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驯化了山羊,九千年前又驯化了绵羊。在新时期时代,我国就开始饲养羊,大约有八千年之久。

在宁夏中卫县钻洞子沟的岩画上,画有一个人在牧三只羊的场景。新疆、内蒙等地也发现过许多和羊相关的岩画。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在一些夏朝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羊骨架,证明当时人已经开始饲养和食用羊肉了。

到了商朝时期,从一些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卜辞可以看出,当时饲养羊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到了周朝,养羊业更发达。《周礼·地官·牧人》中有“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六牲,就是牛马羊豕犬鸡。

《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三百只羊为一群,可见当时养羊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了。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到了秦汉时期,养羊已经相当普遍了。

《汉书·卜式传》记载:河南人卜式养羊多年,发家致富。他一方面赈济穷人,一方面给国家捐钱捐物,受到汉武帝的接见。他通过养羊,以小喻大,总结出了一套治国的经验,被汉武帝赐爵左庶长,后拜为齐王太傅,又转任为丞相。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这恐怕是历史上最牛的羊倌了……

在食物匮乏的古代,古人养羊当然不是为了把羊当宠物,而是首先为了填饱肚子,然后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汉字中“膳、馐、羡”等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字的结构中都有“羊”字,由此可见在古代羊作为一种美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美”这种抽象意义的词,就是古人从吃羊肉这种珍贵美食产生的感觉演化而来的。

从“鲜”字我们可以得知,古人以鱼和羊为鲜。南方以鱼为鲜,北方以羊为鲜。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吃羊肉一般来说都是炖、烤为主。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周朝的“八珍”,即八种珍贵食品的烹饪方法中有“炮牂(zāng)”一法。

“牂”的意思就是母羊。

做法如下:先将羊羔全身涂上泥,然后烧烤,再油炸,然后放入铜鼎之中,再加上各种香料炖上三天三夜。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啊!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在夏商周三朝,“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是说国家大事只有祭祀和战争。

祭祀分为两种:太牢和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太牢的牺牲牛、羊、豕(shǐ,猪)三牲,少牢的牺牲只有有羊和猪二牲。

无论是太牢和少牢,都少不了羊。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羊肉,在古代称为“毁肉”、“羝肉”、“羯肉”,是君王贵族吃的食物。

《国语·楚语下》说“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在古代隆重的祭祀大典上,羊必不可少的牺牲贡品。

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一般平民平时几乎没有机会享用羊肉,即使是贵族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羊肉的。

《礼记·王制》:“大夫无故不杀羊”。

可见的当时能吃上羊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无论是对于上天和祖宗的祭祀,还是国君宴请臣子,羊肉都是必备品。历史上甚至发生过有人因为吃不上羊肉而引发的两场血案。

第一件血案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

郑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羊斟为华元御,华元杀羊以飨士而不及斟。将战,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驰入郑师,宋遂败。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宋文公四年(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6年)春天,郑国攻打宋国,宋文公派华元带兵抵御。

开战前,宋军主帅华元杀羊犒赏士兵,他的车夫羊斟没有分到羊肉,十分怨恨华元,认为华元瞧不起他。

等到两军交战,羊斟对华元 说:“前天分羊肉,是你作主;今天的战车进退,是我做主。”驱车冲进郑军军中,郑军活捉华元,宋军战败。

后来华元、羊斟被宋国赎回,华元问羊斟:是不是战马不听话才跑到郑军阵营的?

