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双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任重而道远

专访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 刘铁榜教授

“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医学名词并不为公众熟知,但梵高、丘吉尔、玛丽莲·梦露等知名人士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些名人都曾饱受双相障碍折磨。所谓“双相障碍”顾名思义,就是抑郁和躁狂并存的精神障碍,这是致残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在世界双相障碍日来临之际,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康宁医院院长刘铁榜教授接受了新浪医药采访。

提升“双相”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任重而道远

刘铁榜教授

双相障碍容易被误诊

患有双相障碍的人处于抑郁状态时,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看问题负面的倾向,严重时还会产生轻生念头,而处在躁狂状态时,患者又会显得精力旺盛头脑更加灵活,当情绪不可控或情绪转换快的时候,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一些暴力倾向。

对于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目前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有一套科学的诊断标准,“但有些不典型的病例,还是存在误诊的可能。”刘教授说,很多病人的轻躁狂体现得非常隐秘,一般人将其理解成病人生活中的情绪波动和起伏,而没有想过其实这是一种病态,因此轻躁狂往往容易漏诊,轻躁狂漏诊之后,双相障碍诊断就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当记者问及双相障碍的发病因素时,刘教授说,“实际上,目前双相障碍的病因是不清楚的,遗传不是唯一的因素,还跟外界的很多因素有关,例如精神的紧张、刺激,面临生活中的不良事件等。另外,也跟患者的个性相关,比如抑郁悲观,容易冒火等性情的人就容易患上这样一种病。可以说它是由遗传、外界因素和自身个性共同造成的。”

针对双相障碍的治疗,总的来说,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还有心理治疗等方法。就一线药物治疗来说,目前双相障碍的标准治疗是心境稳定剂比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刘教授表示,“最近20多年来,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也大量用于双相障碍的一线药物治疗,比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鲁拉西酮等,由于起效快,作用颇广,安全性高,目前甚至有取代心境稳定剂的趋势。”

此前,全国15家精神专科医院和11家综合医院精神科双相躁狂路径调查结果显示:双相抑郁患者药物治疗与CANMAT指南不吻合率高达50.2% 。对此,刘教授表示,这是因为双相障碍的诊治难在双相抑郁。双相抑郁的时候,一般人很容易想到,抑郁就用抗抑郁剂,但双相抑郁跟单相抑郁的治疗原则并不相同,不恰当地使用单向抗抑郁剂,反而会使双相抑郁患者的病情复杂化,这就要求医生对于双相障碍的诊断要足够严谨。此外,考虑到双相抑郁很多情况是抑制性的,发病原因不同,可能导致同一个药产生的结果不同,也会造成吻合度不高。

刘教授希望,未来在这方面,要加强研究,靠数据说话,哪些情况下能使用抗抑郁剂,哪些情况下要用到心境稳定剂,要精细化地进行区分,并加以更精准的研究来支持临床用药。

通过宣传加强社会对双相障碍的认知

如今,双相障碍在综合医院的漏诊和误诊率还是较高,刘教授指出,主要还是社会大众对双相障碍的认识不够,他表示,要加强对双相障碍的宣传教育,从医生个人角度来讲,要有温故知新的意识,会的人要温故,不会的人要知新。医院也要重视,要最大限度发挥双相障碍医生和专家的作用,通过培训让临床专业人员和患者都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当医生诊断患者为抑郁症时,一定要想到会不会是双相抑郁;而当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时,也会主动咨询医生,医生我是不是双相抑郁呢?

“如果有一天,社会公众像了解抑郁症一样了解双相情感障碍,那就好了。每一位公众像女性检查乳房一样去检查自己的情绪、行为、精神是否健康,那就好了。每一位被使用了抗抑郁剂的患者,去反问医生,我需不需要用心境稳定剂,那就好了。”刘教授期待着,我们也期待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