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鐵們,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到底哪一個才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

kayki


首先,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能躋身三國三大戰役本身都是決定三國走向的經典大戰,其共同點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根據史料對比,官渡之戰記載相對比較明確,而赤壁之戰的勝敗之因雙方說法不一,沒有定論,但瘟疫與火攻的因素都佔據了一定的比例是可以肯定的。

官渡之戰的兵力對比與勝敗之因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一次戰略決戰,當時的袁紹坐擁四州,帶甲數十萬,而袁紹投入此戰的兵力為十萬,這點史書有明確記載。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三國志》

而曹操這邊數字相對模糊,但處於明顯的劣勢是肯定的,曹操從許昌親自帶到官渡的有一萬人左右,“曹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就是指的這部分軍隊。加上駐守在白馬的劉延,駐守延津的樂進,估計人數在兩萬左右。

而從曹操親率五千精兵偷襲烏巢,做搏命一擊也可以大致推算出曹操的兵力。

而曹操火燒烏巢成功後,直接逆轉了戰局,這也成了此戰的勝負手,袁紹糧草被燒,軍心大亂,只得狼狽而逃。

赤壁之戰的兵力對比和勝敗之因

赤壁之戰是曹操南下征討劉備孫權的戰略決戰,孫劉聯軍的兵力基本明確。先來看下劉備的兵力,三國志記載劉備與關羽有一萬左右,劉琦一萬,共計兩萬。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三國志》

而東吳主帥周瑜這邊兵力大概在三萬左右,同樣有史料為證,“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得到孫權首肯。

那麼我們可以知曉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兵力在五萬左右。

而曹操這邊的兵力問題爭議較大,據《江表傳》記載曹操號稱自己八十多萬,“今治水軍八十萬眾”。但周瑜分析為“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而三國志的記載是“曹公得其水軍,船步軍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那麼我們大概估算曹操的兵力在20多萬比較合理。

而雙方對於此戰的勝敗之因有很大分歧,曹操這邊將失敗主因歸於瘟疫,而孫劉則認為歸功於火攻得逞。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江表傳》

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資治通鑑》

總結:綜上所述,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無疑。但官渡之戰勝敗原因清晰,但赤壁之戰卻相對模糊,曹操認為瘟疫才是其失敗的主因。但不管怎麼說,孫吳聯軍確實通過火攻擊敗了曹操也是事實。


臨石觀海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

中國史書對於戰爭的描寫歷來從簡,陳壽的《三國志》更是惜墨如金,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史書的片言隻語中推斷出兩場戰役中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戰略佈局。

官渡之戰

(1)袁紹方戰力及佈局

  • 袁紹有數十萬大軍,簡拔其中十萬精兵,包括騎兵一萬,南下黎陽,攻擊曹操,這是袁紹在官渡正面戰場的總兵力。
  • 袁紹以幷州和青州的軍隊為兩翼牽制曹操,部署人數不詳,預計不超過兩萬人。
  • 在汝南老家,袁紹挑撥當地勢力擾亂曹操的後方,還派劉備至汝南聯合當地的黃巾軍。總人數不詳,由於不是正規軍,戰鬥力應該不強。

(2)曹操方戰力及佈局

  • 根據陳壽《三國志》的記載,曹操在官渡正面戰場兵不滿萬。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對此質疑:曹操破青州黃巾軍時已得三十萬人,雖然後來遣散大部分人,但沒理由支剩下萬把人。而且袁紹十幾萬大軍屯營數十里,曹操能夠分營與之相抗,不可能只有對方十分之一兵力。筆者保守估計,曹操在正面戰場兵力應不少於三萬。
  • 面對來自幷州和青州兩個方向對自己側翼的威脅,曹操命鍾繇鎮撫關中,抵禦幷州,又讓青徐之間的半獨立勢力臧霸數次領精兵入青州,抵抗袁紹軍隊。值得一提的是,關中鍾繇給官渡前線的曹操送了兩千多匹戰馬。
  • 面對來自後方的威脅,曹操讓曹仁率領騎兵作為機動部隊四處救火。曹仁和戰馬很有可能就是鍾繇提供。

