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全文3362字,如需獲取內容重點,請看3、4小節。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邊城》的詩意首先來自濃郁的湘西鄉土氣息……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係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而不加濃塗豔沫。”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潘旭瀾

小橋、古道、白塔、吊腳樓、綠水長流……靜謐祥和、民風淳樸的湘西小城,猶如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1931年,一部名為《邊城》的小說,讓這個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小城一時名聲大噪。

《邊城》,一部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著作。《邊城》,一如它的名字一樣,給人無限的憧憬和想象。

一、故事的起端:《邊城》的創作背景

湘西,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1902年生的沈從文,從小生活在古樸的小城裡,受自然環境和人文風貌的影響,童年時期的沈從文,喜歡逃學,喜歡遊山玩水,喜歡跑到山間看叢林小溪,喜歡跑去作坊看鐵匠打鐵,工匠修船。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少年時期,沈從文家道中落,自此之後,他走上了參軍的道路,那年,他僅15歲。也正是這些人生經歷,讓他過早地接觸和體驗到了淳樸的民風民俗以及人情冷暖,而這些最後都成了他《邊城》創作的靈感源泉。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邊城》小說開頭寫道: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只黃狗。”

簡短的一段文字,清晰地交代了故事的人物、背景,也很直白地點明瞭小說的創作以沈從文從小生活的湘西小城為背景。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的確,《邊城》,從人物、語言、自然風光、社會風俗,無不滲透著湘西的印記。

《邊城》,如電影《那山,那人,那狗》展現的湘西風景一樣美而內斂,如《受戒》裡展現的庵趙莊的古樸詩意的鄉情風俗一樣,自然無暇。

小說裡的湘西茶峒自然是美的,美得令人心醉;小說湘西茶峒裡的故事,是美的,美得令人心痛。《邊城》,一條狗,一個女孩,一位老人,構成了一部作品,演繹了一段曲折動人,哀婉感人的故事。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回過頭看,也不知是沈從文成就了《邊城》,還是“邊城”成就了沈從文。現如今,談及湘西,很多人會先想到《邊城》,說到《邊城》,很多人會想起湘西古城。

有人說“湘西因沈從文而厚重,鳳凰因《邊城》而憂傷”,想必,這是最好的概括。

二、故事的人物:《邊城》裡的翠翠

《邊城》裡的“茶峒”是一個小山城,一座遊離在繁華、騷動世界邊緣的小山城。《邊城》裡的女主人公,茶峒小鎮裡的翠翠,一個自帶山水靈氣,天真爛漫的女孩。

翠翠從小與爺爺相依為命,爺爺將她拉扯長大,給予她無微不至的關愛,十多年過去了,小家碧玉初長成。花季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年紀,萌生了朦朧的情愫。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翠翠的天性純真、自然,在她的自我意識中,愛也是純真的,真摯的,他對儺送的愛超越了世俗、物質,她的愛像山澗溪水那般溫婉透徹。

翠翠第一次和儺送相識時,她罵儺送“悖時砍腦殼的”,只因覺得儺送傷了自己的自尊,到後來,她得知儺送在“渡船”與“碾坊”中選擇了“渡船”,她高興、歡喜。在愛上儺送後,她拒絕了天保的求親。

然而,年少的愛情總是帶著一絲苦澀,翠翠的愛情也亦如此。

白塔的倒塌,儺送的離開,祖父的去世,一切的美好都已灰飛煙滅,一切的美好最終只能化作回憶。翠翠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悲痛又無力。

“別語纏綿不成句,已斷離腸能幾許。”

她無法改變什麼,最後留給她的僅有等待和期盼。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小說最後的留白。

回與不回,哪天回,不知道,“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結果是什麼,也不知道,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莫問天涯,也莫問歸期”。

“明天”,一個充滿希望的詞語,“永遠”,一個由無數個明天組成的詞語,女孩對年青人的愛,對愛情的憧憬,寄託在那個“明天”身上。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沒有瓊瑤小說裡海誓山盟的誓言,沒有金庸武俠小說裡轟轟烈烈、蕩氣迴腸的頌歌,沒有張愛玲小說裡纏綿悱惻、耳鬢廝磨的痴情。

《邊城》裡的女孩,《邊城》裡的愛情,像是縹緲的雲霧,真實存在,卻又虛無遙遠。

三、故事的發展:《邊城》裡的悲歡離合(與人性美)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從始至終透露著一種隱約的哀愁。《邊城》裡的愛情故事是悲的,《邊城》裡的人物命運也是悲的。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

什麼是人生的形式?

