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汉王朱高煦,在明宣宗年间成了笑话。第一次想半路截杀赶去继位的朱瞻基,却因为消息走漏扑了个空;第二次想谋反又是走漏了消息,宣宗书信劝降不屑,非要等御驾亲征兵临城下,又偷偷跑出来投降。最终,朱高煦成了“瓦罐焖鸡”被活活“炮烙”而死。问题点来了,为什么他两次谋反都会泄密?又是谁“鼓励”他造反的呢?历史不敢轻易推敲,那些故事细思极恐。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汉王朱高煦


不明觉厉,汉王是“造反专业户”

因为跟着朱棣南征北战,还救过自己爹的性命,朱高煦曾被暗示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点燃了他对皇位的希望之火。等到社稷安稳,因为大臣们的反对,朱棣又不得不食言而肥,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确认的世子,因为宽仁而拥有人望,朱棣只能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明成祖朱棣


这个汉王的封号,却大有文章。

在中国的历史上,被封为“汉王”的一共有28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他不但奠定了400年江山基业,还把“汉”的王号变成了国号,汉族、汉人传名海内。另外,晋十六国期间,“汉赵”的开国皇帝叫做刘渊,其曾经的封号也是“汉王”。与刘邦、刘渊的“汉王”相比,接下来的大部分“汉王”的结局却并不是那么“美丽”。

十六国“汉赵”有一位外戚叫靳淮封号“汉王”,杀死刘氏皇族自立为皇帝,后来被堂弟谋害、全族被屠灭。十六国成汉时有个“汉王”李寿,杀了皇帝自立为帝,他的儿子李广也曾是“汉王”,因为想当“皇太弟”最终被逼自杀。

南北朝时期,“汉王”侯景篡位被部下所杀;北周武帝次子宇文赞被封“汉王”,被隋文帝所杀。隋朝隋文帝第五子杨琼被封为“汉王”,因不满杨广夺嫡起兵造反,被幽禁致死,时年30岁;王世充次子“汉王”王玄恕兵败贬为庶民后被仇家杀害。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王世充


唐朝高祖李渊第七子李元昌,贞观17年参与李承乾谋反被赐死;李世民3子李恪牵连房遗爱谋反,被长孙无忌所害;李世民8子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被赐自尽。这三人都曾被封“汉王”。不仅汉族正统如此,辽国辽圣宗侄子“汉王”耶律贴不谋反失败被削爵为民;金世宗长子“汉王”完颜永中意图谋反,也被赐死。

到了明朝前后,著名的“反贼”陈友谅封号就是“汉王”,朱元璋第14子朱楧也曾受封“汉王”,后因行为不轨受到处罚。朱高煦是历史上倒数第二个“汉王”,而史书上最后一个“汉王”,是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的侄子洪釮元,灭国时不到十岁。几乎所有的汉王都与谋反有关,即使成功者刘邦、刘渊也是造反起家,而大部分受封为“汉王”的,结果都非常凄惨。朱棣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身边有的是饱学大儒,把“汉王”赐给朱高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朱元璋


细思极恐,载入史册的朱棣的“小动作”

朱棣武将出身,很欣赏作战勇猛、骁勇善战的次子朱高煦。在军事作战方面朱高煦是他的好帮手,可以参谋军机帮他驰骋疆场;在忠诚度方面,朱高煦又几次为朱棣解围,甚至救过父亲的性命。多年的战场厮杀,二人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父子之情,也有师生情、战友情。

但是,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因为朱高煦言语轻佻不肯学习,朱元璋很讨厌这个孙子,因此亲自指定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明史·朱高煦传》)。朱棣“造反”夺得天下却自认为继承老爹正统,当然不敢公然反对父亲的意见,而朱高煦又真的救过自己命,打仗也是好帮手,朱棣对这个儿子心怀愧疚。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朱高煦能征善战


封朱高煦为“汉王”,不得不让人猜测,朱棣是否在暗示或者鼓励这个儿子“如果有想法,要自己努力实现”,或许有人会“喷”笔者妄自猜测,这一切都是巧合,但接下来笔者要说的这个细节,却让人细思极恐。

让朱高煦觊觎皇位的那次父子对话,《明史》中是这样记载的: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意思是说,朱棣行军遇到危险,朱高煦带兵前来解了燃眉之急,朱棣非常高兴,用大斧子的轻轻拍着朱高煦的后背说:“你自己努力呀,你大哥身体不好!”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朱棣是个老滑头


文字表面,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明确告诉他世子朱高炽身体不好,将来的江山说不定要给谁,想要,你就自己努力。同时,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朱棣“仗钺拊其背”的这个“小动作”,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韩信曾有机会与刘邦分庭抗礼,曾有谋士向韩信进言称,“君之背,有帝王之相”。谋士可不是在赞赏韩信的身材好看,背者,反也!谋士劝韩信造反呢!

