很多的名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