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紅經濟”在金融中的應用

關於“網紅經濟”在金融中的應用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關於網紅經濟在銀行中的應用,今天我們想重點說說這個話題。

與網紅經濟密切相關的,還有“私域流量”和“裂變傳播”,其實其核心都在於放大“人”在商業活動中的傳播及影響作用。

但是他們的概念並不相同,關注的重心也不一樣。

私域流量講究的是“流量”本身,核心關注點在於個體用戶所覆蓋的流量價值,這個個體用戶可能是明星,可能是草根,無論流量大小,都有傳播影響的價值。

裂變傳播講究的是“傳播”,核心關注點在於驅動“持續傳播”的利益,利益可能是炫耀心理的因素,也可能是真金白銀的因素,總之關注在於持續傳播。

網紅經濟本身講究的是“一個人對大量人群的影響作用”,網紅換個更貼切的詞應該是“KOL意見領袖”,核心關注點在於驅動“大量人群”認同、跟蹤、接受KOL觀點的因素。這種因素可能是因為顏值,可能是因為表達,可能是因為背景經歷等等。

在歷史發展中,“電視購物”、“網紅帶貨”的邏輯都是一樣的,一是有足夠多的流量受眾以形成規模效應,一方面帶來轉化的基礎,另一方面在大量的互動中形成構建粘性的素材,直播也是放大了這種互動感。二是有足夠強勁的消費體驗性,這種體驗性為觀看者構建了一種有沉浸感的觀看體驗。

關於流量,無論電視臺還是互聯網,流量的分發供給都是培育網紅經濟的核心,在網紅經濟中,幾乎就沒有脫離流量扶持而成功的案例,這其中網紅的影響力一定是與成本投入相掛鉤的,這個成本包括資金,也包括時間,心智。所以“素人”一夜成名的案例並不能複製,這是一個前提。

關於體驗,絕大多數的網紅帶貨,都是以實物產品為主的,因為實物產品天然帶有體驗感,“演示”是最有效帶動轉化的方式。

流量扶持 -> 網紅演示 -> 造事件形成裂變傳播 -> 發揮關注者私域流量價值 -> 循環

我想這是網紅經濟發揮價值作用的基本模式。

回到金融服務這件事情上來,銀行做網紅就必須要考慮三個因素。

1、網紅的打造,流量在哪,培育及沉澱的機制是什麼樣的。

如果沒有這個全環節鏈路的考量,網紅經濟就無非是在手機銀行APP上放個視頻,與網紅經濟本身其實沒什麼關係,視頻的效果也與APP中隨處可見的功能按鈕一樣,對循環帶動業務發展沒什麼太大幫助。

2、金融的體驗感到底是什麼。

金融產品中除了銀行卡、貴金屬等實物產品以外,金融產品本身並不具備強體驗性,同時金融產品與實物商品不同不該帶有“衝動消費”的屬性,自然網紅經濟在銀行金融服務中的玩法,並不該是促成交易,而是形成關係。形成關係更適合以“知識/信息”為主要載體。

3、金融的特殊性。

對金融來說,KOL是一個挺矛盾的事情,大量的用戶關係,綁定到個人身上,KOL的穩定性就成為金融機構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收入政策能否供給KOL職業的穩定性?業務經營能否承擔流失風險?技術手段和機制是否能夠防止跟隨用戶的流失?銷售合規性及消費者保護是否跟得上?這些問題終歸要有配套的方案去解決,否則“熱鬧”過後,令人頭疼的麻煩會接連不斷。

總結而言,網紅經濟在銀行的應用,是一個挺好的話題,也是未來用戶進行交易決策的重要支撐服務。但網紅經濟的推動落地的核心一定不是發個文件,要求客戶經理紛紛拍視頻推銷產品服務,至少需要包含幾個要素。

1、總部需要具備的流量採購及分發機制。

2、產品線上轉化(包含用戶關係轉化及交易轉化)的流程體驗要能跟得上。

3、環境、造型、設備、策劃都需要有配套的支持,在內容質量競爭激烈的今天,絕不該隨意製作。

4、傳播的內容需要進一步明確,以投資者教育,行業分析等入門內容為主更適合金融關係的打造。

5、實物產品是輔助支撐,更突出差異性,專屬感,體驗感。

6、配套的崗位考核體系,職責要求需要明確。

有人說“網紅經濟”不嚴肅,不符合金融服務的調性,這樣的論斷未免有些牽強,“嚴肅”不是金融服務的基本要求,“專業”才是。在足夠專業的基礎上,好玩有趣更好,不是嗎?

希望未來的金融也不要以“穿西服戴領帶”作為衡量專業性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