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蝶贝繁育试验取得新进展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南国都市报三亚4月1日讯(记者 利声富)每月壳长4至5毫米、壳高长5至6毫米、壳宽长1毫米左右……3月31日,拿到检测结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雨知道,他们突破传统养殖方法,采用陆基繁育-远海复壮,把大规格贝运回近岸越冬增殖的方法取得实质进展,近2年的辛苦没有白费。8厘米以上的白蝶贝达10万枚,部分白蝶贝种质已用于野外资源修复。

海南白蝶贝繁育试验取得新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养殖繁育的8厘米以上的白蝶贝达10万枚。记者 利声富 摄

王雨介绍,白蝶贝被誉为“珍稀瑰宝”,用白蝶贝培育出来的大型优质珍珠更是人间珍宝。为改变我国珍珠高产量低产值这一尴尬局面,一些科研单位一直致力于大规模培育白蝶贝以及南珠产业实践。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致使近岸白蝶贝自然资源接近枯竭,而人工养殖白蝶贝受近岸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等因素影响成活率极低,导致白蝶贝产业处于崩溃边缘。

海南白蝶贝繁育试验取得新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三亚、陵水等地几经试验,摸索出陆基繁育-远海复壮,再把大规格贝运回近岸增殖的新模式。记者 利声富 摄

海南白蝶贝繁育试验取得新进展

如何突破传统养殖模式,避免白蝶贝前期生长过程近岸成活率低难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三亚、陵水等地几经试验,摸索出陆基繁育-远海复壮,再把大规格贝运回近岸增殖的新模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马振华说,2018年10月,他们在三亚、陵水繁育的白蝶贝苗种运至特定的深远海贝类养殖区进行复壮。截至目前,白蝶贝后代长势良好,8厘米以上的白蝶贝达10万枚,部分白蝶贝种质已用于野外资源修复。

王雨说,采用陆基繁育-远海复壮,再把大贝运回近岸增殖新模式,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白蝶贝养殖成活率低难题,从根本上恢复和保护我国白蝶贝资源,更好促进我国大型珍珠贝养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为近海白蝶贝保护区及岛礁生态资源恢复提供增值优良苗种。2019年9月,他们将一批直径6厘米的白蝶贝幼苗运至广西北海涠洲岛和北海白龙海域开展沉箱和吊笼两种方式试养。经过半年左右的科学管理和养殖,贝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白蝶贝对海域环境要求很高,可以说是海域环境的晴雨表。业内人士分析,陆地养殖,远海复壮,再把大贝运回近岸增殖的新模式将依托海南优良的养殖环境,探讨回归自然生态海域养殖的方法,并进行人工增殖,以恢复或增加种群的数量,能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也有助于保护海域生态环境。

谈及白蝶贝越冬增殖试验取得新进展对珍珠业的影响,马振华说,他们将依托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国家贝类体系的技术支撑,和海南、广西等地政府合作开展“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今年,计划扩充至养殖白蝶贝2万个以上,展开健康绿色的养殖。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