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为什么不效忠国王却服从领主?

白杨树下谈历史


因为封建制度的关系。“中世纪的欧洲”是指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这个时期是欧洲的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等级由上至下主要分为教皇,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这几个等级。在这个制度下神权凌驾于一切,教皇高于国王。

在王国内部,国王把自己的领地分给公爵,让公爵成为自己的附庸,公爵要像国王效忠,并贡献钱财;公爵又可以把自己的领地分给侯爵,让侯爵成为自己的附庸,侯爵像公爵效忠,以此类推,层层分封。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结构,每一级只认给自己分封领土和人口的上级为效忠对象。也就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局面,就是说公爵是国王的附庸,但侯爵却不是国王的附庸,不用向国王效忠。最底层的农民乃至奴隶他们与国王隔着好多层,更不需要效忠国王了。通俗的作一个不完全恰当的类比,假如你是个农民,那村长就是的领导了,至于上面乡长、县长、市长甚至更高层的领导与你没任何关系,不用理会他们。所以在中世纪人们不效忠国王却服从领主。


烽火野史


1796年,腓特烈大帝时代的辉煌一去不复返,普鲁士以及整个欧洲,都战战兢兢地生活在法国拿破仑的阴影中。几次大战下来,普鲁士军队主力被歼灭,被迫签订屈辱的《提尔希特和约》,夺得波兰的领土被划走,军队只能保留4万人。

此时的普鲁士人口和领土都减少了一半,从强国沦为一个三等国家。但是,拿破仑把法国大革命的“火种”传播到了德意志地区。他按照法国的模式,推翻封建等级制度,强行推进资产阶级改革。具体的内容和做法是:

首先,废除农奴制度。德意志的农民们,与他们的领主取得了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第一次获得了人身自由。他们不再受人压迫,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支配权,甚至可以自由的恋爱、结婚。他们和过去的领主一样,都是拿破仑的臣民。

其次,废除什一税,打破政、教合一的传统。基督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向信徒们征收此税,但负担大都落在了农民的身上,废除此税,深得民意。同时,没收教会财产,取消他们的一切特权。

更重要的是,推行《拿破仑法典》。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最早一部民法典,它不仅保护了个人私有权,激发工作积极性;而且还确认了自由、平等的原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工商业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同时,废除德意志地区的内部关税,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在过去,一件商品每经过一个邦国就要交一次税,到达目的地时,这件商品的价值几乎翻了一倍。废除关税和使用统一标准后,极大刺激了该地区自由贸易的发展。

对于拿破仑来说,这些变革无非是将领主剥削农民,得来的钱财归为己有,继续他的侵略战争。至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似乎更像是“把猪养肥再吃”。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他推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变革,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拿破仑的暴政下,德意志民族主义开始觉醒。

我们常说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其实诞生的非常晚,它始于拿破仑时代。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可度,以及民族意识非常淡薄,他们对国王没有效忠的义务,只服从和认同自己的封建领主。所以,当时的人们普遍信仰宗教。

对于同一教派的人群,人们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但自拿破仑来了以后,封建领主被铲除,教会也给予严厉打击,社会各阶层、各教派必须绝对服从他的指挥。正是这样的暴政,激发了包括普鲁士在内的,欧洲各国对拿破仑和法国人的仇恨。

也正是这种仇恨,欧洲各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彻底地激发了出来。在普鲁士,无论是国王、贵族、传教士,还是普通的民众,都成了暴政下的受害者,他们纷纷团结在一起抗击暴政,而“国家”和“民族”的号召,最能团结大多数人。

1813年,在莱比锡会战中,各民族寻求解放和民族自决的愿望更加强烈,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等国组成“反法同盟”,集合了30万大军向18万的法军发起进攻。半年后,攻占巴黎,法国无条件投降,拿破仑被囚禁在一个小岛上。

这次战争,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为“民族之战”。此时的欧洲,已经不再是一盘散沙,许多民族都自觉地团结起来,并成为一个个“结晶化”的民族国家。一个新的欧洲即将诞生,而德意志民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愈发强烈。

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在战乱不断的欧洲,由于长期的分裂,德意志地区成为大国争霸的主战场。“他们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到处是焚烧、抢劫、鞭打、强奸和屠杀,到处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但受苦最深的又是农民。”

