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企業轉產防疫物品,是否會打破中國商品的生產力平衡?

當代子路


肯定是會打破的,企業擔心的不是打破不打破平衡的問題,而是在疫情下如何生存下去。

目前海外疫情嚴重,“閉關的閉關,鎖門的鎖門”,國內生產的產品出口不出去,外貿企業訂單減少,專門生產出口物品的工廠沒有訂單,這種情況,工廠會想什麼?肯定是如何生存下去,既然防疫物品是海外需要的,那我們就改生產防疫物品唄,至於產能會不會過剩,那也至少二三個月後的事情了,先把目前的危機解決下在說。

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現在有需求,肯定要加把力把生產搞上去,至於以後疫情被控制後,需求減少,國外市場打開,企業在轉回去做原來的產品不也挺好的麼?至於這期間會不會虧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說了生產力平衡本來也是用來打破的,如果不打破舊的平衡,就不會形成新的平衡,社會也會停滯不前。新興產業、技術的催生,加快了對傳統行業的更替,傳統行業要麼升級與新產業整合,要麼被替代,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現在的社會不是適者生存,是強者生存,適者需要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這在以前是沒有什麼,現在如果不謀求更高更好的發展,僅僅只能養家餬口,時間一長,利潤會被強者蠶食殆盡,最後要麼倒閉,要麼被合併。

所以啦,不要擔心那麼多,打不打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受疫情影響時要如何生活的更好。


夢灬小小


不會打破。

在 新冠疫情下能夠轉產做防疫用品的企業都是具備一定的實力,而且都是速戰速決的,反而證明了中國製造業的速度。

比如說,2月19號,五菱汽車跨界做口罩,僅用76小時就完成了10天的工作量,造出了第一臺五菱牌口罩機,每天生產200萬隻口罩。

也看到了很多企業在做防疫用品。花了幾十天的時間拿到了生產許可證,做出的產品成本居高不下,結果虧了一大筆,這樣的企業也很多。

一旦疫情過後,這些企業還會回到自己的主業上去。當然會出售這些防疫用品的設備和設施,去扶持和幫助一些 防疫用品企業。

一切又恢復平衡。




Mike-臨界點


從常識判斷是肯定不會的。可能對個別企業生產能力有些影響,但絕對不會打破中國商品的生產力平衡。

首先醫療行業或者醫療耗材行業佔GDP的比例還比較低

2018年中國GDP90萬億,A股2018年265家醫療行業公司營業收入合計8千億,包含藥、器械、耗材等藥企。最大三家是白雲山 422億,雲南白藥267億,復星醫藥249億。而國內最大的耗材企業,山東威高2018您銷售收入只有88億。所以預計醫療行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3%上下。即使增加1倍,對國內生產力影響不大。

其次疫情後,大部分企業無法轉產

主要原因大家都可以猜到,口罩自動線價格炒高3-4倍,且組裝產能不夠,拿不到生產設備自然無法轉產。另外,額溫槍傳感器因為精度要求高,以前大部分是國外和臺灣生產,價格炒高100倍,缺貨,自然也無法生產。

第三,部分企業轉產防疫物品,實際情況只佔用了很少產能

以比亞迪為例估算,目前日產2000萬個口罩,一條口罩自動線一天產量估算在4萬左右,春節到3月底估計投入設備在500臺左右,一條口罩自動線預計成本在30-40萬元,設備投入在1-2億,與比亞迪的汽車產線和手機產線比,設備投入很小。


而其他如額溫槍、防護服、消毒用品,產能投入就更低。

所以,從以上數據估算,大部分企業無法轉產防疫產業。轉產的大企業佔其固定資產投入比較低。可能對個別企業生產能力有些影響,但絕對不會打破中國商品的生產力平衡。


時間的朋友軍哥


不會。

都去做防疫用品是企業活下去的需要,也是短期利益,不可持續。況且,很多企業原本不在醫療生產領域,待情況好轉會轉回原來熟悉善長的行業。

至於會否打破生產力平衡,只要需求恢復,市場回暖,所有行業的產能活力都可釋放出來。


BuddyYee


往往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是發財的!就如現在,大家一窩蜂上口罩生產線,要辦各種手續、衛生認證等,從全球來看,三個月內應該問題不大,三個月後應該控制住疫情了,若投資三個月內收不回,虧損的可能性很大!我一直認為,不要做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否則往往失敗的概率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