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清淨散人殷浩爭權

史事:清淨散人殷浩爭權

(桓溫)

歷史在特定的時刻選擇了桓溫,歷史也將滅蜀的豐功偉績劃在桓溫的名下。建立豐功偉績有兩種渠道,一是建立王朝,二是滅掉一個王朝。桓溫大將軍沒費多大勁,就滅掉了一個王朝,讓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史冊。

滅蜀成功之後,東晉王朝論功行賞,對於這位建立奇功的將軍而言,朝廷封什麼官位都不為過,思來想去就想封桓溫於豫章郡。但是尚書左丞荀蕤站出來據理力爭,說道:“桓溫只是滅了蜀國,就封他這麼高位,一旦桓溫北上平定了河洛,建立了更為顯赫的功勳,朝廷準備怎麼封他?”言外之意就是把天下給他?讓他做皇帝?

朝廷一聽也很有道理,不能一次就封的那麼高,弄得以後連個退路都沒了。就封桓溫為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之位,同時加封司馬無忌為前將軍,袁喬為龍驤將軍。

現在,桓溫已經是舉國上下都鼎鼎有名了,朝廷也很是忌憚,就要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制衡桓溫的威名和權力。那麼採取什麼措施呢?很簡單,再繼續塑造一個像桓溫那樣的猛人出來,也讓他建立像桓溫一樣的蓋世功勳,不就可以化解桓溫的大權了嗎?

史事:清淨散人殷浩爭權

(殷浩,字深源)

應該說,朝廷中掌管樞機的司馬昱確實不笨,想出的權力制衡的方法也很好。但是要想實施這項舉措,有一個問題需要及時解決,選誰來擔當此重任呢?

其實司馬昱心中的人選已經有了,他就是長沙相殷羨的兒子殷浩。殷浩和會稽王司馬昱關係相當不錯,司馬昱就將其作為自己的心腹,找個機會以備將來制衡桓溫的權力。

司馬昱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少子,能被王爺看上的人肯定也是相當不錯的,那麼咱們就看看殷浩有何過人之處,讓司馬昱如此器重吧。

殷浩,字深源,東晉時代陳郡長平人,父親殷羨,曾經當過豫章太守。史書上誇獎殷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好老易……”不用多看,我們就會明白,殷浩是一個喜歡唾沫星子亂飛,說一些大家都聽不明白的大道理的人。

所謂玄言,就是聽後讓人一頭霧水之後還要猛點頭的玄而又玄的言論。根據經驗來說,一個喜歡玄言的人,實際動手本領往往就要差很多。嘴皮子厲害的人,大多是眼高手低之人。殷浩這種愛好和性格特點,也是造成他將來北伐失利,個人信譽一落千丈,最後鬱鬱而終的最主要原因。

說話和做事是兩碼事,就像那些哲學家往往對著一棵樹看很久,來研究這棵樹為什麼叫樹而不叫其他名稱。研究哲學那是思維體操,玩玩還行,如果用於實戰,除了明朝的王守仁的心學之外,其他沒一個有用。一句話,喜歡玄談和老易,真的是誤人不淺啊。

殷浩喜歡玄談,表現的也是一個隱士模樣,即使自己美名在外,也堅決不做官、不入仕。當年朝廷徵召他做官,都被殷浩拒絕了,後來庾翼請殷浩出來做官,並想封他為司馬和安西將軍,殷浩也是堅決不答應。為了落個清閒,殷浩還將住所搬進了墓園裡面,每天陪著一堆墳墓和死人研究玄學和老易,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10年的時間。

當時,經常和殷浩在一起喝小酒、交流玄學心得的還有將來的宰相謝安的父親謝尚,以及皇家貴戚王濛。這三個人在一起談天吐地之時,謝尚和王濛就明白了殷浩真的不想做官。謝尚回來逢人就說:“深源不起,當如蒼生何?”竟然把殷浩拔高到了沒他老百姓就活不下去的高度,確實有點太誇張了。

史事:清淨散人殷浩爭權

(謝尚,東晉名相謝安之父)

看見殷浩如此固執,庾翼就給殷浩寫了一封信,讓他以大局為重,既不能整天唾沫星子亂飛,也不能學那個被石勒用土牆壓死的吹牛大王王衍。畢竟,殷浩是朝廷重臣的後代,是國家的希望,你不出山,國家不是白養活你了?作為明德君子,正趕上風雲際會,為何不出來幹一番事業?老是陪著一堆墳墓研究那些玄學有何用處?

