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司馬遷是一個永垂不朽的人,他的《史記》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作品。

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從五帝到武帝,一字之差,卻是相隔三千年的歷史,一百三十個個性人物紛紛登場,真是亙古未有,後世史傳皆不能比。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但是,對於《史記》的真實性,歷來非議不斷。有人提出,在當年那個連紙都沒有的年代,司馬遷是如何把五帝及夏、商、周等時期的事情知道的這麼詳細,還寫的這麼具有故事性,再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經典大多燒燬及散軼,他的“資料庫”從何而來?

在這裡插一句,焚書,不單單是秦始皇焚書,據《大學衍義補》這部書記載:秦始皇只是有選擇的燒了一部分,這個是“秦火”,還有一個更嚴重的“漢火”,就是項羽放的大火,項羽兵進咸陽,搶完東西,更是一把大火燒咸陽,足足三個月。

財寶先不說,各種先秦古籍至此之後,更是少之又少。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再說《史記》,司馬遷創作《史記》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08年,也就是漢武帝元封三年,司馬遷當上太史令之後。

這個時候,

距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根據李斯制定的“挾書律”,即對收藏違禁書籍的人處以滅族的酷刑,是106年,

距公元前191年漢惠帝頒佈“除挾書律”,民間可以自由藏書,是84年。

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191年這23年間,先秦古典基本喪失殆盡。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在沒有先秦史料典籍的艱難情況下,司馬遷寫作《史記》的資料來源到底從哪來呢,他又付出了努力,下面就結合《史記》中的有關史料記載分析一下,看看司馬遷從哪些渠道得來的資料。


1.皇家圖書館與歷代官方檔案

司馬遷的家族代代皆為史官,父親又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這也讓司馬遷有機會閱讀常人根本不可能看到的皇室珍貴史料,司馬遷基本上是從小看著這些史料長大的,司馬遷更是年僅十歲便已習誦古文。這些都為司馬遷積累了深厚的資源。


《太史公自序》說:

“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於太史公。”

從秦朝焚書到寫《史記》這一段時間的天下遺聞古事都彙集到了司馬遷這裡。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這不是司馬遷吹牛,他有這個條件,“石室金匱之書”--這些國家檔案、典籍,不是誰想看就能看的。

皇家圖書館、檔案館的典藏應當是司馬遷寫作《史記》最主要的史料來源。

2.廣泛搜索先秦史書

《六國年表序》說: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秦襄公始封為諸侯,作西疇用事上帝,僭端見矣。”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獨有《秦記》,又不栽日月,其文略不具。”

秦始皇焚書,使各諸侯國的歷史典籍連根拔除,很多有價值的史書從此失傳。卻單單沒有燒《秦記》這部書,為什麼,《秦記》是由歷代秦國史官通過不斷記錄而積累成書的秦國"史記",上面記載了秦國先祖自被封為諸侯以來的大事,燒了他等於燒了自己的“族譜”,這是李斯打死也不會向秦始皇建議的,因為,秦始皇壓根就不會同意,燒了他就等於自絕於祖宗。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坑1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陵墓坐落在兵馬俑的博物館於1979年開放西安附近城市陝西中國亞洲


正是由於《秦記》這部書的僥倖保存,才給了封藏先秦這一段歷史的大門留了一條小小的縫,讓司馬遷得以從這條縫裡探窺先秦的一點蛛絲馬跡。

《天官書》說:

“餘觀‘史記’,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嘗盛大而變色。”

這裡的“史記”又是哪部史書?現在已不能考證,但是憑藉這些零星記載,足以說明司馬遷曾盡力廣泛搜求秦始皇焚書後先秦各地的‘史記’,為自己寫《史記》充實資料。

3.以石刻文物、現存實物為資料已補充《史記》內容

a、以當時保存的石刻為資料

《秦始皇本紀》記載了秦始皇封祥泰山時的《泰山石刻》,以及《琅邪石刻》、《會稽石刻》等,表明司馬遷曾來這些地方考察,當時的石刻時間離司馬遷時期才一百多年,字跡相對清楚,時至今日,泰山石刻的秦朝原文已盡斑駁。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b、以當時現存文物為史料