羊斟竟然还气呼呼的说“非马也,其人也”:不是马的事,就是我要干的!可见他对于没能吃上羊肉仍然耿耿于怀。

从此,历史留下了“羊斟惭羹”的故事,羊斟因此被史家称为:“人之无良”者,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以其私憾,败国殄民。”这件事也被史学家作为以私害公的典型写入史册。

第二件血案

《战国策·中山策·中山君飨都士大夫》记述: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纋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纋得士二人。”

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大夫,其中也有大夫司马子期。由于羊羹没有分给他,司马子期不忿,跑到楚国去了,还劝楚王攻打中山。楚军攻破中山国,中山君逃亡,只有两个士兵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保护他。中山君问这两个士兵:“你们是干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一壶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我们哥俩特来为您效命。”

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汤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了两个勇士。” ”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少分了一碗羊汤,得罪了一个小人;得罪了一个小人,引发了一次背叛;引发了一次背叛,输掉了一场战争;输掉了一场战争,亡掉了一个国家。

一块羊肉打了一场败仗,一碗羊汤亡了一个国家。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西方有个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钉子能毁灭一个王国。”

掉了一个钉子,就坏了一个马掌;坏了一个马掌,就毁了一匹战马;毁了一匹战马,输掉了一场战役;输掉了一场战役,毁灭了一个王国。

有人因为羊汤倒霉,有人却因为羊汤而得福。

《晋书·卷八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毛修之(375年-446年),字敬之,荥阳阳武人,东晋右卫将军、安西司马,曾随刘裕消灭后秦。后来北魏所俘。

除了当官之外,毛修之还是一个大吃货好厨子,会熬制美味羊羹。他曾给北魏一个大臣熬羊羹,大臣觉得这是世间美食,于是献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喝了的羊羹,赞不绝口,封毛修之为南郡公,加冠军将军,留在太官主掌御膳进呈。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啧啧,一个厨子遇到了吃货皇帝引发的奇遇。

血淋淋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懂得一技之长的人才,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重用!

到了宋朝时期,宋人认为,“人参补气,羊肉补形”,王公贵族商人巨贾非常喜欢吃羊肉。

《宋会要辑稿》记载,宫廷里规定“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宋真宗时期,皇宫里每天宰杀的羊就达到了350只。宋英宗削减开支,宫中一日犹杀羊四十只。宋神宗时期,皇宫一年吃掉的羊肉就有43万4463斤,相当于每天吃个十多只,而猪肉却只用掉“4131斤”。

这是皇宫,民间呢?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大宋都城东京汴梁以羊肉为原料的菜肴随处可见,

“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

“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热羊肉铺。”

“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黎冻鱼头、姜豉类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

“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至平明,羊头、肚肺、赤白腰子……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另碎作料。”

“唯州桥炭张家、乳酪张家……乳炊羊肫、羊闹厅、羊角、炙腰子、……入炉羊羊头、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城中专卖羊肉的肉铺就有好几家,店中卖软羊、大骨龟背、烂蒸大片、羊杂四软、羊撺四件等。

其他店铺也有各种特色羊肉美食,花样繁多,有鼎煮羊、旋煎羊、烧羊肉、乳炊羊、羊四软、酒蒸羊、绣吹羊、五味杏酪羊、细抹羊生脍、鳖蒸羊……

以上是羊肉,至于羊头羊下水,吃货们自然也不会放过,什么羊头元鱼、批切羊头、细点羊头、羊脚子、羊蹄笋、糟羊蹄、羊杂、三色肚丝羹、羊血灌肺、软羊腰子……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此外还有以羊肉为馅子的羊脂韭饼、羊肉馒头……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大宋朝的汴梁,真乃吃货们的天堂!

宋朝人庞大的羊肉需求量导致了羊肉供应不足,不得不从从辽国买羊。

不过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羊肉只有达官贵族、富豪巨商人才能吃得起。普通百姓能吃上一顿羊肉,简直就是过年了,甚至一些下层小吏平时也难得吃上一顿羊肉。

宋朝绍兴年间,一个叫高公泗的苏州小吏曾写诗《吴中羊肉价高有感》感慨:

“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暇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面对一斤九百钱的羊肉,小吏高公泗囊中羞涩,望羊肉而兴叹,只好写首调侃诗聊以自慰了。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到了元朝,草原来的蒙古人不用说,更是嗜羊如命,据史书记载仅仅是元朝皇帝一人用膳,每日就要杀羊五只。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到了明朝,人们的口味逐渐转变,猪肉成为大众肉食,明朝宫廷御厨每年杀猪一万九千头。但即使这样,明朝皇宫仍然要杀羊万只以上!

