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每一個叛逆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誰的青春不迷惘?

微小的螞蟻也會跌倒,然而它卻能以沙石築高牆。

這個週末,陪孩子吃飯的時候,看了印度電影《嗝嗝老師》,被裡面患有圖雷特綜合症,總是忍不住發出打嗝怪聲的奈娜老師給“驚”到了。

這個“驚”,是一開始會忍不住對這種不合時宜的打嗝聲發笑,但笑完卻是滿滿的感動。作為一名從小在周圍人異樣目光中長大的女孩子,曾被12所學校拒絕,被自己父親嫌棄,被同學們嘲笑,被老師趕出課堂,卻因為校長的一句“我們會像對待其他學生那樣對待你”,從而感受到了教育的公平,也為自己鬱悶的人生豁開了一道光。

因此,她從小立志要當一名老師,因為她認為: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普通的老師只會教書,優秀的老師教你做人,而偉大的老師會讓你知道師者的真諦。

《嗝嗝老師》:每一個叛逆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誰的青春不迷惘?

《嗝嗝老師》電影劇照


01

德國哲學家思貝爾斯曾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毫無疑問,嗝嗝老師做到了。9F 班的14名貧困生,原本可以上免費的公立學校,但因為學校土地被聖蒂克學校徵用為操場,不得不來到這個貴族學校上課。

他們就像一群異類,一直受到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排擠,有些優等生和老師一直想辦法趕走他們,以免玷汙了學校有史以來的美譽。

而他們幾個人作為一個小圈子,因為融不進去,也怕被人看不起,自尊心受到傷害,就開始極度的叛逆、搗亂,抽菸喝酒賭博養老鼠,甚至惡作劇,先後逼走了好幾位優秀的老師。

嗝嗝老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下了這塊“燙手山芋”。影片剛開始,她無意中聽到同學們賭她撐不過一天就會走,但讓同學們意外的是,他們的嗝嗝老師太珍惜這次教學機會了,無論他們使出什麼下三濫的手段,嗝嗝老師都能“忍”,而且,還可以很直白的跟他們“交心”。

她在課堂上打嗝,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她不僅不生氣,反而很自然的跟同學們談起她的病因,還有她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她是怎麼去面對的,她又是怎麼來到這個學校當老師的。

無疑,嗝嗝老師內心是非常強大的,她從沒因為自己的病症而感到自卑,相反的,她總把自己陽光美好的一面帶給周圍的人群。

她有自己的愛好,閒暇的時候畫漫畫養活自己;她有夢想,堅持好幾年都在等待教學的機會;她不畏權勢,可以直面坦誠自己的心意。

這些貧困的孩子原本是一盤散沙,是折了翅膀的天使,是一盤棋局裡即將要丟棄的無用棋子。

但他們有幸遇到嗝嗝老師,可以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在嗝嗝老師眼裡,每一個差生其實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原來被叛逆和仇恨矇蔽了灰塵。

《嗝嗝老師》:每一個叛逆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誰的青春不迷惘?

《嗝嗝老師》電影劇照


02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無疑,嗝嗝老師的課堂是精彩的,她隨時隨地都可以把生活中的任何小細節都生動的帶入課堂,又把課堂中學到的精彩知識帶入實際生活。

當嗝嗝老師家訪的時候,深切體會到這些從小生長在貧民窟的“壞孩子”,有著怎樣殘酷的生存環境。他們的敏感和自尊,還有不被認可的叛逆,其實都源於他們懼怕“被拋棄”。

對於他們來說,整個世界都在貧民窟外面,嗝嗝老師就是他們繼續求學的一線希望。但這些孩子還真的是太頑劣了,屢次招惹9A 班的學習尖子,差點失去期末考的機會。

若不是9A 班老師良心發現,在被孩子們即將除名的那一刻,站出來說了實話,或許嗝嗝老師就和這些孩子一起永遠離開了校園,離開了心愛的講臺。

劇情裡,當嗝嗝老師因為過於氣憤,蜷縮在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裡,自己打自己耳光的時候;當她好不容易為孩子們爭來學習機會,不被他們珍惜的時候;當她失望透頂,想放下這一切,卻被一路找來的孩子們熱情擁抱的時候,作為一名老師來講,她這段時間的教學生涯,也算是悲喜交加、精彩紛呈了。

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了我一位同學,她教孩子們英語,從來不給他們太大壓力。由於她自己喜歡看原聲電影,又喜歡用英語講故事,經常自編自導一些啼笑皆非、引人入勝的小短劇,引導孩子們去完成。

學習累了,或者作業質量完成的好,會給孩子們在課堂上放英語短片,也會自掏腰包,請同學們在自習課的時候吃西瓜。跟她在一起,完全沒有壓力,她就是標準的“孩子王”。

幾年來,她帶的學生英語成績都不錯,孩子們喜歡她,下課的時候,不僅問問題,有時候心底裡有啥小秘密,也會偷偷告訴她。

其實,當老師和當父母的差不多,權威性的可能一時出成績,但給孩子們的壓力也大。跟同學們打成一片,玩在一起的老師,反而更容易得到孩子們的“歡心”。

比如《嗝嗝老師》裡,9A 班的學生是優秀不假,但心機有時候太深。或許他們太過於注重成績,太注意保護自己的羽毛了,反而為了“爭先”不擇手段。

教育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你培養了多少學習尖子,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能養成優良品格,能成為德才兼備,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嗝嗝老師》:每一個叛逆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誰的青春不迷惘?

