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究竟对还是错?

泽泽光


王安石变法究竟正不正确?

这个题本身就有好几种理解情况。

第一、是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本身正不正确,强调的是变法本身;第二、则是王安石的变法正不正确,强调的是王安石变法,重在它的过程和结果。

首先来看第一种理解,北宋的变法到底应不应该?北宋大的变法有两次,一次是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第二次就是神宗年间王安石主持的王安石变法。从结果来看王安石变法涉及的领域范围和结果都远远大于庆历新政,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两次变法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我改良,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形式上也差不太多,无非就是缝缝补补和大修大补的问题。

说到这就得说说北宋时期仁宗朝的形式,当时北面和辽国经过檀渊之盟,基本保持着和平,但总的来讲是被人家欺负到家里后签订的城下之盟,对北宋的统治阶级来说是个耻辱之盟,如果说委曲求全与辽国保持和平还算情有可原的话(毕竟契丹人太强了,从唐朝就一直跟中原王朝死磕不断,五代以后更是压着中原汉人政权出不了头),那么党项人立国后帝国的不断战败就成了晴天霹雳。西北出现的这个强敌地盘不大,人口不多,却打的大宋王朝一点脾气都没有。为什么?

这是外部环境,内部则是各种天灾人祸,虽然北宋没有什么大的农民起义,由于商业发达,土地兼并对于农民的迫害也相对较轻,但土地兼并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天灾以后就是各种流民,政府没办法只能不断的把这些人变成自己的军队,这就引出了北宋“三冗”之一的兵冗,然后就是众所周知的体制问题“官冗”和“费冗”,三冗问题就像一把巨大的枷锁,不断压迫着北宋的生存空间,这对于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是没有影响的,因为买单的是北宋政府,范围更小就是只能由皇帝本人买单,官员们一方面喊着忠君爱国,一方面又在科举制度的支持下不断强大然后挖皇家的墙角。事实上北宋的皇帝除去一两个实在不像话(徽宗),基本上都是聪明人,都能看到这样下去等死是不行的,但变法吧,怎么变,变什么,总是要冒风险,需要魄力,而这又正是宋朝皇室的通病,或者这是由于北宋得国不正带来的后遗症,有宋一朝皇帝的魄力真心不大,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安身过几天日子求仙问道(真宗),有些人实在忍不住就变一变,看着压力大就算了吧(仁宗、神宗),有人说神宗变法坚持的彻底,实际上个人认为他虽然在变法态度上比仁宗坚持的久了一点,但最后也还是选择了向守旧派妥协,如果他一如既往的信任王安石,坚持变法,没准北宋后期就是另外一个形式了。不




小辉辉部落


“王安石变法”毋庸置疑是好的,不管是从出发点来说,还是从效果来说。

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初衷就是“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然后从经济、政治、军事、民生等各个方面深入改革,以达到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改革运动,这是值得肯定的。并且我们从结果看,确实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北宋的军事力量。并且宋神宗由于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也使得当时的北宋有了一股欣欣向荣的景象,颇有中兴的局面。


但是我们说,虽然“王安石变法”值得肯定,但是北宋灭亡的锅,王安石还是要背很大一部分的。由于王安石发动变法,使得北宋自宋神宗后就出现新旧党争,以及帝后党争的情况。以当时高太后为首的后宫守旧派以及司马光为首的朝堂守旧派开始不遗余力攻击的变法新党。这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并不完善,其中保马法和青苗法确实给百姓造成极大的损害,使得新党在舆论压力上备受困扰。

不仅如此,旧党大臣是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风评非常好的人物;王安石的新党却是曾布、蔡京等被称为奸臣的大臣,这使得两党这贯穿百年的斗争,给北宋造成莫大伤害。

可真是,成也王安石变法,亡也是王安石变法。


三观粉碎机


我用二十个字评价一下王安石变法“初衷好意,考虑欠妥,推行过猛,激发民怨,遗祸无穷”。

一、初衷好意

(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原本是在当时情况下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的一次变革。因为在宋神宗继位之初,北宋面临着许多不得不改革的问题。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军事力量薄弱。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政变起家,所以限制武将,文人治国。采用禁军制,导致武将地位低下,禁军难以获得有效训练和指挥,战斗力薄弱。加上辽与西夏的入侵,军队各种弊端显现。二是更重要的国家财政困难。宋代民间经济发展迅猛,原本是不差钱的。但是由于朝廷长期的宽松政策,民间隐瞒土地不报,再有宋代官员薪俸历史上最高,而为了防止官员专权进行的官职改革又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不得不大量选派官员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还有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岁贡。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这种情况下,不改革确实不行。

二、考虑欠妥


虽然改革势在必行,但新君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显然操之过急。那些新法还没有真正考虑清楚便纷纷下发实行。王安石最主要的几个新法虽然立法初衷大多不错但显然都有很大的隐患。

