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创办人郝铭鉴去世 多年和读者并肩“捍卫语言的纯洁”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4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获悉,语言学家、《咬文嚼字》创办人、原主编郝铭鉴于当天上午10时病逝,享年76岁。

《咬文嚼字》创办人郝铭鉴去世 多年和读者并肩“捍卫语言的纯洁”

郝铭鉴

郝铭鉴1995年1月创办《咬文嚼字》。这本杂志32开本,体量小但力量不小,有“语林啄木鸟”之称。它也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它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从“咬”报纸,“咬”广告,“咬”电视节目,《咬文嚼字》并不仅限于纠正错别字,而且还纠正出版物中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和百科知识方面的错误。

《咬文嚼字》创办人郝铭鉴去世 多年和读者并肩“捍卫语言的纯洁”

《咬文嚼字》持续举办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语文差错”评选,郝铭鉴生前曾表示,评选“十大流行语”是为了肯定语言生活当中的那种创造性的成果,“我们的语言生活非常活跃,语言的创造力很强,每年都有一批新词语出现,这些新词新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推动汉语的发展。”而评选“十大语文差错”那是从另外一面看,“在我们语言生活中存在负面的东西,不规范、不正确、不健康的东西,你要对它及时地制止。哪怕一个小刊物力量有限,但要有人发出声音。”

关于语言,郝铭鉴有不少“金句”流传:“读者才是真正的挑错人。” “这是语言最活跃的时代,也是语言最脆弱的时代。我们正处于语言混乱时期,但幸运的是在这场文化博弈中,至少有20万读者和《咬文嚼字》站在了一起,大家一起在捍卫语言文字的纯洁。”“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必须是在河床当中流动的,它的两边还有堤岸。因此语言应用要有一定之规,它是社会公器,需要大家约定俗成形成共识,彼此的交流才会有效。”

郝铭鉴,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1968年分配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后借调至市文教办公室工作,1978年调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编辑室,先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

郝铭鉴去世消息传来,出版圈一片悼念和惋惜声。“师长远行。难过。”上海资深出版人谢锦追忆:“当年第一次走进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楼,第一个见到的正是郝铭鉴老师,还考问了我半天现代文学的问题。这一生,很荣幸有机会在郝老师这样的出版人的言传身教下开始学习做一个真正的编辑。一字不苟,一丝不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许静援引弘一法师临终有诗“花枝春满,天心月圆”送别前辈——寒冬已尽,郝老师走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