(3)戰後結局

  • 在正面戰場,袁紹有八萬多士兵投降,全被曹操坑殺。
  • 在側面戰場,袁紹部署的攻勢分別被關中鍾繇和青州臧霸瓦解。
  • 在後方戰場,曹操的機動部隊曹仁擊破劉備及黃巾軍。
  • 儘管如此,袁紹的實力依然雄厚,戰敗退回河北後鎮壓了幾股當地反叛勢力。在他病死後諸子爭位的情況下,曹操花了兩年時間才攻下鄴城,得冀州戶口三十萬——這樣的人口實力,如果袁紹不死,勝負實未可知。

赤壁之戰

(1)曹操方戰力及佈局

  • 曹操接受荊州的投降後,寫信威脅孫權,說自己“治水軍八十萬”,這也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裡曹軍的人數,當然是誇張。
  • 《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在曹操的本紀早對赤壁之戰一筆帶過,未寫參戰人數。不過周瑜的傳記中,周瑜對孫權有分析,曹操北方的軍隊應該有十五六萬,得到劉表的降軍,最多七到八萬。合計二十四萬人左右。
  • 其中曹操以荊州降軍為前鋒,用降將蔡瑁、張允、文聘,進攻孫劉聯軍。

(2)孫劉方戰力及佈局

  • 周瑜對孫權說,願得五萬精兵便能破曹。孫權說五萬人倉促湊不齊,就給了三萬。周瑜便領了這三萬人進駐夏口。
  • 劉備方面應該有兩萬人,其中關羽水軍一萬人,劉琦的江夏軍一萬人。
  • 孫劉雙方合計五萬人 。

(3)戰後結局

  • 按照曹魏官方說法,曹操由於疫情,燒船自走。雖然掩蓋失敗的說法,但觀曹操在赤壁失敗不久後就能出兵平定關中,可見北方部隊主力並未損失,赤壁戰敗損失的都是劉表的荊州降軍。
  • 孫權在戰後分別出兵合肥和江陵。合肥方面戰敗,江陵則在周瑜程普的包圍下,苦戰一年得來,隨後借給了劉備。
  • 劉備勢力在戰後擴張最快,平定了荊南四郡,又從孫權手裡得到江陵,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初現端倪。

總結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以弱勝強的戰役。

區別在於:

(1)官渡之戰的勝負偶然性大於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雖然成功抵抗和瓦解了袁紹對自己側翼和後方的攻勢,但在正面戰場上一度處於極端劣勢,如果不是許攸獻策和張郃臨陣投降,勝負未可知。

相比之下,赤壁之戰孫劉雖然看似弱小,但由於擁有強大水軍,遠道而來的曹操其實並不佔據絕對優勢。

(2)赤壁之戰對天下局勢的影響力大於官渡之戰

袁紹在官渡戰敗後依然在河北擁有強大的實力,曹操能夠統一北方,很大原因是因為袁紹病死,而後諸子爭力,官渡之戰的結果本身並不對北方統一具有決定性意義。

赤壁之戰的結果則徹底讓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換言之就是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這是一場決定中國之後數百年曆史走向的戰役。

本文內容均引自《三國志》、《後漢書》、《資治通鑑》。


莊蘇谷


成年人的選擇,當然是都是啊!這兩場戰鬥不僅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而且這兩次失敗的原因都是一樣的。

我們先說官渡之戰,官渡之戰的交戰雙方為曹操和袁紹。曹操兵力大約為2萬,袁紹軍隊大約為11萬。而且袁紹兵多將廣,曹操是很難取勝的。最終,曹操利用袁紹的輕敵心理,率領5千精兵夜襲烏巢,燒了袁紹的糧倉,這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官渡之戰的特點:以少勝多、袁紹輕敵、火攻。

官渡之戰結果:曹操勝利,北方平定。

赤壁之戰的交戰雙方為曹操和吳蜀聯軍,吳蜀聯軍的數量大約在5萬,曹軍數量爭議較多,但應該在20萬左右。此時的曹操可不是官渡之戰時候的曹操了,現在是他的手底下兵多將廣了,然而,他可就忘了當年的袁紹,他忘記了自己的軍隊不善水戰,忘記了袁紹失敗的故事,最終中了周瑜火攻計,大敗而歸。

赤壁之戰的特點:以少勝多、曹操輕敵、火攻。

赤壁之戰結果:吳蜀聯軍勝利,三足鼎立。

所以啊,這兩場戰鬥不僅都是以少勝多的案例,就連輸的原因,也都是差不多呢!