但是,殷浩就當耳旁風,根本就聽不進去,繼續做他的隱士。碰見這種固執的主,連庾翼也一點輒都沒了。

這樣的日子又持續了一段時間,終於,曾經掌管朝廷最高權力的庾冰、庾翼和何充等人都相繼辭世。上面這些強人一死,一直處於幕後的簡文帝司馬昱就站了出來,來統管萬機,維繫著整個東晉王朝的生死存亡。

司馬昱掌管樞機,晉穆帝將來的岳父褚裒也竭力推薦殷浩出山,這次,已經老大不小的殷浩終於告別了墓園的清苦生活,下定決心出山。司馬昱看見殷浩這麼買他的面子,很是高興,立刻就封殷浩為建武將軍,兼揚州刺史。

當然,殷浩不想當官的名聲已經流傳了很久很久了,這次出山,當然就要辭讓一下,殷浩和簡文帝信來信往,折騰了四個多月,殷浩總算接受了這些封號,打點行裝,走馬上任了。

史事:清淨散人殷浩爭權

(東晉 簡文帝)

殷浩和桓溫私人關係非常好,兩個人的歲數也差不多,桓溫滅蜀成功之後,年齡才36歲,那麼殷浩的年齡不應該和桓溫差太遠,也是四十歲之前,正是幹事業和建功立業的黃金年齡。況且,桓溫和殷浩從小就一起上學,一起玩耍,內心裡也相互比著天天向上,誰也不服誰。桓溫和殷浩是好朋友,是一個互相知根知底的朋友。

但是,再好的朋友一旦進入權力中心,那麼原來的美好友誼就會完全被扭曲,完全被遺忘,為了永遠不能滿足的利益,這兩個好朋友最終走上了敵對之路。

司馬昱將殷浩引為心腹,將其從揚州刺史的位置上直接提拔進了朝廷權力中樞,用以制衡桓溫愈來愈大的權力。這樣一來,殷浩和桓溫原來建立的美好友誼算是徹底玩完,兩個人開始了互相猜忌,互相爭鬥。

殷浩進入權力中心,選拔自己的得力隊伍,他就看上了徵北長史荀羨和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將荀羨封為吳國內史,將王羲之封為護軍將軍。王羲之不但是書法大家,在政治上也有很獨到的見解,他一來提出了東晉王朝在現在這個階段不可能進行北伐,二來朝廷中有兩位大臣這麼勾心鬥角,對東晉王朝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所以,王羲之對殷浩和桓溫爭權的事實憂心忡忡,就勸告殷浩和桓溫還是以合為貴,這樣朝廷和國家才能長久治安。

史事:清淨散人殷浩爭權

(護軍將軍 王羲之)

後來,在殷浩將要北伐之時,王羲之繼續進諫,勸殷浩不要冒險,但是殷浩最終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公元348年,晉穆帝永和5年,後趙皇帝石虎剛剛去世,北方陷入了一片兵火浩劫之中,看見這種情形,桓溫就準備趁機北伐,屯兵安陸。當年的7月份,桓溫封褚裒為征討大都督,都督兗州、青州、揚州、豫州和徐州五州諸軍事.褚裒率眾三萬,奔赴彭城,北方市民每天歸降的有數千人。同時桓溫派遣司馬勳出兵洛谷北上擊趙。

褚裒出兵,位於北方魯郡的五百多家民眾也開始起兵與東晉部隊遙相呼應,同時向褚裒求援,褚裒就派遣大將李邁等人率領三千甲卒迎接,結果在代陂那個地方,同後趙征討大都督李農打上了遭遇戰。這個李農,就是後來被冉閔殺害的前乞活部落首領。

這場遭遇戰,李農帶領的軍隊有兩萬人,李邁的軍隊才有三千人,兩萬對三千,勝負早已經分出,李邁等人慘敗,三千名士兵包括大將全部戰死。

接到李邁慘敗的消息之後,在當年的8月份,褚裒就退兵廣陵,這場慘敗,弄得褚裒異常鬱悶,就上疏自貶,朝廷就讓他鎮守京口要地。

褚裒這一撤兵,從北方渡過黃河南下避難的20多萬漢人百姓算是遇見了滅頂之災.這些老百姓本來是想歸附褚裒,沒想到東晉的大軍已經撤走,走投無路的老百姓只好眼睜睜地被五胡的部隊搶劫屠殺,沒過多長時間,20多萬漢人百姓全部被屠殺殆盡。

雖然褚裒慘敗,但是司馬勳卻是戰果顯著。他先是攻佔了後趙的長城戍,大軍到達距離長安200華里的地方安營,接著司馬勳派遣大將劉煥攻打長安,斬殺京兆太守劉秀離,隨後,司馬勳的部隊又打下了賀城,位於三輔地區的豪傑們紛紛殺死太守趕來歸降司馬勳,前後總共有5萬多人。

史事:清淨散人殷浩爭權

時間一眨眼就到了公元351年,晉穆帝永和7年,這一年,後趙已經分崩離析,石虎的幾個兒子正和石虎的養子冉閔進行你死我活的戰鬥。看見後趙亂成了一鍋粥,桓溫就想繼續北伐,光復中原。但是,這次桓溫遇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原來很快就會下達的詔書這次卻遲遲未下來。

不用想,桓溫也會知道,這件事情也是殷浩領了司馬昱的命令之後才做的,桓溫看見殷浩竟然敢和自己硬碰硬,心中那是氣憤異常,但也沒法收拾殷浩。況且,桓溫瞭解殷浩這個人,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氣,不是因為故意和他爭權,而是司馬昱的授意,這樣一想,桓溫就心情平靜了下來。

桓溫暫時想通了,可以繼續等待機會,尋找殷浩的破綻,最後來一個致命一擊。因為,殷浩畢竟技不如人,他比起桓溫來,應該說差得不是一點半點,不久的將來,一門心思想和桓溫鬥法的殷浩就會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歷史就是這樣殘酷,能者上,庸者下,美好的舞臺聚光燈總是留給最厲害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