到了清朝,虽然人们的主要肉食早已是猪肉,但依然有许多吃货对羊肉念念不忘。

大诗人、美食家袁枚撰有《随园食单》,里面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如何烹制羊肉,唯恐这些美食失传。其中有羊头、羊蹄、羊羹、羊肚羹、红煨羊肉、炒羊肉丝、烧羊肉、全羊等等。

我们今人不知道的是,羊肉除了可以吃之外,还可以喝。

旧唐书》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许敬宗的对话:

“朕观群臣之内唯有卿贤,然有言卿之过者,何也?”许敬宗回答道:“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圭,普照四方,佳人喜其赏玩,盗贼恶其辉光。天地大尚不能尽遂人愿,何况臣乎?臣无羊羔美酒,焉能调其众口?”

许敬宗用羊羔美酒来自我比喻,为自己辩白。

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时北宋汴梁城中有“羔羊酒,八十一文一角”。

苏轼也写过“试开云梦羊羔酒,快泻钱塘药王船”的诗句。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羔羊酒”或者“羊羔酒”呢?

北宋朱翼中在《北山酒经》中详细记载了羊羔酒的做法:

“羊羔酒:腊月,取绝肥嫩羯羊肉三十斤(三十斤内要肥膘十斤),连骨,使水六斗,入锅煮肉,令息软,漉出骨,将肉丝擘碎,留着肉汁。炊蒸酒饭时,酌撒脂肉于饭上,蒸令软,依常拌搅,使尽肉汁六斗。泼馈了再蒸,良久卸案上,摊令温冷得所,拣好脚醅依前法酘拌,更使肉汁二升以来,收拾案上及元压面水,依寻常大酒法日数,但曲尽于酴米中用尔。”

据《本草纲目》中引述宋朝宣和(宋徽宗年号)年间的酿造之法:

“糯米一石,如常浸蒸,嫩肥羊肉七斤,麯十四两,杏仁一斤,同煮烂,连汁拌饭,入木香一两同酿,勿犯水。”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二《饮馔服食笺》中,载羊羔酒制法:

糯米一石,如常法浸浆,肥羊肉七斤,麯十四两,杏仁一斤,煮取苦水,又同羊肉多汤煮烂留汁七斗,拌前米饭,加木香一两同醖,不得犯水,十日可吃,味极甘滑。

明代冯时化《酒史》载“羊羔酒出汾州孝义县”;

《山西通志》“(孝义)酒之名色甚多,其羊羔儿名重海内”。

不知道时至今日,还有没有人用这种古法酿造羊羔酒?如果有人能按照古法酿出羔羊酒,吃货们可就有口福了!

除了山西孝义县,宁夏灵武县也出产羊羔酒。

据说要想酿造出上好的灵武羊羔肉酒,首先选好食材:精选40天-50天前出生的滩羊羔肉,再与当地特产枸杞、红枣和糯米混合蒸煮后,共同发酵,再添加十几味名贵的中草药入酒浸泡方可。

不仅如此,时间上还有讲究:一年之中只有冬春秋三季可做,千万不能用夏天的羊肉。

宁夏羊羔酒呈琥珀色,入口香甜,微辣,无羊膻味,药用价值很高。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李时珍的《本草纲木》卷25“羊羔酒,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

雍正皇帝的御批:“在宁夏出一种羊羔酒,当年有人进过,今有二十年停其不进了,朕甚爱饮他,寻些送来,不必多进,不足用时再发旨意,不要过百瓶,特密喻。”

古人有多爱吃羊肉?

到了今天,羊肉已经是从古代只有贵族商人才能享用的美食,已经成为我们平民都可以消费得起的肉食了。

所以,作为一个吃货,谁要我问愿意穿越到哪个朝代。

我会啃一口羊腿,喝一口羊汤,笑眯眯慢悠悠的对他说:“老子哪个朝代都不穿越,就喜欢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