我是珞珈山下的老伏生,如果你喜歡我的答案,歡迎點個贊或關注我~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兩場戰爭,兩場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通過官渡之戰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孫劉聯軍通過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這個時期才由此而來。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公元200年(東漢獻帝建安五年),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為了爭奪北方霸權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官渡鎮)地區展開的生死決戰。此戰曹操無論在兵力、後勤、供給等諸多戰爭要素都處於弱勢,但通過奇計,奔襲烏巢燒燬袁軍糧秣,從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1、背景

公元196年,曹操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了劉備、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徐、豫、揚等州以及壽春。劍指黃河以北。公元199年,袁紹攻滅公孫瓚,此時已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結連烏桓,統一黃河以北地區,揮鞭南下意欲踏馬中原。

於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與袁紹決戰勢所難免。

雙方實力比較,袁紹佔優,土地大、人口多、兵多將廣,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集團則是四敵環繞,北有袁紹,西有馬騰、韓遂聯軍,南有劉表、張繡、孫策。

然而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賈詡等人認為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難斷,曹操雖然軍事上不佔優勢,但依然有很大的機會打敗袁紹。

2、戰爭開始階段

公元200年,袁紹率步兵十餘萬、騎兵一萬,進軍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準備渡過黃河,同時派遣大將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曹操用荀攸之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佯裝欲於延津渡河,誘使袁紹分兵西向,實則輕兵突襲白馬,顏良於陣間措手不及,為關羽所殺,白馬之圍遂解。

曹操遷移民眾,沿河西南向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騎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文丑率領騎兵六千騎兵追上,士兵們爭奪輜重,隊形混亂、不成戰陣。曹操以五百餘騎突擊,陣斬大將文丑。此後,曹操還軍官渡,袁紹進保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

這個階段雙方兵力對比,曹操不到二萬,袁紹十一萬。


3、相持階段

同年八月,袁紹拒絕謀士沮授持久作戰的建議,自陽武逐漸進逼至官渡,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九月,曹操與袁紹交戰不利,轉而堅壁拒敵。袁紹建高櫓,壘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糧草將盡,士卒疲乏,但曹操決心繼續堅守以待戰機。


4、決勝階段

同年十月,袁紹派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屯宿於距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議增派蔣奇率部於側翼掩護,袁紹不從。許攸獻計輕軍夜襲許都,也不被採納;又因其家屬犯法下獄,許遂與袁決裂,轉投曹操。曹操光著腳出來迎接,問計於許攸。許攸告訴曹操,袁軍輜重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守備不嚴,勸他輕兵破襲,則袁將自敗。

曹操當機立斷,發動烏巢之戰,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營,自領步騎五千人,偽裝成袁軍蔣奇部隊,人銜枚馬縛口,攜帶柴草,從小路夜行,迅速趕到烏巢,縱火圍攻,淳于瓊部驚慌混亂。拂曉,淳于瓊才發現曹操兵少,出陣反攻,曹操率軍突擊,淳于瓊又退守營中。袁紹得知軍情,只派輕騎救援淳于瓊,而命令張郃、高覽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營。張郃認為,烏巢戰場才是戰局關鍵,應全力救援,袁紹不聽。援軍迫近烏巢時,曹操鼓舞士氣,集中兵力,先斬淳于瓊,再破援騎,將袁軍物資全部焚燬。消息傳至官渡前線,謀士郭圖進讒言陷害張郃、高覽,張、高二人獲知後方有變,率部降曹。於是袁軍完全崩潰,曹操見袁紹軍心陣腳大亂,便兵分八路大舉進攻,袁軍大敗往北奔逃,軍隊死傷難以計數,經此一戰袁軍的主力部隊幾乎被消滅殆盡。袁紹與長子袁譚僅率兵八百渡河逃回北方。