青苗法,王安石变法中问题最严重的一个。原本,青苗法是针对老百姓在春天没有收成可以度日而动用国家用于赈灾的广惠仓、长平仓内的存粮,用低于市场的利息借给农民度过难关的。这既能给农民提供帮助,又能提高国家财政收入,还遏制了民间高利贷,一举多得。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官方借贷势必导致官员从中牟利,而一旦遇灾年农民无法偿还贷款也会造成严重的隐患。果然,最后青苗法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因为地方官员从中盘剥,导致原本低息的贷款比民间高利贷还高。而为了追求政绩,各地官员强行摊派,不需要种地的城市居民也被要求借贷,有钱地主也被强行要求借贷,还要为别的农民担保。农民更惨,遇灾年还不出贷款就被强制收走土地,百姓流离失所,举国哀嚎。

免役法,是连保守派都觉得比较可取的。是让老百姓通过交免役钱免除原本应该要到衙门服的差役诸如缉捕盗匪、投送信件、保管公物等等。而官府用这些钱雇佣专门人员从事这些工作。这样既保证了差役队伍的专业化,又能让老百姓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但这个法的问题是一刀切,让那些交不起免役钱的穷苦百姓也必须交钱,造成了他们的经济雪上加霜。如果能让老百姓自由选择就会好很多。

以上两个例子就说明各个新法都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但是,王安石变法的又一个隐患就是推行过急,导致这些新法没有时间改善。

三、推行过猛

推行新法,应该是日拱一卒,循序渐进。但神宗和王安石追求的都是速成,他们要的是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长。所以造成的结果有二,一是各种新法高歌猛进一同实施;二是对反对变法的官员一律罢免。

第一种结果造成的问题就是,接连不断的新法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吃的太多太快总是不消化的,而且很多新法本身就不能一起实行。比如之前说到的免役法,执行之前是当差不交钱,照理执行之后应该是交钱不当差,但与此同时还执行了保甲法,就是要求百姓按照一定的单位抽调壮丁组成民兵组织,白天训练晚上巡逻,还要抓个贼什么的;此外还有农田水利法,也要求各家出人兴修水利。这样一来,在变法前老百姓只要服差役,不用花钱,现在非但花了钱,做的事比以前还多。这又怎么能让百姓愿意?


第二种结果,就是罢免了一批正直的大臣,仅仅因为意见不合。比如韩琦、富弼、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只要有不同意见王安石就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罢免。但新法还要推行,于是便任命了一批唯王安石之命是从的酷吏小人,他们手段狠辣,中饱私囊,推行新法不顾百姓死活。最终造成民怨沸腾。

四、激发民怨


想想看王安石变法时的百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青苗贷款还不起,土地被强行征收;免役钱交不起,还要强制当兵修水利;无数贪官污吏盘剥敛财;甚至在灾年没有活路的穷苦百姓卖儿卖女居然还会被官员征税!(市易法对所有交易征税)

这种情况下,百姓真的叫民不聊生。故而当时哪怕是王安石亲自提拔的官员郑侠也看不下去,冒死献上反映民间饥寒交迫、卖儿卖女惨状的图画《流民图》。神宗终于明白改革已是天怒人怨,罢免了王安石。

五、遗祸无穷

这有两方面,首先就是新法造成的各种弊端,对百姓沉重打击,农民起义四起。更严重的一点则是延续至北宋灭亡的新旧两党党争。

王安石罢相之后,变法派吕惠卿任宰相继续推行新法。不久王安石恢复相位,二人互相攻击。神宗去世后,司马光复出,矫枉过正,尽废新法,罢黜新党。等到新党章惇掌权后又尽罢旧党,还大兴冤狱。此后新旧两党更替掌权,互相攻击。到了徽宗年间,曾多次在新旧两党中变换阵营的蔡京更是怂恿徽宗立“元祐党人碑”。将旧党定性为奸佞。而滑稽的是连铁杆新党成员章惇都榜上有名。可见新旧两党已经演化成纯粹的排除异己的政治斗争。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为了推行新法不顾一切罢黜满朝文武的王安石难辞其咎。

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往往把王安石列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直到梁启超时开始为他平反,似乎舆论又一窝蜂吹捧。其实,必须客观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伊耆角木


一、古代官史的评价: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最终灭亡。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干将蔡京、蔡卞,在徽宗时期继续推进变法,最后北宋亡国了。

二、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专门为王安石作传,于1000年后全面推崇王安石,视其为一代完人。

三、建国后的评价

基本肯定的评价,即: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其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

四、近年来的评价

高度赞扬其“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仔细分析以上评价,我们会发现如下现象:

1、古代官史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北宋亡国的元凶。

作为徽宗的后人们,亡国的责任肯定不在徽宗,只能在奸臣身上找原因。于是,蔡京这个大奸臣就不得不来顶这个罪。蔡京是王安石选出来的,是王安石的得力干将,亡国之根必然在王安石这里。

2、梁启超的评价,在于王安石的变法最终被老太后们终止了。

这与维新变法何其相似?

