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團隊在散夥,也有團隊變團結,區別在哪?

疫情對企業造成的衝擊無需多言,為了能“活下來”,不少企業都做出了結構優化和業務聚焦,甚至是裁員。原以為在如此特殊的經濟形勢下,對員工而言,保住飯碗會成為首要,我們卻發現,這段時間主動離職的情況並不少見。

復工以來,不少人戲劇化地經歷了“開工即散夥”的場景。散夥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被動離職,各有各的無奈,可在普遍焦慮的氛圍之下,有份工作就是保障,怎麼會有人主動離職呢?

有的團隊在散夥,也有團隊變團結,區別在哪?

有的團隊在散夥,也有團隊變團結,區別在哪?

L在上海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習慣性加班的行業。疫情爆發時她還在改方案,全然不知外面口罩已脫銷。她從同事那裡湊到了兩三隻口罩,退掉火車票,決定一個人留在上海過年。

這一連串的變化只是個開頭,那時她對20天后將要“失業”毫無預感。

年後,L所在的公司開始施行在家辦公,除了原定年後拍攝的廣告項目被迫延期,L覺得在家辦公對文案和策劃工作影響並不大。沒多久,公司要求回公司辦公,一則簡單的通知卻引發了群裡“論戰”。由於部分同事還沒返滬,“強制令”的焦點落在了留在上海的員工。先有兩位同事委婉申請繼續在家辦公,隔離期外出就有風險,更擔心波及家裡的老人和孩子。L看著群裡唇槍舌戰,糾結但不敢開口——年前湊的幾隻口罩在過度使用後,防護效果無法保障,新的口罩又遙遙無期。

公司態度強硬,一句“私人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徹底激化了矛盾,因矛盾不可調節,幾位同事主動請辭。“不是不想回辦公室,著實有難處。可誰能理解呢?”看著工作群中矛盾不斷升級, L突然覺得,原來公司並不在意員工的“死活”。

有的團隊在散夥,也有團隊變團結,區別在哪?

和L不同,小付所在的公司,既沒有強制要求員工去公司上班,也沒拖欠工資,甚至工作內容也很輕鬆,負責每天審核用戶上傳的內容。可在家宅了一個月後,小付提出了辭職。

這段時間,小付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重新思考。“我覺得自己就是溫水裡的青蛙,工作沒什麼技術含量,好像沒有任何提升,不敢想未來。”疫情撕去了生活最表層的安逸,把深藏的焦慮直面的暴露了出來。過去身邊有同崗位的人離職,馬上就會補上新人。新人上崗,公司也只對具體工作內容進行培訓,從不討論個人的長遠規劃。

小付覺得自己是隨時可被替代的人。

有的團隊在散夥,也有團隊變團結,區別在哪?

去年底,我們曾發起過一個關於「離職理由」的話題投票。當時,一位前輩笑著說:“這個問題哪用的著投票,活多錢少唄!”這個回答似乎無懈可擊,可投票結果中卻出現了另外兩個高票數關鍵詞 “沒有成長”、“不再有想一起共事的人”。

非典時期,年輕的阿里巴巴被全員隔離,馬雲寫了一封公開信,對全員表達了內疚。員工自發在家辦公,他和當時的首席運營官關明生每天拿著通訊錄,一個一個地給員工打電話瞭解情況。疫情不僅沒打散這支年輕的團隊,反而使他們的心靠得更緊。今年疫情期間,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一番掏心窩的話,同樣給企業員工甚至更多人帶來了鼓勵。員工從工作中得到的,除了生活保障外,同樣需要認同和歸屬感

2月份,各行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但在淘寶大學雲課堂進行全員學習的企業數量卻暴漲。很多人會好奇,這個特殊時期,他們究竟在培訓什麼?我們和幾個企業負責人聊了聊,他們不約而同的表示:“‘培訓’是個信號,不僅是為應對疫情做準備,也讓員工看到我們共度難關的信心。

生意買賣做不了,就全員一起提技能,修內功。這種做法,讓員工在這充滿未知的特殊時期,有清晰的前進目標,更對公司和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截止目前,已有20多萬企業,數百萬名員工在淘寶大學雲課堂進行培訓賦能。

企業作為組織符號沒有感情,但這個大機器是由人組成的。企業對員工的關懷,日常體現在彼此的理解,長遠則體現在企業是否重視員工與公司的同步成長。當我們觀察世界五百強企業時,會發現許多百年企業都有個共同特點:人才儲備系統都做得比較完善。員工進入企業後會有專業能力測評,與之相對應的是與其能力匹配的學習解決方案,並與晉升系統相關聯。員工在和公司共同成長時,也自然覺得受重視。

淘寶大學雲課堂培訓專家老僧指出:“這次疫情,將企業與員工的關係更直白的暴露了出來,圍繞員工成長體系搭建員工和企業的‘命運共同體’關係,將成為接下來企業人才培養的重點。”

人有非常複雜的利益思考系統,卻也可以非常簡單——你為他著想,他為你“奮鬥”。特殊時期離職,似乎並不難理解了,因為越是特殊的時期,越是能發現自己和公司是不是“命運共同體”的時候罷了

最後,和大家一起探討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公司的什麼舉動,讓你覺得你和公司是“命運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