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期宅家“脾气见长”?父母做好六件事,孩子不再“闹脾气”

为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小朋友们不得不在家“宅”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了敏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相比以前更易愤怒、更缺乏安全感,并且出现了说话变少、食欲变差和睡眠不佳等“闹脾气”现象。

河北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专家提醒,孩子出现上述表现都是正常的情况,因为长久在家中隔离,远离人群和社交,不仅是大人,孩子也会出现一些心理“状况”。如果因为防控疫情影响到了居家隔离的小朋友的心理状态,可千万不能忽视!身为家长该如何缓解疫情对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呢?

父母要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

孩子是父母的“晴雨表”,父母的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孩子。面对疫情,父母首先要积极学习相关防控知识,并注意关注与孩子相关的防控措施,自身不要过度焦虑和紧张,并努力在家里营造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内心有稳定的安全感。

孩子长期宅家“脾气见长”?父母做好六件事,孩子不再“闹脾气”

告知孩子一些可靠且必要的信息

根据小朋友的年龄段和认知的特点,用小朋友能听的懂的语言告诉他们一些关于疫情防控的简单、清晰和必要的信息,帮他们树立会战胜疫情的信心,避免小朋友受到过多负面信息的干扰。

让孩子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

家长要为孩子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运动的时间,督促孩子按规律吃饭、睡觉和学习、活动,提醒孩子少看电视,不过度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

多陪伴孩子给予安全感

防控疫情期间,家长应抽时间多陪伴孩子,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及时予以安抚。可多安排一些亲子活动,如陪孩子读书、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块玩游戏、做家务等,对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表现的小朋友,可以多给予一些抚摸、拥抱或陪伴入睡等,通过增强亲子关系,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长期宅家“脾气见长”?父母做好六件事,孩子不再“闹脾气”

及时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

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疫情、疾病和死亡等问题,家长要保持温和、耐心的态度,做到不回避、不批评、不忌讳。并根据小朋友的年龄和理解力,给予适宜的回答。

适当安排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目前,我省各县区都已转为疫情低风险地区。在阳光明媚、气温适宜的日子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空旷、通风、人少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以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外出活动时,家长要提前跟孩子交代沟通好相关的注意事项,根据需要给孩子正确佩戴口罩,并携带一些消毒用品以便随时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一定做到全程看护,防止孩子到处乱摸,随时注意大人和孩子的手卫生。回家以后及时更换衣物,彻底清洗双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