他们开始从分裂走向团结,随着德国的统一,法国长期称霸欧洲大陆的局面被彻底改变,并且成为主导欧洲最为重要的一员。但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夺占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了德、法两国冲突的焦点,双方反复易手,直到二战结束。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饱经战火、四分五裂的民族,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尤其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感召下,所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于是,德国人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欧洲中世纪一直实行封建制。欧洲的封建制类似于中国先秦的分封制。国王将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各位领主(诸侯),领主向国王效忠,领主采邑内的人民对领主效忠,国王只能直接统治其直属封地内的人民,而不能直接统治领主采邑内的人民,即“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通过这种效忠链条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

那么,欧洲为什么没有出现像秦这样的诸侯,横扫各路领主,推翻封建制,改行郡县制?我们认为,教会的影响是个重要因素。

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影响力巨大,它是所有欧洲人的精神领主,又有一定的司法管辖权和相应的司法机构(宗教裁判所),有大量田产和教众的贡献,并且,欧洲的国王欲加冕为皇帝,需要教廷的认可并举行仪式;其他君主也需要得到教廷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一方面,教会主观上不愿意任何一个世俗君主过于强势,以免其威胁教廷的权力和地位;另一方面,客观上,教会的实力和地位也让它有能力施展平衡手,防止某个君主独大。如果某个君主对教廷跋扈,教廷可以开除其教籍(发布破门令),按照破门令,被开除教籍的君主,如果不能在一年内获得教皇的宽恕,他的臣民就要对他解除效忠宣誓。

最典型的例子是德皇亨利四世的“卡诺莎事件”。亨利四世与教廷发生激烈冲突,被教廷处以破门令,诸侯开始反叛,亨利四世不得不赶往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所在的卡诺莎城堡,在城堡外的冰天雪地站立了三天,以求教皇的宽恕。

因此,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一直延续,人民服从领主而不效忠国王。


豪森林


县官不如县管。他们的领主有点像周朝时的诸侯,领主的地方相当于诸侯国,当年诸侯对自己领地内的人可以封赏,提拔任用,也可以处罚,人民也都是听从自己所在地诸侯的,诸侯听命周王就行。

中世纪欧洲的人们和这种方式一样,只要听从他们领主的就可以了。他们的国王只对他们领主行驶权利就行,不用管理领主辖区内的人民,领主辖区内的人归领主管理,领主对国王负责就行,人们也是同样对领主负责,不用管国王。


水瓶座58139384382


这和他的政治体制有关,在中世纪初期和中后期(公园5世纪到公园14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不成熟。在中国秦朝确立封建制后一直到清朝都是封建专制的制度,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由秦始皇开创,而由汉武帝加强。中国自汉武帝后基本废除分封制度。而中世纪的欧洲采用的就是分封制度,即重视皇族的血统,按照血统来分封领主。是一国多君而不是一国一君。领主们表面上忠于国王但是军队却听从各领主。如果你经常看电影你会发现中世纪欧洲的军队以骑士为首的都是忠心于自己的领主,既然军队只听命于自己的领主,那么各领主随时都可以背叛自己的君主所以中世纪类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个混乱的年代。由于中世纪的实际统治者是教会,因此国王的分封都需要得到教皇的支持和由教皇来加冕..所以领主们都不敢自立为王也不敢随便就背叛自己的国王。。中世纪的主旋律不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矛盾。即基督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


许童童


国王和领主的关系就像周朝和诸侯王的关系,名义上国王领导领主,领主听不听是另一回事。

比如一个小兵在领主麾下,名义上都是国王的军队,但是现在是领主管着你,你能不能当头领领主说了算,国王说了不算。

一般小兵的家室都在领主的地盘上,出了事是领主替你出头,国王那么多领地认识你是谁啊!

在战场上,领主作为最高指挥,你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领主不好过,你的日子也跟着不好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西方国家领地较小,一座城就是有一个领主,好多座城有一个国王,你和领主天天可以见面,国王估计一辈子能见一会就不错了。

如此,小兵当然会选择效忠领主。





小小飞贼


政治制度不同,中世纪的欧洲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普通人都是领主的奴隶,是领主的私有财产。


不想程默


中世纪欧洲存在一种情况,就是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是一个非常的有意思的情况。

国王名义上是存在对各大领主的统领,但是实际上是不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国王的权利的大小,基本就是取决于国王对于各大领主的号令的权利。

就是说如果国王的实际的权利的大小,基本就是取决于国王对于领主的号令情况。所以说中世纪的欧洲就是会存在很多的国王和领主联姻的情况。

国王基本就是一个依靠公信力来干活的人,所以说各个小的领主也是知道这样的情况,基本心里面都是默认的大领主是才是自己的老大。

大领主才是保护自己的保护伞,因为很多的小领主去依靠大领主就是为了寻求保护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大领主对小领主有绝对的统治权利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