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奠基之战,因为这一战,秦国扫除了东进的最大障碍,身为"军事老二"的赵国被打的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有了抵抗秦国的能力。

后世提起长平之战,无不扼腕叹息,怨恨赵王用人不明,偏偏启用懦弱无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统帅,以致连累三军,毁国失地。

现在的很多文学与影视作品也是极尽挖苦之能事,将赵括的这一不堪形象给坐的死死的,我隐约还记的有这么一个画面:秦军都已经打到眼皮子底下了,赵括还在着急忙慌的翻兵书找对策,把那种狼狈与可笑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把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完全归于赵括是不是有失公允呢?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在这里我们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因为韩国人冯亭为了转移矛盾,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国没有分析清楚利害轻易的接收了上党,于是秦国便把矛头指向了赵国,秦昭襄王以王龁为将,先是攻克上党,随后剑锋直指长平,赵国见秦国大举入侵,便令廉颇为将迎击秦军,廉颇数战皆败,只好高筑营垒,坚守不出。双方就这样在长平对峙了长达三年,后来秦相范雎使用反间计,使赵国撤掉了廉颇,启用赵括为统帅,赵括接手大军之后,一改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大举向秦军进攻,最终中了白起的圈套陷入重围,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余万士兵投降,随后被白起统统坑杀,至此,长平之战以赵军的全军覆没,赵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单从整个战争的过程来看,把赵国战败的最大责任推给赵括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然而要是认真分析一下其背后的原因,赵括可谓是背了一口大大的黑锅,而这口锅一背就是几千年。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那么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 赵国高层对这次秦国军事行动的目的判断错误。

无论是赵孝成王还是他手下的文武大臣,都认为秦国这次出兵只是因为怨恨赵国接收上党,是为了泄愤,等他们拿下上党,气消了就会和往常一样退兵的。

熟不知,秦国这次可不是小打小闹,此次前来就是要跟你拼命的。

要是赵国的高层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轻易的接收上党,更不会在接收了上党之后,只派了少量军队把守,以至于被秦军轻而易举的攻克,挺进长平。如果此时赵国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改变思路,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打退秦军也不是不可能,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坚守不出,秦军就会不战自退,以至于把自己拖入了一场持久战,消耗战,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二、 这是一场国力的大比拼。

不要以为秦国这场战争打的有多么的轻松,秦赵两国可谓是倾尽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来支援这场战争的,秦国先后向长平投入了超过六十万的兵力,国内十六岁以上的青壮年都被拉到了前线,赵国投入的总兵力也是超过了五十万。双方这超过一百万的兵力每动一下,那都是钱啊,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百万大军就这样在前线干耗着,拖的是什么,是国家的综合实力。本来以为可以把秦国人耗走,没想到把自己也拖入了消耗的泥潭。

就综合国力而言,秦国是要比赵国强不少的,赵国虽然军队很强悍,但是国土面积狭小,土地又相对贫瘠,支援战争的能力比较差。然而秦国就不同了,自从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攻下巴蜀之地以后,就有了充足的粮食来源,有了支援战争的战略大后方。

因此,就整体的国力而言,赵国的失败已经被注定了。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三、 外交政策上的失败。

最初解读长平之战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一件事很不可思议,那就是在这两家打的火热的时候,其余那几个国家都在干吗,看热闹?没错,就是在看热闹。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国际局面呢?

这就不得不佩服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了,对于远处的国家比如齐国、燕国、楚国采取交往拉拢以及威胁的手段,使其对秦国服服帖帖,你们敢动吗?敢动,打完赵国就打你!再加上后期这些国家也确实没有出什么有智慧有胆识的明君,大都缺乏战略眼光与大局观,被秦国这一顿胡萝卜加大棒一通忽悠,就很轻易的沦为了吃瓜观众,你们就打吧,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其实就算是在此时,如果赵孝成王能听从虞卿的建议,能够积极的改善与其他各国的关系,让他们能在这个很微妙的天平上加上那么一码,不说促成以前的合纵局面,至少能让一两个国家出兵援助一下,秦国可能就知难而退了。然而,赵孝成王却没有,而是派人去向秦国求和,拜托,秦国这次就是来打垮你的好不好,在你不可能有外援的情况下,秦国怎么可能还和你讲和。

于是秦赵两国就这样干耗着,其他的国家就这样干看着,赵国已经没有了转机。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四、将领水平比秦国差。

说到这里了,赵括才被迫出场。

经过了长达三年的消耗,赵国的国力已经不足以再支撑下去了,为了能够尽快的结束这种不利的局面,主动的进攻成了赵国最无奈的选择,而廉颇是一个防守优于进攻的将领,再加上秦国使用的反间计,于是赵王就派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了三军统帅。

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赵奢可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他的儿子想必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事实证明,赵括真的不差,他是很有谋略与胆识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据说有一次赵括跟随父亲赵奢去攻打麦丘城,赵奢采取强攻的手段,久久无法奏效,最后赵括为他出主意说可以不必强攻,而是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赵奢说敌人粮草充足,围城是不可能有效果的,然而赵括通过冷静的分析与调查,知道了城内粮草充足其实是假象,并且对捉到的敌军士兵好吃好喝好招待,而且还给他们饭食,带回去给家人吃,慢慢的,城里的无粮可吃的士兵纷纷投奔了赵奢,麦丘城就这样不攻自破了。

由此可见,赵括并非只是会谈兵,实操可谓是一点都不差。

即便是到后来在长平被围之时,赵括还能以身作则,带领大军坚守了46天,并且身先士卒,最终死在了冲锋的路上。

所以,说赵括差,这得看和谁比,和白起这样身经百战的名将比,他肯定是不行的,而且白起是在最后秘密抵达长平的,如果赵括知道了此时统帅秦军的是白起,估计也会更加谨慎的选择自己的策略了。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因此,如果把长平之战失败的责任完全的推给赵括,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他的确是有责任,如果他能采取更合理的用兵策略,至少赵国不会败的这么惨,但这也只能是后话了,谁也不会想到白起会如此的心狠手辣,会将赵国四十余万降卒全部坑杀啊。

至于"纸上谈兵"的说法,这想必也是后人加以夸大和杜撰,因为那时还没有纸,如果非要严格一点,应该叫"简上谈兵",而且《史记》上也并没有记载这个成语,只是说他的父亲赵奢和母亲都不太看好这个儿子,认为他的水平和能力是有问题的,可毕竟他还年轻啊,谁不曾年少轻狂,就算是伟大的军事家孙武还被人嘲笑过只会空谈理论呢?如果假以时日,也许赵括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统帅呢?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口黑锅,赵括背了几千年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也许,只能说是赵括命运不好,在这样一个错误的时间,被推到了一个错误的位置,卷入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任谁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