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中什么是中症,如何判断一款产品的中症很实用?

不管是从产品的保障性上,还是费率上,重疾险一直在不断升级、优化。

自从去年几款含中症保障的产品上市后,不少保险公司也随之瞄准“中症”跟风设计,有的客户刚搞懂轻症,又来个中症,什么鬼?


含中症的重疾险值得买吗?哪些中症是高发,哪些是噱头?

一、什么是中症,值得买吗?


中症,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疾病定义,各家公司设计中症,主要有两个维度:

一是

把部分发病率较高或治疗费用较高的轻症,直接归类到中症里,赔付标准还是按照轻症的定义操作。相当于“变相”提升了轻症的赔付比例。(轻症一般20-30%赔付,中症普遍50%赔付)

二是

把疾病严重程度再进一步细分,比轻症严重一点,但是还没有达到重疾的严重程度,即为中症。这样一来即降低了重疾理赔门槛,又算是增加了多赔一次的机会

中症保障的引入,是重疾险保障力度的优化和完善,不管哪个维度,对于消费者而言,有机会拿到更高的赔付,当然是好事。


二、什么样的中症值得买?

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判断:

(1)原来是轻症,现在直接被放到中症里的数量有多少

(2)含高发中症疾病么

(3)中症对应有轻症、重疾的病种有多少

反正记住四个字“越多越好”


(1)中症病种里含(原)轻症的数量,越多越好。举个例子:

备哆分1号的中症病种里,就有超一半(共14种)是其他产品的轻症病种,赔付条件几乎是一样的。

假设小明有两份重疾险,各50万保额,不幸初次患了早期肝硬化,那么有一份是按轻症赔,20-30%保额;备哆分1号则按中症赔,50%保额。同样的疾病备哆分1号可以拿到更多的赔偿。

重疾险中什么是中症,如何判断一款产品的中症很实用?

所以,涵盖的(原)轻症数量越多,可获得更高赔付的几率越大,对消费者就越有利。

(2)保障高发中症的数量,越多越好

中症的概念,也就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目前行业内还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哪些中症发病率、理赔率更高,但可以从高发重疾中找到对应高发中症:

看25种高发重疾对应了几种中症,尤其是重疾前6种高发疾病(发病率占到了所有疾病的80%)的对应情况。

对应病种越多,实际意义越大。举个栗子:

重疾险中什么是中症,如何判断一款产品的中症很实用?

两者均涵盖10种对应中症,但备哆分1号更胜一筹。它包含了两个非常高发重疾的对应中症:中度急性心肌梗塞和中度脑中风后遗症

急性心肌梗塞和脑中风(脑卒中俗名)后遗症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种都被认为是“老年病”。

但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和《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8》显示,2005~2016,中国脑中风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与110多个国家相比,中国仍是中风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重疾险中什么是中症,如何判断一款产品的中症很实用?

(数据来源:《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 2.9 亿。心血管病住院总费用还在快速增加,2016 年急性心梗住院总费用为:190.85亿。

应对如此高风险又费钱的疾病,备哆分1号确实做的比较好。

(3)同时含轻、中、重全周期保障的病种,越多越好

如果同时涵盖重疾、中症、轻症的病种越多,客户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疾病治疗金的概率就越高。(全疾病周期保障,说白了就是能多赔钱)

这里“猫腻”就比较多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给到高发疾病的全周期保障。比如康惠保旗舰版,没有1种高发病种同时含轻症、中症、重疾。

重疾险中什么是中症,如何判断一款产品的中症很实用?

再看下备哆分1号,一共6种高发病种同时含轻症、中症、重疾,实用性piupiupiu直线上升!

重疾险中什么是中症,如何判断一款产品的中症很实用?


疾病由轻到重,全疾病周期的保障,才是真正360°无死角的守护。

三、中症不错,但贵吗?

看下来,备哆分1号的中症确实不错,但这个保障贵吗?

因为备哆分1号的中症是必选保障,单独的中症费率无法测算,但可以类比市面上同含中症的产品,直观感受下中症大概“值多少钱”。

重疾险中什么是中症,如何判断一款产品的中症很实用?


不同公司中症的费率占比有差异,但基本没有贵多少,有的就占总保费的3%左右。

再看备哆分1号和哆啦A保的保费对比:

重疾险中什么是中症,如何判断一款产品的中症很实用?

比哆啦A保还多了3次赔付、中症保障、重疾保额可递增等多项责任的情况下,备哆分1号男性费率还更优,女性也就贵个一两百块,一顿饭钱而已。

多一两百块,中症才多少钱,也就是一顿外卖吧!(几乎是不花钱的保障)


三、总结

到底要不要选择中症,和要不要买多次赔付是一样的,看个人需求。

买保险是在自己经济能力承受的范围内配置合适的方案,首次买保险,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做一定的取舍,保额、保障内容、保障期限,全都做满很难。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风险,在保费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更多的保障,覆盖更多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