至此耗時近一年半的官渡之戰結束


5、收官階段
官渡之戰後,袁曹雙方再發生倉亭之戰,袁紹再次敗北元氣大傷,已無力與曹操匹敵。公元202年,袁紹憂病而死,二子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乘亂進取,最終於207年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敗北,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1、背景:曹操意欲統一全國

曹操官渡之戰後已經平定了北方。208年開始了向南邊的劉表和孫權用兵。同年七月,曹操南下征討荊州,八月,荊州劉表病死。九月,劉琮就以荊州投降曹操。曹操得到荊州後,繼續南下,長坂坡打敗了劉備。劍指東吳孫權。


2、初始階段:孫劉聯盟

孫權聞訊後,派魯肅去夏口打探虛實。諸葛亮得知曹操已準備南下後,也建議劉備聯合孫權。雙方成功結盟。


3、決戰階段

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五萬人溯長江西進,迎擊曹軍。而曹軍兵力約二十萬左右。佔據明顯優勢。但孫劉聯軍在到達赤壁後,便遇到了正在渡江的曹軍,因為當時曹軍中瘟疫橫行,戰鬥力嚴重下降,於是雙方展開第一次戰鬥並以曹軍的失利告終。(三國志武帝本紀》: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十一月,孫劉聯軍與曹軍對峙於赤壁。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吳將黃蓋發現這是一個致命破綻。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曹操中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艦乘風駛入曹軍水寨縱火。曹軍船陣被燒,火勢延及岸上營寨,孫劉聯軍乘勢出擊,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4、後續階段

赤壁之戰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結語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北一南,兩場戰役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戰役,也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趙宋春秋


官渡之戰是在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赤壁之戰是在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1. 論兵力

官渡之戰:袁紹軍隊約11萬人,曹操軍隊約2萬人。袁紹兵力明顯大於曹操,反而曹操取得最終的勝利,袁紹軍隊傷亡約10萬,曹操軍隊傷亡約2000,這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赤壁之戰:曹操軍隊約20萬,孫劉聯軍約5萬。曹操以四倍於敵人的情況下最終因一場火導致損傷過半而撤回北方,這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事。


2. 論謀略計策

官渡之戰中,袁紹雖有11萬軍隊,但在曹操眼裡袁紹缺少計謀,膽略不足,兵馬多而寡,自己兵馬少而精。在戰略上,曹操沒有正面對戰袁紹,一方面派精兵入駐北海、東安等地牽制袁軍,另一方面則鞏固右翼防止袁軍襲擊許都,主力則在官渡一帶抵禦袁紹大軍;最後在荀彧的計策下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奇襲烏巢,導致袁軍軍心大亂,曹操大勝。可以看出在軍事策略上,袁紹是不如曹操的,曹操可謂之強。

赤壁之戰中,曹操軍隊士兵多來自北方,不同水性,不諳水戰,又經過長途奔襲,因而士兵不適應南方的水土氣候,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瘟疫,直接導致了大量士兵的死亡,大大削弱了曹操的戰鬥力。而孫劉聯軍佔據天時地利,從而選擇火攻的方式擊敗曹軍。雖然孫劉聯軍有諸葛亮,周瑜坐鎮,但曹操軍中也不乏謀士制裁,因而我覺得在兵力如此懸殊的戰役中,環境因素取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大概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這兩場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事,至於以弱勝強姑且各抒己見吧。


江湖奈我何


兩個都是啊。官渡之戰,曹操只有2萬人左右,袁紹有十萬多人;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只有三四萬人,而曹操有二十多萬人。兩者實力都很懸殊。


江南絲竹99


兩場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戰爭都用了火攻,曹操火燒烏巢,周瑜火燒赤壁。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小輝輝部落


