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1萬小時定律”,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這6個方面父母要把握


巧用“1萬小時定律”,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這6個方面父母要把握

引子

有朋友的孩子從小就喜歡畫畫,不僅如此,她也在繪畫領域上表現出了一定的天賦,在幼兒園期間,她的繪畫水平明顯要比其他小朋友高一點,因此,經常被老師表揚。可是,好像是從三年級開始,她越來越不喜歡畫畫了。朋友經過再三詢問,才知道班上有好多同學也開始學習繪畫,有些還報了外面的繪畫班,他們的繪畫水平已經明顯超過了她,所以,這一兩年來,她再也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

看到女兒產生了失落感,朋友趕緊向親朋好友請教,有位親戚恰好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專門找到朋友的孩子談了談,他告訴小朋友,他有一個“妙方”,可以幫助她解除煩惱,他說:“這個“妙方”是列一張表,上面有三十個格子,每上一次課我們就在其中一個格子上打鉤。等到所有格子都打完,你的畫畫水平一定會超過班上的所有人。要不要試一試?”

朋友孩子聽了當然很高興,同意了這個建議。過了幾個月之後,她的繪畫水平果然有了質的提升,因此被美術老師表揚了。嚐到了甜頭,朋友的孩子更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她又照樣子添加了一百個格子,每畫1小時就在一個格子上打上鉤。在興趣和信心的加持之下,朋友孩子在家只要有空就動手畫畫,還時常去看畫展等。

巧用“1萬小時定律”,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這6個方面父母要把握

另外,她還每隔一段時間,就把自己的繪畫作品送到親戚家讓親戚點評和提建議。幾年之後,她所填的格子已經遠遠超過了1000個以上,完成的畫作越來越多,還好幾次拿到了全國繪畫大賽的獎項。最關鍵的是,她越來越喜歡畫畫了,而且功課一點兒都不耽誤。

01 成功者的秘訣之一:一萬小時定律

心理學家吉列爾莫·坎皮泰利和費爾南多·戈貝特對104位國際象棋比賽參賽者進行研究,發現達到大師級別的在訓練上的平均花費時間,竟然超過了1萬小時。

在20世紀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做了一個著名的調查研究實驗,這個實驗就是他對柏林音樂學院學小提琴的學生進行長期跟蹤調查。這些學生大約從5歲開始練習,開始每週練習2~3小時,然後慢慢加大訓練量。而最優秀的學生,從學琴起直到20歲,花在練琴上的時間都在一萬小時左右。

巧用“1萬小時定律”,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這6個方面父母要把握

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異數》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脫穎而出,並不是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鍛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是指在某個領域要想成為專家,至少需要付出一萬小時左右的訓練時間。

雖然很多研究也表明,並不是所有領域都能靠勤奮取得成就的,有的還有賴於超強的天賦,比如在運動、藝術、科技等領域,確實很難僅僅通過高強度訓練就能把一個普通人訓練成世界級強手。但是,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的目標只是成為一個更有能力的人就夠了。

比如,在智力層面上,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孩子經常進行思維和記憶訓練,並且是長年累月堅持下去,一般都能夠實現穩步提高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在體育層面上,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孩子每天持之以恆地鍛鍊,一定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在上面那個案例中,朋友孩子在繪畫方面雖然很有天賦,但由於缺少練習,又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所以就漸漸落後於班上其他同學,導致她對繪畫失去了信心和興趣。朋友的親戚為了鼓勵小女孩堅持下去,正是利用了“一萬小時定律”來幫助孩子擺脫種種困擾。

巧用“1萬小時定律”,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這6個方面父母要把握

經過悉心指導之後,朋友孩子開始逐漸體會到進步的喜悅,也因此願意主動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鑽研繪畫,繪畫水平也在不斷進步中。

事實上,對大多數人來說,不花時間和精力就取得成功,是不現實的。這就好比最近疫情期間的上網課一樣,老師不在身邊,就這一點來說大家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可真正的區別在於,有的孩子每天能做到自覺學習、堅持學習;而有的孩子因為老師鞭長莫及,就在學習上“偷工減料”。在短期內是看不出什麼差異,但只要時間一長,這種微小差距就會慢慢變成了天差地別。

02 父母在教育實踐中如何運用“1萬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定律的本質是,如果想在一個領域獲得成功,就需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那麼,父母又該如何在教育孩子實踐中運用這一定律呢?以下六個方面父母要把握住:

1、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

如果讓孩子做他感興趣的事情,並且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並有目的地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2.只要認準了的是有意義的事情,家長就不要中途放棄

有的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的興趣點,也在興趣點方面有一定的天賦,而且父母一開始也很支持,可真等到上了小學尤其是中學之後,隨著功課的增多,這些興趣愛好往往被父母以要抓功課為由而放棄,這是典型的半途而廢。

巧用“1萬小時定律”,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這6個方面父母要把握

事實上,成功者往往是那些能夠一直堅持下去的孩子。古人講,十年磨一劍。因此,只要認準了是有意義的事情,父母就不要隨意中途放棄,應當堅持下去。而且只要合理安排好時間,興趣愛好一般都不會影響到功課學習,反而能相互促進。

3.孩子需要父母的持續激勵

孩子在做某件事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瓶頸”期,這期間,無論孩子多麼努力似乎都很難取得進步,這時候孩子很可能失去信心而放棄。此時,父母需要給予孩子持續的激勵,讓激勵變成孩子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

4.父母的引導方法要對路

很多事情並不是僅僅投入時間就能夠解決,如果開始時使用的方法不對,就會事倍功半。比如聲樂學習,如果一開始養成了錯誤的動作習慣,後期就很難改變;學科學習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對某個概念理解錯誤,接下來的學習就會走偏了。因此,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

巧用“1萬小時定律”,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這6個方面父母要把握

5.張弛有道,勞逸結合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適當的休息和停頓,以幫助大腦度過疲勞期。對於孩子來說,勞逸結合是最佳方法,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互相結合,才能夠獲得更高的效率。

6.給孩子足夠的個人發展空間

孩子和大人一樣,也要有足夠的個人空間。父母對孩子如果幹預過多,反而會使孩子分心,給孩子造成壓力。因此,父母要適當給予孩子足夠的個人空間。

巧用“1萬小時定律”,幫助孩子更好成長,這6個方面父母要把握

結語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1萬小時定律”並非意味著悶頭努力就夠,還要看孩子的天賦和特長,看刻意訓練是否有效,看反饋是否有效等等。

不管怎麼說,當孩子能夠在一件正確的事情上持續付出時間、努力和專注的話,那麼,他們將終生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