作为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肯定王安石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古自今都是带有功利性的。

人们是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而不是从真正历史人物的特定历史条件出发来评价历史人物。

因此,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我们很可能是被遮住了双眼。

所以,事实上,王安石变法也许不象正史讲的那样可恶,但也不象近现代人们讲得那样了不起。

王安石变法,不过是当时的统治者针对时弊采取的一些对策,时行时停。

运气好时,亡不了国,吹他富国强兵也行,说他瞎折腾也对。即使什么不做,吃祖宗饭,怕也差不到哪里去。

如果运气差一些,遇到了阿骨打这种雄才大略,即使不变法,以徽宗那水平,怕也得亡国。


娱娱Anymore


王安石变法是对的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意在富国强兵,以巩固和加强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从新法实施到废除,历经十五年。十五年间,每项新法的推行,虽然都有过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有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尤其显著。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宋神宗年间国库的积蓄,可供二十年财政支出。

青苗法减轻了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降低了官僚和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打击了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不断发展,人民负担不断减轻,北宋呈现出了百年难有的一片繁荣景象。


所以,王安石变法是对的。


小熙为人人


王安石变法,不能简单的用对错来衡量。变法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概而论太过草率!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激进改革使王安石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盟友,反对派将星云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几乎识字的都反对他。就连王安石自己都承认改革激进,“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连带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


Fern_陈哞哞


宋朝的这些人都是大才子,王安石,司马光,三苏,文学造诣不是一般的高!至于变法,确实当时争议很大,争议的源头在于当时的社会还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不像明朝张居正变法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了,从后期来看,王安石变法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国家有钱,百姓徭役也减轻了,特别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重文抑武,几代以后官员越来越多,开销很大,历朝历代变法都要触动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特别是少数位高权重的统治阶级利益受损,自然竭力反对,想当初看如今,改革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社会不赖


结合历史及现象,王安石变大有以下四大缺点.

王安石变法始于宋神宗熙宁二年,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发起的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田法和将兵法九大改革变法方针.

王安石变法的立意和改革的初衷还是好的,具有明显进步意义,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然而,结果却发展成为腐败的温床,滋生许多贪官污吏大肆祸国殃民,弄得是人神皆怒,社稷动荡,大大削弱国家经济实力.

失败原因有四,且听我细细分析

1.没有兼顾目前和长远利益,国家与个人利益,导致社会基础丧失.

变法的初衷是富国强兵还不是富民惠民.实际上是在分配领域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损害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基础丧失.

2.没有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决策,造成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

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只看重结果,往往忽略了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短短数年,将几大改革措施全部推出,社会承受不了.

均输法将民营改为国营,势必压抑民间商贾交流贸易,结果,贸易变成一潭死水,变法在于吏治,吏治首要即是精简机构,裁剪人员,国营代替民营之后,各地加大机构,官员更多,一些借法弄权,假公济私的官员越来越多.

3.动机与效果出入太大,执行力太差,使一系列变法从安民走向扰民,甚至害民.

青苗法虽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的部分利益,缓解了贫农的燃眉之急,但地方官为完成放贷取息,实行硬性摊派,各个阶层成了奉旨贷款.富者不需贷而多得,贫者急需贷而少予,利息却高达10之3成,每次收息,百姓缺衣少粮,家破人亡.

4.用人不当造成严重组织路线错误,没有培养人才,没有注重吏治内部的清廉和团结

任用一批投机改革的机会主义封建官僚,鱼肉百姓,除老王之外,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多人人品有问题,例如蔡京大奸臣,吕惠卿投机倒把分子,李定性情狡诈,内心阴暗.

究其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者推行的路线方针是从上而下脱离基层老百姓的改革,改革不能普惠民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与拥护,最终只能是泡沫.


看我的帽子漂亮吗YD


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种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三冗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贯。

宋神宗时期(1069年),王安石担任宰相,开始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富国就是解决北宋的财务危机。他提出了“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保障农业生产、增强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在军事方面的改革,大大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善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其战斗力有大幅提高。在选官制度上,王安石采取了择优录取的原则,以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收入,提升了军队战斗力,改革了选官制度,但却加重了百姓负担,损害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总体上是弊大于利。

有学者提到,变法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虽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王安石变法。不能否认他的成就,也不能否认他的过失。



呦原来是美人啊


王安石有变革之心,却无变革之力。我很佩服他的文才和政识,如他托苏东坡带水一节使人肃然起敬,真是才冠朝野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