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认养,“养”在首位

文物认养,“养”在首位

对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下陈村村民来说,2019年11月15日,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


这一天,村里荒废多年的黄帝庙被当地一家钢铁企业认养,这座废弃30多年的庙宇终于得以开工修缮。而此前下陈村每年都想出资重修皇帝庙,但高达数百万元的修缮资金,对当地村民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众所周知,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山西境内文物建筑有28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53000多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3000多处。然而只有4000多名文物工作者参与保护,不少文物年久失修,损毁严重,丰富的文物遗产成了山西“甜蜜的负担”。为了推进文物建筑认养工作,山西过去两年来,已举办4次文物建筑认养片区推介会,推动一批社会人士积极投身于文物认养。


所谓文物认养,即在不改变文物建筑所有权的前提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并允许认养者在文物建筑周边可利用的发展用地范围内,依法、合规、适度开展相应建设或者经营活动。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赵曙光表示:“文物认养模式扩大了养护资金来源,可以减轻政府压力,让更多文物得到保护。同时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可以让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社会文化价值持续扩大。”


延续文脉:留住乡愁留住根


文物认养,“养”在首位

2019年11月,重新修缮后的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西海村龙王庙大殿对外开放。


文物认养,“养”在首位

山西省曲沃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素有“地下博物馆”“三晋文化源头”之称。


政策探索:全国多地描绘图谱


文物认养,“养”在首位

文物认养,“养”在首位

山西省长治市大峪村奶奶庙和东贾村女子学校旧址分别为不同社会人士认养。


修旧如旧:应保留其原真性


文物认养,“养”在首位

2019年1月,福建省政府发布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图为福建土楼。


文物认养,“养”在首位

文章选自《凤凰品城市》2020年1-2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