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烈兀西征最终到埃及边境当闻大汗已死为什么没有回中国?

龙文说史


旭烈兀得知蒙哥汗去世时并没有无动于衷,但以当时的形势来看,他确实无法回到蒙古和林参加阿里不哥召集的库里台大会,而他所支持的忽必烈则是在汉地抢先称汗,且在军事上并未落下风,所以也没有回汉地的必要。

背景介绍

蒙哥夺汗时期,托雷系的四兄弟非常团结,除了阿里不哥幼子守灶,至始至终留守托雷的份地,旭烈兀与忽必烈尽全力帮助哥哥夺位。在蒙哥汗位坐稳以后,此二人也就成为蒙哥扩充版图的左膀右臂,忽必烈主攻汉地,旭烈兀则成为西征大元帅。旭烈兀1253年出发,到蒙哥战死于钓鱼城时,已经兵至叙利亚。此时蒙古陷入新一轮汗位争夺战,旭烈兀的态度就是率主力东归,只留怯的不花率领5000人留守叙利亚。


蒙哥是死于1259年8月11日,忽必烈距离蒙哥最近,得到消息时已经是9月19日,而阿里不哥是在11月于开平附近调兵,说明他得到消息是在蒙哥去世后3个月。远在叙利亚的旭烈兀是在1260年才得到这个消息,所以旭烈兀的反应比较慢,完全是受限于距离太远。当旭烈兀东归至波斯时,又传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消息,这个消息至少让旭烈兀心里有了个底,汗位之争仍然维持在托雷系中,只不过在兄弟之间他更倾向于忽必烈。这个时间节点无非就是1260年的5月忽必烈自立为汗,随后阿里不哥在蒙古和林被推举为汗,形成南北两位大汗对峙局面。


形势分析

“第吾国内空虚,塔察国王与李行省肱髀相依,在于背胁;西域诸胡窥觇关陇,隔绝旭烈大王;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觊觎神器,染指垂涎。”——《班师议》

当时郝经为忽必烈分析了蒙古帝国的国内各方形势,指出了东道诸王领袖塔察儿与山东的军阀李亶关系密切,因为李亶娶了塔察儿之妹,这个势力有一定实力,但几乎保持中立,这在当时非常罕见。他指出的“西域诸胡”就是窝阔台、察合台、术赤后王,这波势力被列为阿里不哥支持者行列,用隔绝旭烈兀的表达方式也说明旭烈兀是支持忽必烈的,并结合当时的地域位置来看,旭烈兀在早期应该就与忽必烈达成过支持意向。


但在两位兄弟争夺汗位时,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派系支持,而是错综复杂的双向投资,在南北两汗的支持者中,父亲与儿子之间,亲兄弟之间分别支持不同的势力,形成当时一大特色。如塔察儿最终选择拥立忽必烈,他的儿子乃蛮台则导向阿里不哥;合丹拥立忽必烈,他的儿子忽鲁迷失、纳臣则拥立阿里不哥;赤因帖木儿拥立忽必烈,他亲弟弟也速拥立阿里不哥。

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旭烈兀的身上,他明确表示了支持忽必烈,但他的长子主木忽儿在其西征时留守了漠北份地,并未随征。当1260年的4月份,忽必烈拘禁了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腹脱里赤,并抢先“注册”汗位以后,阿里不哥的预谋破产,便于夏季急忙召集漠北份地诸王宗戚举行库里台大会,经过“合法”方式当上大汗,主木忽儿也是由此听命于阿里不哥,成为他阵营里的骨干成员。旭烈兀之子的选择是否受到父亲的暗示,这一点无从可知,牵扯家族利益时,并不排除旭烈兀双向投资的可能。

旭烈兀的动向

既然局面已定,旭烈兀的处境就稍显尴尬,但或许又是他坐观成败的良好机遇。南北二汗的内战开始于1260年秋,首先由阿里不哥南下攻打忽必烈,但忽必烈的军事天赋完全超过阿里不哥,很快扭转局面、攻守易势,并将军队直接推进至和林。此时的旭烈兀在波斯驻扎,由上文可以看出,他东归之路其实受到“西域诸胡”的阻截,若领大军继续东归,势必会在途中经历大战,这并不符合其坐山观虎斗的心态。并且他所支持的忽必烈处于上风,此时东归亦没有太大用处。


而作为西征大元帅,他的军事重心仍旧在叙利亚一边,当时的埃及军事实力强大,怯的不花在叙利亚的日子并不好过,后来他全军覆没也证明了这一点。且波斯内部军阀割据严重,旭烈兀亦要着手稳定波斯局势,即使是双向投资,若没有强大的领地做支撑,都有可能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术赤就是前车之鉴,若非通过封地立足,恐怕会遭到察合台系后王的持续性打击。

忽必烈在军事上的优势也是一个因素,他虽需要南北两线作战,但汉地大局已定,故而对阿里不哥的打击并未有所保留,战事一度发展成碾压局面。这种情况下,不光是旭烈兀回归的意义不大,且从忽必烈一方来看,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何必要外援帮助,何况旭烈兀东归是否会成为后患也不得而知,所以我觉得忽必烈必定会联系西边的旭烈兀,促其专事西征,不必东顾,后期由元册立的伊尔汗国可能就是这个阶段许诺的政治回馈。

