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界不正經的“愚人”翹楚

“愚人節”,作為19世紀西方流行的民間節日,雖未被任何國家認為法定節假日,但我們卻每到這個時候,內心總是蠢蠢欲動的想要惡搞一下身邊人。作為嚴謹藝術的行業,我們自然秉承著嚴肅認真的心態做事,然而有些藝術品卻又那麼莫名長在“愚人”的萌點上……

馬踏飛燕 甘肅省博物館藏

文物界不正經的“愚人”翹楚

像不像奔跑起來剎不住車的你

東漢銅奔馬,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在正疾馳的“風神鳥”龍雀背上,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東漢銅奔馬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東漢銅奔馬的造型方式,實際上沿用了通行於當時的奔馬的形象,並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

亞醜(chǒu)鉞 山東省博物館藏

文物界不正經的“愚人”翹楚

是準備不戰而屈人之兵嗎

鉞身作鏤空人面紋,眉、瞳、鼻突起,猙獰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兩面的人面形口部的兩側,各有一個“亞醜”銘記,銘文左為正寫,右為反書。鉞除了其實際用途為兵器和刑罰器外,還有其特殊的用途,即作為王權的象徵物。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 國家博物館藏

文物界不正經的“愚人”翹楚

表情管理很重要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東漢明器,以泥質灰陶製成,頭上戴幘,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的形象。

龍門石窟大佛

文物界不正經的“愚人”翹楚

誰說只有80後喜歡這個姿勢

佛像位於賓陽三洞最北邊的賓陽北洞中,為洞中主尊阿彌陀佛,他端坐在方形座上。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三根手指,但由於大拇指被破壞,所以如今呈現出來的手勢像極了人們現在拍照時伸出的“剪刀手”。

5、商青銅鴞卣 山西省博物館藏

文物界不正經的“愚人”翹楚

憤怒的小鳥

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盛酒器。形如兩鴞相背而立。蓋為雙鴞首,環目,尖喙,彎眉,蓋中央置四阿頂方柱鈕,飾雷紋。腹作雙鴞身,子口微斂,垂鼓腹飾捲曲羽翼紋。身下為四爪,兩兩相背。蓋腹相合,兩鴞昂首背立。不僅實用,也是精美的藝術品。鴞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

民國-金門風獅爺大門陶燈座 泉州市博物館藏

文物界不正經的“愚人”翹楚

彷彿已經聽到了笑聲

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是福建省的一種地方民間風俗。金門、琉球群島等地設立在建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臺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鎮煞。其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的形象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寄託了中國民間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新石器時代紅陶人頭壺 西安半坡博物館藏

文物界不正經的“愚人”翹楚

活久了看個壺都如此清秀

6000年前的人頭壺,人頭與壺渾然一體,眉目清秀,鼻樑修長,雙目上視,嘴唇上翹,髮型以扁平錐刺紋表示,刻畫出一個鮮活真實的仰韶文化時期人類面容,人頭與壺身結合酷似一個孕婦,體現了母系氏族社會對女性和人類繁衍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