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记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意义?

聿剑培训师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前四个“知”,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是智慧的意思。知之与不知,都是描述对某一事物的认知状态,知道它是一种状态,不知道它也是一种状态。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对这一事物最清晰的认识,不能不知道装作知道,明明知道却装作不知道,这样一来就丢失了认识事物最基本的准确性。所谓智慧,能认识自己最真实的状态也是智慧的一种啊,诚实全面的认识自己,以及表达对事物真实的认知,这也是一种智慧!


文海泛轻舟


你好,我是品牌研学社,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孔子说:“仲由(子路)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聪明智慧的。”这是孔子对学习态度的观点之一。

《论语·述而》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的知识再渊博,阅历再丰富,总会有不擅长或不知之处。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不可不懂装懂。孔子这段话是对弟子子路讲的,采用了呼告、感叹的句式,亦表达了孔子对这一学习态度的极端重视。

宋·陆九渊《与朱元晦书》:“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亦表达了同样的道理。古人先贤尚且如此,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同时,反应出来的是为人之本,“实事求是,谦逊诚信”,为人处世,应当如此。

学海无涯,书囊无底。谨前人古训,践当世之行,我们必然会越来越“强大”。


品牌研学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出自《论语》的第二章《为政》的第十七段。原文是,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

注释:①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译文: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有智慧。”

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孔子名言。后来被人们用来,要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学问,要踏实要认真,要实事求是,不要虚假的态度。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一天孙中山照常去找先生背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又给他的书上圈了一段,教会孙中山读了以后,就让他回座位去练习背诵。读了几遍以后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的意思,他却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呢?请您给我讲讲吧!”这一问把同学们都吓呆了,课堂里没了读书声从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面前,问道:“你会背了吗?”“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文字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他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等你们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先生讲的很详细,大家听的也认真。

后来有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叫“不懂就要要问”。知识是无限的,每个人都会有不懂的地方,而不懂就是要向那些大佬或专家去学习,要勤于向自己问问题,要学会思考,没有必要不懂装懂,或是为了面子,逞强而胡说八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何必弄虚作假?做人还是要诚恳,忠于自己也是一种大智慧!


笑O笑


真知灼见

原文是,子曰:“由,诲女(ru)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大意是,孔子对子路说:“仲由,我平日所说的道理,你都听懂了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我们都要实事求是,真正的脚踏实地、谦虚谨慎、一步一个脚印。只有我们不自欺,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才能不断的获取“真知”!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脚踏实地,遇到疑问总是躲避和挑剔、推脱,那么我们就不能真正的获得“真知”,便不能提高自己。

所以,通过学习《论语》,学习这段话,我们首先要明白,做人做事得实事求是,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自欺欺人、不能假装“专家”。

我们获取了“真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我们也要想到他人。当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分析知识、合作交流,要想到他人的具体情况,不能不管不顾、想怎样就怎样表达。

当能够启发他人时、他人听了我们的话能够接受时、我们才可以恰当的表达,否则我们不能算是“真知”,因为人才是核心,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具体情况。


聿剑培训师


《论语》是国学经典之一,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论语·为政》篇则应是其核心!这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论语·为政》篇之十七章。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理解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但我认为它所包含的文化含义远不止这些字义,而应上升到一个为人的品质,一个为政的态度层面!

《论语·为政》共24篇,可以说讲的都是为政者需要的修养。所以第十七篇的这句同样也应该是为政者的修养之一,那就是在做人上要诚实,学习上要踏实。学习知识要弄通弄懂,能举一反三,这样得来的知识才会让自己变成智慧的人,而不是华而不实,似懂非懂,一听就会,一过就忘。

所以,我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文化内涵一是要诚实做人,就像孔子教诲由一样,你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不要装懂。二是要踏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知道,才能沉下心来认真钻研哪些不知道的,才能把知识学得精通,才能让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三是从为政来说,虚心踏实,实事求是,应该是为政者一个很重要的修为,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好每一件事,而只有踏实虚心,才能不唯上,不瞒下,才能使政事清明,国泰民安!


旅途写意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能行人”,“不耻下问”,而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最后落下“遗害千里”,“遗臭万年”……


秦兴陕西秦川兴平


吾生有涯知无涯,未知何须装懂了。

学贵质疑出真知,实践验知方升华。


无畏0838


这段话全文是: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认知到了,就去为,去做你认知到的;

没有认知到,也去为,去弄清楚这个还没认知的。

这才是智慧!

这样来解读,这段话开头的"由"字,就不是在喊子路了,而是可以解读成去往行动的意思了!


崇立一二


你以写的亭明白了:


消遥一哥1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