《孔子世家》記載:

“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隻回留之不能去雲。”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這個時候想找到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已基本不能,司馬遷為了解孔子的事蹟親自到了供奉孔子的宗廟祠堂,通過觀察留下來的文物,以及族人的生活習慣及言語中的事蹟來細究孔子生前點滴,以此整理史料。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沒有文字記載的史料,司馬遷通過嚴謹務實的行動,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能夠給後世留下一篇比較詳實可靠《孔子世家》,司馬遷已經可以不朽了。

又如《淮陰侯列傳》裡說:

“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果然。”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韓信距離司馬遷,區區幾十年,應該有大量的史料存世,為什麼司馬遷還要親自到韓信故里去考察呢?縱觀《史記》,我們不難發現,司馬遷隱隱的在流露一股同情失敗英雄的情愫,像韓信,像項羽等,他感慨,他嘆息,他感覺他們太委屈,但他又無可奈何。在司馬遷眼裡他們是英雄,他們甚至可以當皇帝,但是他們最後都不得善終。司馬遷能做的唯有來到他成長生活過得地方憑弔一番,留下一聲嘆息,在龍筆走蛇間釋放自己。

再如《蒙恬列傳》裡說:

“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嶄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司馬遷來到了蒙恬當年修築長城的遺址,看見當年為修長城而修的大路,感慨不已,蒙恬,蒙毅兩兄弟都是名門之後,你們完全有能力像皇帝上諫表,組織皇帝做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你們為什麼不做呢,對於百萬民夫的不幸遭遇,蒙恬蒙毅,你們兄弟兩個就是幫兇,你們終將難辭其咎,斬頭臺上終將難逃一刀。

司馬遷通過實地考察作為觸發議論的切入點。

4.實地考察

《春申君列傳》:“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

司馬遷為寫好春申君,親自到了春申君古城,通過實地考察,探究當年春申君的生活足跡。

《五帝本紀》;"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先秦已經沒有史料了,更不要提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了,這些留下的只是傳說,但是司馬遷依然嚴謹,它不以傳說為依據,卻以傳說為線索,親自考察,來到實地,探究民風,以眼觀為實,他雖不能完全詳盡真實的記錄當時的五帝史實,但通過他的考察,卻以在盡力在傳說的基礎上完善史實。

5.採集歌謠、詩賦、俚語俗諺

a、歌謠

《項羽本紀》《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高祖本紀》《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刺客列傳》《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這些歌謠,司馬遷不可能親耳從當時的人物口中聽到,但是這些歌謠通過民間代代傳頌,已經深深的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司馬遷作為史料盡力挖掘,嚴謹中帶有一絲悲壯,一聲感慨,在它看來這是對人物最好的剖析。

b、詩賦

《史記》開創了史書選錄作家重要作品的先河,如《司馬相傳》的《天子游獵賦》、《大人賦》、《告巴蜀檄》、《難蜀父老》等。《屈原賈生列傳》錄屈原《懷沙賦》,賈誼《吊屈原賦》、《鵩 fú鳥賦》。後世的史書都紛紛效仿,為後世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學史料。

c、俚語俗諺

《史記》還採集大量的俚語俗諺。

如:

《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淮陰侯列傳》: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蘇秦列傳》:"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淮南衡山列傳》:"毒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

總結:司馬遷在沒有相對翔實的歷史史料的前提下,通過各種渠道,來最大限度的蒐集有關史料,並能夠在嚴謹認真的治學態度下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史實,這本就是一種不朽,並能在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的前提下,能把史實寫的這麼文字優美,遣詞精煉,充滿文學美,這更是一種不朽。


別再挑刺司馬遷了,為寫《史記》,除了宮刑,這些你都知道嗎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足與表達對你的褒獎。

天地本不全,又何況一《史記》乎!

歷史的天空,你永遠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