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創作:唐 ·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詩


行書創作者:馮彬 2020/3/27

行書創作內容: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行書創作:唐 ·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詩

行書作品:唐 ·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作者:馮彬)

說起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這首詩,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

清代的慈禧太后也非常喜歡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詩。

有一天,她找來一把扇子,希望把這首詩寫到扇面上,眾官推薦了一個書法很好的大臣來寫,這位大臣聽說要給慈禧太后寫字,當時又驚又喜,可能是這位大臣太過於緊張的原因,在書寫過程中把“間”字漏寫了。

慈禧一看龍顏大怒:

“你欺負我沒有讀過王之渙的《涼州詞》,怎麼少寫了一個“間”字?”

這個大臣一聽著實嚇得一身冷汗,他知道這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

但是這位大臣腦子轉得特別快,急忙說道:

“老佛爺,我哪敢漏掉了一個“間”字啊,只是覺得王之渙的這首改成另一首詞,其意境和韻味會大大增加。”

接著他馬上給慈禧念道: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接過扇子也反覆讀了幾遍,覺得真是有另一番風味,立即轉怒為喜,重重地賞賜了這位大臣。

各位看官,通過這則故事,是不是又增長了一些知識呢?


言歸正傳,把話題轉到創作的這幅拙作上,談談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一些體會:

這幅作品正文是一首七律詩,共28個字,採取行書的創作體裁,模式豎寫,分五列,規格尺寸為:60*100cm半生熟宣紙。

為了便於解讀我把整幅作品又放大截成二幅,下圖是前半部分:

行書創作:唐 ·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詩

行書作品:唐·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前半部分(作者:馮彬)


從作品的整體上看,佈局合理,留白適中,結構上也能做到上下連貫,用筆比較熟練,一氣呵成。從章法上來看,筆法流暢,線條靈動,發揮雖然隨意但又不失法度,符合行書的結體和佈局特點。從第一幅作品中可以充分說明以上的特點。

我在書寫過程中儘量做到字體大小錯落有序,基本做到了“縱有行,橫無列”的章法,列與列之間保留距離適中,對整個版面來說清淅、明瞭,佈局合理。

說到“筆法流暢,線條靈動”,從這幅作品的“黃河、孤城、何須、春風”等寫法中得到體現,不但做到了筆法流暢,線條飄逸,而且感覺運筆熟練,一氣呵成,沒有過多的停頓(見放大的截圖)。

在我的這幅作品中還能較好地處理輕重、濃淡、起伏、偏正、縱橫等關係

如“黃河”、“一片”、“春風”、“須怨”、“不度”、“玉門”等詞語的寫法,均能體現輕重有度,濃淡相宜,縱橫有勢等行書書寫特點(見放大的截圖)。

再從作品的佈局上我們也能得知稀疏、留白均比較得體,不會給朋友們感覺密密麻麻寫滿整張紙的壓抑感,每行每列,甚至每個字都做到稀疏有度、留白適量(見圖1)。

在正文28個字當中,出現了3處6個字的連體寫法(見放大的截圖),如:黃河、孤城、春風等,符合行書字與字相連的特點,這也是行草書章法佈局的看點。以上的連字線條連接新淅、自然、飄逸,並能巧妙地運用多種連筆技巧,這是我在這幅作品中比較滿意的一點(見圖1)。

行書創作:唐 ·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詩

行書作品:唐·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後半部分(作者:馮彬)

此幅行書作品正文出現了三個“門”字框,分別是:間、門、關,對這三個“門”字框我採用了不一樣的筆畫寫法(見圖1)。這符合行書的書寫表現形式,一幅好的行書作品在出現同樣的字或者偏旁時,應儘量避免雷同的寫法。

但是,我的這幅拙作也存在許多缺點,如:墨的虛實沒有掌握好,上下留白也不夠,等等。

企盼師友們在欣賞我拙作的同時,找出作品的不足之處,便於我在今後練習過程中加以改進,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