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看完这几点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看完这几点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一、父母是如何理解“起跑线”的?

现在很多家长动不动会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了,而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想必很多家长都理解错了。他们会认为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教他们识字、写字就是“起跑线”。

其实不然,所谓“起跑线”指的是刚刚起步,那么,孩子刚刚起步是在什么时候?没错,出生那一刻起,甚至在肚子里就要开始进行胎教,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那么你可能会说,刚出生的宝宝谈起跑线为时过早吧,他们能干嘛,其实这样认为是错的,从宝宝生下来那刻起,父母就要进行习惯、语言以及规则的训练,特别是语言,只有进行早期开发,才能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看完这几点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二、孩子的大脑发育与一位有爱心并能够做出积极回应的妈妈密切相关

当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可谓到了“白日化”状态,他们会认为,只有通过“专业”的训练才能让孩子成材,却忽视了巨大的、天然的教育资源宝库——父母或看护人的语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对话,却能帮助宝宝塑造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让他们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父母的语言》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医生在人工耳蜗植入研究项目中,有了一项奇怪的发现:两位耳蜗植入患者扎克和米歇尔,在手术成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扎克性格活泼开朗,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阅读水平达到了正常的三年级水平;同样上三年级的米歇尔却不得不在“特殊教室”里学习。只会比划简单的手语和说一点点话的她,阅读能力仅达到幼儿园水平。萨斯金德医生不解:他们明明有着同样的智力、同样深爱他们的父母、同样的先天性耳聋,并同样地接受了高端仪器治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

后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在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累计多出3200万,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比经常使用禁忌词、负面词的孩子更能够获得大脑的培养与开发。

也就是说,在三岁前,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引导性说话,那么这个孩子大脑会发育得更好。父母要经常用积极性的语言跟孩子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开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与自信。

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看完这几点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三、家长应如何与孩子进行交流?

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提供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父母语言的神奇作用远不止简单的词汇导入,这是决定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

父母不要忽略语言的威力,平时应多跟孩子交流,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在发育上能更胜一筹。

1、0-1岁:父母应多表达,多说话

这个时候的宝宝刚出生,父母最好做到“叨叨念”,就是没事多跟宝宝说说话,说说你的所见所闻。比如,你看到什么、这东西是什么、它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功能等。说说你正在做什么事。比如,给宝宝换尿布时可以说:“妈妈现在正在给宝宝换尿布”,喂奶时可以说:“妈妈现在正给宝宝喂奶,宝宝要乖乖吃饱饱”等。这些听上去像是没用的“废话”,其实可以给宝宝的大脑带去很强的刺激作用,妈妈们千万不要忽视了。

2、1-2岁:鼓励孩子自己表达,培养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表达的欲望,但连贯性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父母要多引导,多沟通、多鼓励,培养孩子组织语言的能力。

比如,孩子摔倒了然后大哭,很多家长会用拍地板、责怪地板的方式来转引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其实可以这么说:“宝宝不小心摔倒了是吗?是不是很痛?因为痛了所以宝宝不高兴了,对吗?”这时候孩子会认同你的观点,然后你可以继续说:“那么以后走路就要小心点,只有小心了,才能避免受伤,这样宝宝就不会伤心了。”

有些家长会认为,不就摔一跤吗?讲那么多干啥?其实当你完整地帮孩子表达出来后h孩子就不会把自己摔倒这事怪罪于其他因素,而是会把“小心”、“受伤”、“伤心”等因素连接起来。当你表述多了,下次孩子如果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时,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来表述整个过程以及当时的心情等,从而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

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看完这几点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3、2-3岁:可以使用3T原则进行亲子沟通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时父母可以使用“3T原则法”跟孩子沟通。

  • 共情关注——Tune in

孩子不像成人一样,会把注意力放在你下达的任务上,因为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他们会容易走神,只去关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等。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共情关注。

比如,你希望孩子阅读,在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孩子突然抓起身边的娃娃,这时候,你不要阻止他,试图把他拉回到绘本上来。而是跟着他的注意力转移,跟他说:“宝贝喜欢娃娃吗?你看,这个娃娃是黄色的,它身上毛绒绒的,摸起来软软的,很舒服,你要试试吗?”

这时,孩子会去摸、去体验这种感觉,当他再次回到绘本上来时,你再继续跟他讲,这就是共情关注。

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看完这几点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 充分交流——Talk more

交流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要跟孩子互动,边做事边描述过程,让他们掌握词汇并去使用,只有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水平才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

比如,教孩子穿衣服,你可以这么说:

“你今天想穿什么样的衣服?自己过来挑吧!”

“你选了一件蓝色的衣服,你喜欢蓝色的吗?”

“现在我们开始穿了,先把一只手伸进去,然后再伸另一只手,最后扣扣子,你学会了吗?”

“你完成的很好,是不是很开心?”

在跟孩子谈话过程尽量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与你互动,并把谈的话与问题联系在一起,与孩子达到充分交流。

  • 轮流谈话——Take turns

轮流谈话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孩子的大脑开发起到决定性作用,谈话过程中,家长记得多抛出“怎么办”跟“为什么”,让孩子天马行空地自由思考与发挥,从而起到轮流谈话的效果。

父母跟孩子谈话过程尽量少用一些否定词,比如,“不是这样的”、“你这样认为是错的”、“不要总说些乱七八糟的”等等,这样的对话没有轮流的,孩子也就无法从谈话中得到启发。

比如,孩子把玩具丢到某个角落拿不出来时,家长不要马上帮他取出来,而是要问他该怎么办?让他去想一些解决办法,这期间可以跟他沟通什么方法会更好,你会发现,孩子提出来的解决方法非常有想象力。

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看完这几点你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四、结语

总之,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不是小学,更不是报一堆兴趣班,而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愿不愿意用更丰富的、更科学的、更肯定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经元连接。因为父母的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它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能够让孩子的大脑的神经元变得越来越丰富与健康,这是一笔异常宝贵的资源,父母一定不要错过与忽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