朱棣鼓励朱高煦时,不但拍着他的后背,还用大斧子拍,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在暗示或“鼓励”朱高煦有机会要“武装造反”?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让你反,你信不?


不寒而栗,朱瞻基的“坑叔”陷阱

朱高煦这人,有勇无谋。徐达长子徐辉祖,也就是朱高炽和朱高煦的舅舅曾说过这位汉王外甥“勇悍无赖”,无赖这个词怎么看也不是表扬的话,行军打仗可以“乱拳打死老师傅”,当朝理国可不是无赖能做的事情。在众人眼里,朱高煦只是个“项羽”式的人物。

在日常的生活中,朱高煦的无赖本色也让人无可奈何,经常在朱棣面前打朱高炽的小报告,试问哪个有心计又想当皇帝的人会如此不讲策略、明目张胆亲自去诟病一位太子?而且朱高煦经常无所顾忌的僭越逾制,使用一些他没有资格动用的器物和礼节,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愚蠢”。因此徐辉祖对朱高煦还有另一个评价: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朱瞻基胸有成竹


所谓大患,其实只是对于江山而言,朱高煦只有野心没有诡计,相当于把所有底牌都亮给了所有人看,这种人想造反,无疑是天方夜谭。但是,朱高煦如果不造反,有人会很“着急”,这个人不是朱高煦的子嗣家人,也不是他的朋友和部下,而是登上大宝的朱瞻基。

朱棣在位,没人动得了朱高煦,但汉王始终不愿就藩,逼得朱棣一次次把他的封地向京城附近靠近,一方面群臣已经对朱高煦明目张胆的胡作非为“民怨沸腾”,另一方面朱棣也在后悔,开始提防这个儿子。永乐15年朱高煦终于去了位于山东的乐安州就藩,这个地点大家记下,后文还要说。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朱高煦身边没有可用之人


朱高炽仁厚,弟弟犯错欺负他还要主动帮忙求情,但朱瞻基可不会对“叔叔”仁慈,要知道朱棣的江山就是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的,所有事情他都是亲历者,如何能不警觉?朱高炽病逝,朱瞻基飞马奔北京为父亲奔丧同时也是继位,朱高煦想半路截杀竟然扑空,这说明什么问题?第一,朱高煦昏聩不知道保密,让人提前知晓;第二,朱高煦身边有朱瞻基的密探,所有行踪早就了如指掌;第三,朱高煦心机不足不知多路设伏,计划匆忙毫无“设计感”。这样的人若是拿下天下,就真的成了笑话。

朱瞻基继位后,对朱高煦不计前嫌多有封赏,显然是“骄兵之计”,结果朱高煦真的起兵造反,与第一次相同,计划还是早早的就被人知道,御史李浚抄小路进京告密。显然,知道朱高煦要造反的绝不止李浚一人,因为李浚抵达京城的同时,朱瞻基的旨意已经到了乐安州。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勿使朕担了杀叔之名


在书信中,朱瞻基劝解叔叔不要抵抗,只要把“鼓动”他谋反的王斌等几个人交出来就保他平安。这样的旨意毫无营养,好似朱允炆“勿使朕担了杀叔之名”一样,既要定死对方的行为是“造反”,又要给天下看自己的“善良”。

多年的相处,朱瞻基对叔叔的脾气了如指掌,甚至很可能朱高煦身边鼓励他造反的人就有朱瞻基的“卧底”。朱高煦果然中招,面对圣旨讥笑嘲讽,可等到朱瞻基御驾亲征而来时,又惶恐不知所措。他想投降被王斌阻拦,只能化妆后偷偷摸摸的跑出城向朱瞻基投降。再说一下乐安洲的封地,此处距离京城非常近,朱棣把他册封在此,或许也是做了准备,只要朱高煦造反,朝廷大军可以“夕发朝至”,剿灭易如反掌。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立刻认怂


这次造反,朱高煦毫无准备,有大臣自称给两万兵马就能平叛,朱瞻基之所以“小题大做”就是要做给天下人看,到底谁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朱高煦投降,宣宗开始并没有杀他,这也是安抚人心,随后因为朱高煦“绊了他一下”就让人用三百斤的铜缸扣住并用柴火炙死,也不过是借题发挥,彻底灭了隐患而已。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可笑可怜的朱高煦


有英气、有野心,没计谋、没良臣。一位莽夫朱高煦,听信了父亲的“鼓励”,听信了侄子的“鼓励”,毫无准备、毫无计划的2次造反,终于成功的把自己“搞死”,绝对配得上其舅舅徐辉祖评价的“无赖”二字。


朱高煦谋反到底受谁“鼓励”?注意看朱棣的这个“小动作”


关注笔者,看不一样的历史

关注在上点赞在下,走过路过告诉笔者你来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