官渡之戰”才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但是“赤壁之戰”也是以少勝多的戰例,其共同點均以“火攻”之戰術。促使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是“赤壁之戰”,而不是“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公元196年,在黃巾軍的衝擊下,漢獻帝從長安逃出,被曹操所劫持,(今河南許昌東)曹以“挾天子以令諸候”。在政治取得了絕對優勢。曹操在人才方面,廣泛招攬人才;農業上:注重恢復生產。為戰時做了充分的戰略儲備。公元200年,曹操率領軍隊與當時實力雄厚的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展開決戰。曹操率領少數精兵插入袁軍後方,燒燬袁軍軍糧,使得袁軍不戰而退。官渡之戰為曹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戰例分析,曹以出奇制勝,用明火燒燬袁軍糧食,使之不戰而退。內含(先發制人)的戰術,達到牽一髮以動全身的效果。

赤壁之戰

繼官渡之戰後,曹操在北方的勢力得到了鞏固,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其後戰略重點已從北向南推進,主要軍事打擊目標一一長江流域。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佔領荊州部分地區。劉備敗退到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劉備派諸葛亮去見孫權,說明利害關係,孫權同意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軍隊的吞食,孫權派周瑜率軍3萬餘眾與劉備聯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操20多萬的曹軍會戰。孫權、劉備聯軍,雖然在數字上比不了曹軍。但曹軍水兵實力不強,加上當時曹操軍隊染上疾病。孫劉聯軍利用火攻(孔明借東南風的故事),燒燬曹軍的船隻,大火漫延燒至岸上的曹軍軍營。孫劉聯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退回北方。

赤壁之戰,基本上確立了孫、劉、曹的三大軍事集團的鼎立局面。

孫權(吳)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鞏固;劉備(蜀)”乘機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然後進佔四川。曹操的勢力只侷限於黃河流域。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稱帝,改國號魏,定都洛陽。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但歷史上稱蜀。

公元229年,孫權也稱帝,國號為吳。定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至此三國鼎立形成

該戰雖然用火攻之戰術,但它所用的揚長避短,也是典型的地型戰術


偷間閒談


兩場戰役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兩場戰役 曹操都參與了。戰爭都用了火攻,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赤壁之戰周瑜火燒赤壁。

不同的是:

官渡之戰曹操大勝,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曹操退回北方,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兩次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輕敵,官渡之戰:袁紹以為曹操小兒不過區區千人,自己又是北方聯盟統帥,興高采烈的出發了,結果被殺的血本無歸。

赤壁之戰:曹操同樣犯了輕敵的大忌諱,以至於,站在火光琳琳的船頭,舉起了寶劍,並大喊到,一定要殺了周瑜。


丹青研學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發生在東漢末年間,在歷史上都屬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而兩次戰役的不同之處在於“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兩大諸侯之間的一次大決戰。曹操兵微將寡,但以逸待勞,而袁紹雖兵多將廣,但大軍奔襲,舟車勞頓。在戰略上,曹操集中兵力堅守要隘,等待戰機。戰役的轉折點是袁紹的謀士許攸轉投了曹操,並獻計曹操奇襲烏巢,燒燬了袁紹的輜重和糧草,導致袁紹一方軍心動搖,分崩離析,袁紹倉惶退回了河北後鬱鬱而終。此戰奠定了曹操統治北方的基礎,也極大的增強了曹操的實力。

同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它的歷史背景是曹操獨霸北方,為了儘快統一全國,故南下用兵,先取荊州,並虎視孫權的江東,江東畢竟弱小,孤身奮戰,難以持久。孫權接受魯肅的建議,聯手同樣弱小的劉備結盟,共同抵禦強大的曹操。由於曹操的北方士卒不熟水性,故將各戰船之間首尾相互連接,形似平坦的陸地以求平穩,這恰恰讓周瑜抓住了機會,利用火攻戰術,把曹軍的戰船大部分燒燬,曹軍死傷過半,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赤壁之戰”的歷史意義在於使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可能,也為天下三分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