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围手术期,肿瘤免疫调节治疗,能否解决复发疑难问题?

中国是胃癌高发地区,每年新发胃癌病人40余万例,几乎占全球年新增病例数的一半。

然而,中国平均早期胃癌诊断率仅为10%左右,绝大部分病人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与日本、韩国等相比,整体治疗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为改善中国胃癌诊治水平,除了进一步提高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水平外,有效地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据大量文献统计分析,尽管对进展期胃癌病人施行了根治性切除术,仍有约60%的病人术后会复发、转移,其中约70%发生在术后2年内,约90%发生在术后5年内。

胃癌围手术期,肿瘤免疫调节治疗,能否解决复发疑难问题?


按照复发、转移的部位,东、西方学者报告的资料有一定区别,相比之下,西方学者报告的局部复发率较高,平均约在40%以上,甚至接近80%,这与有限的术中淋巴结清扫不有一定关系。

但在日、韩与中国的胃癌治疗中心,由于普遍将胃癌D2根治术作为标准术式加以普及,故仅约20%的病人以手术野淋巴结、残胃吻合口等局部复发为主,约30%的病人以经血行转移、复发为主,多见于肝脏、肺脏或骨髓等处;

而最常见的肿瘤复发、转移部位则是以腹膜为主,约占50%以上。进展期胃癌一旦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则治疗上颇为棘手,实际疗效难以提高。

为有效地预防与治疗胃癌术后的复发、转移,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应进一步加强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应用转化医学研究成果,通过临床分子病理分型,明确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分子机制。

(2)充分重视对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的处理,特别应规范地进行术前治疗,以达到术前肿瘤降期并控制微小转移灶的目的。

胃癌围手术期,肿瘤免疫调节治疗,能否解决复发疑难问题?


(3)高度重视术后随访工作,将早期发现肿瘤复发、转移作为随访的主要内容,力争早期诊断复发、转移,早期干预治疗。

(4)对于肿瘤复发、转移的病人,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尽可能给病人积极的治疗,包括各种姑息疗法或最佳支持疗法等。只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一定会逐步提高对胃癌复发、转移病人治疗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胃癌病人的整体疗效。

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近50万人,相当于每天有近1400人确诊胃癌,而且,整体五年生存率还不到30%。

邻国日本的五年生存率却高达80%,这4治种疗手段联合治疗可能是日本胃癌五年生存率远高于国内的原因。

癌症治疗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手术、化疗、放疗到现在开发出了靶向性药物治疗、细胞免疫治疗,进入到“免疫时代”,意味着癌症治疗的水平跨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手术虽然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肿瘤治疗手段,但到胃癌晚期,手术的切除可能性较低,只能依靠化疗来治疗。

幸运的是,胃癌对化疗药物比较敏感,所以用这种方法治疗能起到明显效果。

对于胃癌患者,临床上常使用的化疗方法包括联合化疗和单剂化疗,很明显,联合化疗的效果比单剂化疗更好。

胃癌围手术期,肿瘤免疫调节治疗,能否解决复发疑难问题?


跟普通疾病一样,病情越轻,用药时间越短,治效果果当然也越好。而且,如果化疗时间太久,化疗药物的毒性也会增加,这就会大大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肿瘤恶化情况、患者身体状况来制定较合适的化疗计划。

除了传统治疗手法以外,免疫疗法作为新型癌症治疗方法也一直备受胃癌患者关注,就在2018年10月,日本的一位科学家凭借在免疫疗法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让越来越多的胃癌患者受益,这种新型癌症治疗方法可以启动免疫系统来识别癌细胞,让免疫细胞自动识别,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并不殃及好的细胞。

通俗的讲,癌症细胞免疫疗法是通过多种手段来调节以及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癌症。具体而言,癌症细胞免疫疗法是应用免疫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

胃癌围手术期,肿瘤免疫调节治疗,能否解决复发疑难问题?


而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的主要代表为,使用药物促进患者利用自身免疫细胞对抗癌症,以及利用基因工程帮助患者利用T淋巴细胞来识别和攻击肿瘤,具体包括单克隆抗体类免疫检查点抑制以及小分子抑制剂、CAR-T细胞治疗等。

这些方法能安全有效提升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真正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之路。

病例

患者男性,58岁,主诉“上腹胀伴恶心呕吐1月余”。鼻咽癌病史5年,行放化疗。于当地医院查胃镜示胃角巨大溃疡,病理示低分化腺癌。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37×109/L,NEUT 3.54×109/L,LYM1.01×109/L,Hb110 g/L。炎症因子组合:IL-6 11.75 pg/ml

影像学检查:CT示胃窦壁不均匀增厚强化,幽门部管腔狭窄(图1),肝胃间隙淋巴结增多增大,胃内容物潴留;肝左外叶结节状稍低密度影;肝右后叶囊肿。

胃癌围手术期,肿瘤免疫调节治疗,能否解决复发疑难问题?

图1 CT

营养状况评估

患者BMI 17.4 kg/m2;前白蛋白153 mg/L,预后营养指数(PNI)为43.05 (>50),营养风险指数(NRI)89.4 (>97.5);NRS2002评分为5分,PG-SGA评分为12分。

初步诊断:胃癌合并幽门梗阻、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受损、炎症反应状态。

外科手术:腹腔镜辅助远端胃根治性切除术+胃空肠吻合(BII式)。手术时间175分钟,出血量20 ml。术后病理为低分化腺癌,侵入浆膜下,病理分期为 pT3N0(0/27)M0,IIA期。

免疫支持:术后胸腺法新针(日仙达)皮下注射,一周二次。患者术后2周,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

胃癌围手术期,肿瘤免疫调节治疗,能否解决复发疑难问题?


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7天后出院。

诊治体会:在本例患者的治疗中,术前进行了充分的评估,针对其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受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营养及免疫支持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胃癌患者的免疫支持治疗,还有多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如免疫支持治疗提至术前,是否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


更多有关癌症预防与治疗的知识,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关注我,看看我分享的内容,私信提出你的疑惑,我会尽快回复你的,感谢你的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