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19年淨利潤增長5.6% 2020年將是“最艱難一年”


華為2019年淨利潤增長5.6% 2020年將是“最艱難一年”

每年華為的財報會都備受關注,今年大家關心更甚,因為這是在美國實體清單重壓下的首份年報。

  3月31日下午, 華為在線發佈了2019年年度報告。去年,華為銷售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淨利潤627億元,同比增長5.6%。

  在外界看來,關鍵指標的增長實屬不易,但是2020年華為還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去年上半年的業務是企穩的,業務慣性也對沖了下半年的制裁風波,而2020年華為將完全在美國的實體清單下生存。

  因此,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財報溝通會上對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直言:“2020年是華為公司最艱難一年。”

  “2019年是飽受挑戰的一年,我們有大量的儲備應對客戶的需求。今年,產業界預測,我們的儲備也快用完了,也是檢驗連續性是不是能發揮關鍵之年。新冠疫情是另一個我們沒有預測到的情況,帶來了全球經濟衰退、動盪,預計需求放緩,都是我們沒有預測到的新挑戰。”徐直軍說道。

  當外部打擊從黑天鵝變成灰犀牛,華為準備好了嗎?從2020年前三個月來看,美國立體化的全面攻擊從未停止:起訴華為、駁回華為的訴訟、以安全的名義施壓5G……最嚴重的莫過於媒體報道,美國白宮考慮一項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將制裁技術指標變為更嚴格的10%,可能會限制包括臺積電在內的芯片製造商對華為的供貨。

  對此,徐直軍也回應得很直接,華為不會任人宰割,華為還能從三星、臺灣MTK以及展訊購買芯片。同時他也指出:“我期望這條信息是假的,否則會後患無窮。全球產業鏈的任何一個玩家都很難獨善其身。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對於全球化的產業生態可能是毀滅性的連鎖破壞,毀掉的可能將不止是華為一家企業,我們希望全球產業鏈合作。”

  業績增長不易,架構持續變革

  徐直軍在溝通會上說:“(我們)2020年力爭活下來,明年還能發佈財報。”這是華為一直以來的求生存式危機感,從中迸發出的能量也很大。

  2019年,華為總營收仍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19.1%),相比2018年19.5%的增長几乎持平,扛住了外部第一波打擊。但是沒有影響也是不現實的,在淨利潤上,華為增速放緩,2018年華為淨利潤同比增長25.1%,2019年來到了個位數增長(5.6%)。

  從地區上也能看到波及面,2019年華為中國營收同比增長36.2%,美洲增長9.6%,而歐洲中東非洲微增0.7%,亞太地區則下滑13.9%。對於亞太地區的下滑,華為表示,受到了一些國家運營商市場投資週期波動、 消費者業務不能使用GMS生態的影響。

  再看三大主營業務,分別是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在運營商業務領域,華為實現銷售收入2967億元,同比增長3.8%;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897億元,同比增長8.6%。消費者業務領域保持穩健增長,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2.4億臺,實現銷售收入4673億元,同比增長34%。

  其中,華為手機在2019年出貨量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Gartner的報告顯示,華為2019年全球增長率達到18.6%。另外,雖然美國延長了對華為的禁令,但華為在中國積極實施其智能手機戰略,使公司2019年的中國市場份額增長了37%。

  整體來看,三大業務的營收都保持了增長態勢,財報並不公佈各自利潤。但是從此前披露的2019年上半年毛利率來看,一直較為穩健,在前6個月中,華為運營商業務毛利率54.71%、企業業務為43.68%、消費者業務為30.24%。

  需要注意的是,等2020年財報公佈之時,華為的主營業務就變成四大板塊,加入了Cloud&AI 業務,由原先的雲業務升級而來。這是華為在今年年初的變革,將Cloud&AI升至華為第四大BG。在此之前,“Cloud&AI產品與服務”在華為內部屬於BU(經營單元)部門,但現在正式升級為獨立的BG,與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共同組成華為四大BG。

  同時,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注意到,華為佈局已久的智能汽車業務也首次體現在財報中,2019年下半年,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式成立,成為華為ICT業務組織的一部分。

  在2020年,華為繼續謀求發展,進行組織變革,並持續投入研發。2019年華為研發費用達1317億元,佔全年銷售收入15.3%,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6000億元。據報道,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近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今年華為加大對研發的投資力度, 2020年研發支出將增加到超過200億美元,高於去年的150億美元。

  黑天鵝變成灰犀牛,山頂會師之路更艱難

  毫無疑問,接下來美國封鎖還會持續,尤其是對華為芯片供應鏈的打擊。

  在芯謀研究(ICwise)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看來:“達摩克里斯之劍的威脅在於懸而不決。如果現在美國就是徹底切斷給華為的供應,給華為造成的影響也沒那麼大了,尤其是心理恐慌期過去了。估計美國對華為今年還是這樣:一方面高調地圍堵,一方面又允許供貨,尤其是今年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

  顧文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把“劍”今年應該不會落下,因為今年是美國大選年,企業要業績,再加上疫情突襲,企業經營壓力更大了,預計明年穩定了可能會提更嚴格的要求。

  而最受影響的就是華為終端和5G兩大關鍵業務。

  首先終端面臨海外市場萎縮的挑戰,徐直軍也談道,去年5月16日被納入實體清單後,正在加大研發努力“補洞”,致力於重構供應鏈,去年在海外影響消費者業務的收入至少到100億美元左右。

  “去年5月以後,我們海外銷售的新機沒辦法預裝GMS,為保護全球華為智能手機用戶的利益和使用體驗,華為推出了HMS。但我們也期待谷歌應用能夠在華為的應用市場APP Gallery上架,我們希望華為的5G手機能在海外賣得更多,但我們現在沒法做出更準確的預測,這實際上取決於我們HMS的建設。”徐直軍告訴記者。

  如今華為新發布的P40旗艦級已經搭載了HMS系統,成為關鍵的拓展海外市場型號,下半年還有Mate系列旗艦,也十分關鍵。但是,移動端生態的建設是持久戰,還需要更多開發者和軟件合作伙伴的加入。

  根據Counterpoint最新報告,2020年2月,全球手機銷量前三名分別是三星、蘋果和華為。報告指出,疫情之下,受中國供需影響最大的華為表現遠好於預期,2月智能手機銷量超過1200萬部,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僅下降了1%。

  再看5G,徐直軍表示:“實事求是地講,美國的打擊對我們全球5G業務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至少給我們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跟客戶、合作伙伴以及相關政府監管機構解釋。此外,我們還有少數選擇了華為2G、3G和4G技術的客戶,但沒有繼續選擇我們的5G技術;或者部分區域,沒有繼續選擇華為的技術。”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5G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從疫情中大家反而看到了對於通信技術的需求。甚至是對未來而言,是重大的利好。下次疫情可能還會來,但是我們對抗的方法,除了醫學,還有通信科學。人類對自然界的征服,未必是以直接對抗的方式實現的,可能是通過其他文明的方式實現的,比如說我們都可以不需要出門,都可以在網上工作,那疫情對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5G進度或許會放緩,但是隻是短期內,長期5-10年會長足而猛烈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去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美國公司從南坡衝上去,我們從北坡衝上去,在山頂會師的時候,我們不要拼刺刀,我們要擁抱、歡呼,我們歡呼為人類數字化信息化服務是一個大趨勢,多種標準最終會勝利會師。”

  現在看來,這條會師的路變得更難。如今美國對華為態度沒有根本性改變,已無擁抱可能,那就正面迎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