《嗝嗝老師》電影劇照


03

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有一句一針見血的經典臺詞:教育已經失去了教育的本質,現已是一門生意。

這句話不僅是印度教育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身邊常見的教育現象。想想每年的小升初,每年的中考,哪個父母不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擠破了頭,歷盡千辛萬苦,費盡心血,只想成為孩子腳下的“墊腳石”,讓他們能夠站在更高的起跑線上。

電影裡的男主和女主,為了孩子能進一所好的幼兒園,能站在所謂的“高起點”,不惜“扮富”和“裝窮”,富人的資源高攀不上,就挖空心思去搶奪窮人孩子有限的上學資源。

還好男主最後良心發現,做了一次英雄主義,拆穿了名校校長過度包裝的伎倆,讓孩子去了公立學校,接受快樂教育。

這兩年,關於“寒門難出貴子”

的言論喧囂塵上。作為家長,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學區房、興趣班、名校,都成為家長們日益追逐的對象。包括我自己,也犯過同樣的錯誤,為了孩子能上好的私立學校,不惜付出一切。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孩子壓力太大,反而有了厭學情緒。看到《嗝嗝老師》裡那幾個從小生長在貧民窟的孩子,因為不被老師和同學認可,經受了太多歧視和嘲諷,在青春期出現了嚴重的叛逆現象,甚至混蛋邏輯,渾身長滿了刺兒,別人扎他們,他們也會及時的扎回去。

就在嗝嗝老師太過失望,想要放棄他們的時候,他們才說出了內心最懼怕的東西,就是擔心被拋棄

《嗝嗝老師》:每一個叛逆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誰的青春不迷惘?

《嗝嗝老師》電影劇照

有人說,每個人的青春期都是一場洗禮。既敏感又脆弱,看上去天不怕地不怕,一副玩世不恭的派頭,實際上特別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

比如我家孩子,正值青春期,同樣處於逆反的階段。平日裡,她最喜歡語文老師,因為語文老師不擺架子,課後總會找她們聊天,春風化雨般的解決他們心頭的小煩惱小秘密。而數學老師呢,最敬業也最嚴謹,疫情期間,也是早起晚睡的給孩子們講題,從不會因為線上課堂就懈怠半分,但無疑孩子最敬他也最怕他,每天用在數學課上的時間超過了她三分之一的時間,但即便這樣,她最吃力的還是數學課。

而孩子的英語老師,多少有點兒嘮叨,並且脾氣過於耿直,遇到問題直接就點名批評。有段兒時間,孩子同學之間鬧了點兒小矛盾,被她知曉後,打壓的有點兒嚴重。孩子的“厭學”情緒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甚至不願意去學校。

而我這個做媽媽的也需要檢討,生怕孩子拉下課程跟不上學習進度,每天想盡辦法逼著她去學校,結果後來跟我很對立。

說實話,真的很感謝頭條,在裡面閱讀了大量的親子文章,明白了青春期的孩子不僅需要“哄”,更需要與她“共情”,無論何時,都要先站在她的立場上。

好的教育,不論出身階層,更不講階級身份,也不一定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需要好的引路人,比如老師,比如家長。

《嗝嗝老師》:每一個叛逆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誰的青春不迷惘?

《嗝嗝老師》電影劇照


結語:

在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中,人的一生可以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特有的矛盾,而對人生影響最大的,也正是12歲—18歲之間的青春期。埃裡克森認為,青春期的主要矛盾,正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亂。

當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突然覺醒了,就不僅僅滿足於從父母那裡得到的答案,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探索,弄清楚自己在社會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所以他們每一次的叛逆,其實是對這個世界的獨立探索。每一次嘗試,都是在試圖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唯有這樣,在他們真正進入社會以後,才不會對自己的角色產生迷惑。

而影片中那些貧窮的孩子,不是不想學習或者故意製造混亂,而是把他們從一個熟悉的環境中帶入了另一個陌生的環境,再加上不被周圍人群認可,讓他們覺得與校園生活格格不入,所以才有了片中剛開始“厭學逃學、故意刁難老師”的現象。

幸運的是,經過嗝嗝老師春風化雨般的淳淳教導,他們終於意識到未來想做什麼,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不再否定自己,也不再迷茫,所以全班才會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超過了9A班的學習尖子。

由此可見,每個人的青春期都像一隻長滿了刺的“刺蝟”,外表堅硬,但卻有著極其敏感易碎的“玻璃心”,常常會感到恐懼、彷徨,害怕被孤立、被否定,被拋棄。如果能有幸遇到一位優秀的老師和家長,培養他們強大的內心,那麼,他們的未來一定會不一樣。

《嗝嗝老師》:每一個叛逆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誰的青春不迷惘?

《嗝嗝老師》電影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