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中医看不懂系列:谈“奔豚”

奔豚气属内科病证,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病名,见《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亦称奔豚、贲豚、贲豚气。

豚,小豕也。——《说文》

猪其子谓之豚。——《方言八》

本义就是奔跑的小猪,像这样:

不是中医看不懂系列:谈“奔豚”

发错了

像这样:


不是中医看不懂系列:谈“奔豚”

小猪仔

小猪有什么特点呢?我把小猪的特点,形容为:静如痴呆,动如抽风。

什么意思呢?你仔细观察,小猪在活动的时候有这样的特点:要么一直静止,像癫痫失神性发作的样子,要么好几个一块互相边蹦边啃,要么独自唧唧叫觅食,要么静止着静止着突然发作,猛的开始奔跑,猛跑一阵,没有来由的,又突然静止,像抽风了一样。

所以我们看“奔豚”这个词还是很形象的:形容从小腹部一阵气上冲或悸动,发作的时候极其猛烈,像头抽风的小猪一样攻冲不适,也可能很快就停止了。

所以,中医经典中是这样论述奔豚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难经·五十六难》:“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这样就更好理解了。

关于奔豚病的论治,可以参考刘渡舟刘老的经验:本文摘自《经方临证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9月一版一印

不是中医看不懂系列:谈“奔豚”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

崔某,女,50岁。患奔豚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走窜,行至小腹则胀,上抵心胸则气短心悸,头冒冷汗。少顷气往下行,则诸证随之而消。每次发作时精神特别紧张恐怖,如临死亡,每月发作二三次。平时少腹及腰部有酸疼感,带下多,面色青黄不泽。舌体胖,舌质淡嫩,苔白润,脉弦数但按之无力。辨为心阳虚弱,坐镇无权,以致下焦浊阴乘虚上犯。治疗当温补心阳,而消阴降冲。

  桂枝15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黑锡丹6克(用药汤送服)。

  一剂药服尽,冲气已止。共进五剂而愈。

解说:奔豚病发作的一般情况是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发作时恐怖欲死,气复还则止。这在临床上亦比较常见。但发作程度如本案这样严重的并不多见。导致奔豚产生的机理大多是由于心阳不足,不能坐镇于上,因而下焦阴寒邪气得以上冲。奔豚病的发作特点是:凡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一个有效方剂,《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更加桂在于取桂枝强心通阳,开结气,降冲气,用来治疗奔豚病最为合拍。有的医家认为,“加桂”应是加肉桂。如果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加桂枝和加肉桂,效果基本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