人生的形式就是生活的一切,生命存在的一切。就是你明知道生命最終走向死亡,還一如既往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認真地活著,積極地探尋生活的本原,人生的幸福,生命的意義。

正如,餘華小說《活著》裡的福貴,看看身邊的親人一個個死去,他學會了忍耐、接受,學會去承受生活所給予的一切,包括幸福,包括苦難,因為這本身就是人生所要經歷的,活著就是意義。

在茶峒裡生活的人們,無論是擺渡了幾十年的老船伕,天真燦爛的翠翠,還是年富力強的天保、儺送兄弟,亦或者厚道識體的船總順順,在他們身上都閃爍著許多人性的光輝點,他們是“真、善、美”的另一化身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邊城》裡的老船伕,翠翠的爺爺,一輩子都在擺渡,他生活貧苦,卻從不收費,他淳樸善良、盡職盡責、熱情好施,從不索取。

“有人過渡時,船將攏岸,老船伕口中一面嚷著‘慢點慢點’,自己卻飛快的躍上了岸,拉著鐵環,於是人貨牛馬全上了岸。翻過小山不見了。”

即便年老,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依舊無論晴天陰天,雨天雪天,十年如一日,堅守擺渡。他渡的不僅是河,更是靈魂與人性。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然而,再美好的事物,再美好的人物形象,也終將有消逝的一天。小說的最後,老船伕帶著遺憾,帶著對孫女愛情悲劇的愧疚,離開了人世。

《邊城》裡的儺送,翠翠的心上人,在得知哥哥天保因失戀意外落水溺亡後,他沒有再向翠翠表明心意,而是悄然地選擇了離開。

兄弟兩同時愛上一個女孩,這本身已經是個殘酷的事兒,而哥哥天保的離去對儺送來說,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愛情和親情倫理面前,儺送無法抉擇,最後,他懷著內疚孤獨地離開了傷心之地。

《紙牌屋》中曾說過這麼一段話:“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歡笑不長久,慾望不長久,生命本身,也總會走到盡頭。”

的確,人生,從來沒有什麼天長地久。

四、故事的高潮:《邊城》的啟示

《邊城》小說為讀者展示了一個田園牧歌式的鄉土自然風貌,同時又用柔情的筆觸揭開了人生的傷疤。

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人看。”

對於翠翠而言,親情、愛情都是人生中最為寶貴的東西,而親人去世,心上人離開,這些人生中最為寶貴的東西變成了人生難以承受的悲劇時,翠翠的內心無疑是崩潰的。

然而,人的一生,有美必有悲,正如蘇軾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最後,翠翠唯一能選擇的就是主觀與內在和解。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什麼是主觀與內在和解?

黑格爾的悲劇理論說認為,悲劇的產生源於衝突,所謂的“衝突”,指兩種片面的倫理實體的交鋒,悲劇的實質就是倫理的自我分裂與重新和解。

對翠翠來說,要面對不僅是人與自然、人與外界的衝突,更要面對心靈的自我衝突。而解決衝突悲劇的辦法,就是做到主觀與內在和解。

小說的最後,作者給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或悲或喜……

結果如此,取決於心態。

對翠翠來說,又或者對作者來說,其實都已經做到了自我主觀與內在的和解。這正如小說最後的結尾一樣,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這是希望的象徵。

白塔修好了,翠翠懷著希望等待年青人的歸來,他或許歸來,或許不來,不管來與不來,她都在那兒。

其實,不僅對翠翠來說是如此,對每個人來說,也亦如此。翠翠所經歷的一切,其實就是人生中需要面對的一道道坎。而人生,再悲再苦,都要心存希望。

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大仲馬曾說:“人類的一切智慧,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對翠翠來說,因為有愛,所以等待,等待明天,等待幸福,等待歸來……


文 | 文史君

【作者簡介:一枚熱愛寫作的有志青年,寫過上千份稿子,碼過幾百萬文字,夢想做一個有溫度的創作者。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邊城》解讀:命運的悲歌,人性的讚歌,比愛情更重要的是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