综上,旭烈兀的东归计划以滞留波斯而收尾,实际上带有主管的观望意图,双向投资的同时立足根基,为自己留下后路。与此同时,既然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合法性,那就应该遵从忽必烈的意愿,在忽必烈取得优势之际,他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理当是得到忽必烈的指示,停留于波斯,未再回归东部。


棍哥观史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孙子,生于1217年,卒于1265年。他秉持爷爷生前遗言,天下土地广大,河流众多,你们以后尽可能占为己有,守住来之不易的果实。恰恰是这里的守住就注定旭烈兀不能回家的原因,他和其他诸王一样,都继承了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正巧是游牧民族居所不定的习惯,在蒙古之前,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到后来都离开这片广袤的蒙古高原,迁徙到河西走廊及新疆,中亚,甚至更远抵达西亚及欧洲。



蒙古人也同样和上者同理,他们在蒙古高原起家,出现了两度复兴,一个是合不勒汗,一个是成吉思汗,抵触了中原王朝不间断的风暴,包括辽契丹,女真金朝。又想钻个空子,可最终到成吉思汗才算扭转了局势,原因是松散如一盘散沙的蒙古已经将金朝拖得衰朽。 于是就有成吉思汗一取中原的雄心,他们作为简单的游牧民族,而且保存较原始的草原游牧体制,如果想拿下富庶的中原肯定得学习他们的先进东西,直到成吉思汗儿子窝阔台继位,靠拢文治,采用汉法,尊儒重教,尤其是税赋上改观,还有建都和林,学习金宋模式建造定居都城,可是由于都城是在鄂儿浑河与西伯利亚一带,离中原腹地比较远。由于过于保守,整体上还是游牧政权,窝阔台仍未用中原皇帝称号,而继续沿用合罕。 所以蒙古帝国就以这个模子一直拓下去,直到1260年忽必烈建立大元中心南移才有所改观。



在成吉思汗与忽必烈之间的时间里,蒙古也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征讨范围不止牵扯到中原金宋,还涉及国外包括欧洲及西亚。旭烈兀恰恰就是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的,旭烈兀与元世祖忽必烈情同手足,一个娘胎生的亲兄弟,他们后来骄人的成绩都是拜亲大哥在位的元宪宗蒙哥功劳。 按理说旭烈兀和忽必烈在功业上是平等的,忽必烈建立元朝,旭烈兀则在波斯建立伊儿汗国,两个大体面积相当。


为什么忽必烈却被众人熟知,源于他是继承了汗位,又是改良派,将蒙古帝国焕然一新,统一华夏的第一帝王。 而与他的五弟旭烈兀比,旭烈兀欠火候,源于他本身就是蒙古守旧派,一向崇尚武力至上,蒙古中心严重,不蹈他国之法,所以他不回来很是让人理解的。他后来种种行为,包括木刺夷之战,巴格达围城之战,明显看出旭烈兀的个性,由于他过于对城郭的毁坏和屠戮以招致堂兄在位钦察汗国别儿哥的不满 ,宗教间分岐,展开对旭烈兀政权的坑杀,拉开百年的两国争端。 旭烈兀和忽必烈早年是在蒙古高原长大,与蒙哥,阿里不哥共同维持着破败不堪的拖雷家,原因是他们共同的父亲拖雷老早去世,只有母亲唆鲁禾贴尼养育他们四个成人,由于受在汗权的窝阔台排挤,拖雷家也渐渐没落,旭烈兀也就和其他兄弟肩负起挽救拖雷家的局势,他可以说是大半生都是在蒙古度过的,只有等快四十岁才出去西征,在波斯呆不了五六年就死了。


旭烈兀早年和忽必烈一样,始终中兴这个家作为首要,后来在河北彰德和甘肃清水有了分地与其他兄弟一样治理了好些年,直到大哥蒙哥窜取了窝阔台家汗权以后,旭烈兀和忽必烈才出头了,他有一身好武艺,这历史有记载,而且和忽必烈走得很近。 这也有人要问了,既然这样,他西征后应当回来辅佐忽必烈,可却没有,主要源于利益问题。蒙哥让他西征早就给他把事情交代,让他将阿姆河直到埃及边缘地带归于蒙古,也同样帮拖雷家守住这个劳动果实,顶替原总督拜住职位,也好稳住西方的术赤系钦察汗国和察合台系察合台汗国。


旭烈兀这次西征也恰好将主要家眷带去一同长征,而留有另一个妻儿在彰德,于1259年,蒙哥皇帝在进攻南宋死在重庆合州钓鱼城后,也就决定西征军是不是返回,那时旭烈兀十五万已大军陈兵埃及马穆鲁克王朝边境,可是当问大汗在中国突然驾崩的消息,这也让他不得不折返,他于是决定留二万由爱将帖的不花统帅继续西进,自己则带主力十余万返回,可正当到达半路,当闻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后,当了皇帝,本人没有在返回,主力却东归了。

旭烈兀一方面主要想效仿拔都秉承大汗遗言维护好在波斯的本家族劳动果实,另一方面为抵御随时来袭的钦察汗国势力,还有就是四哥忽必烈当皇帝了,自己回去等于是放弃他得来不易的地位和主要利益,这也正是旭烈兀不东归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