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口为祸福之门,“冯唐易老”是因为不会聊天误了一生


一、引子

古话说“口是祸福之门”,您留意就明白,福祸两个字,哪一个都少不了这张嘴。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所以广为人知,因为王勃的千古名作《滕王阁序》;更因为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冯唐确实是怀才的,但不遇却是他自己不会聊天惹的祸。

读史使人明智。品读冯唐的故事,减少可能的错误、增加自己的幸福,一起来吧!

读《史记》:口为祸福之门,“冯唐易老”是因为不会聊天误了一生

‘冯唐易老’的主人公冯唐

二、历史告诉我们

1、握着一把好牌的冯唐

冯唐不是苦逼的草根,是妥妥的握着一把好牌的官三代。

冯唐出生于汉文帝时期的官宦世家,

父亲任过代国丞相,爷爷当过赵国将军,

自小就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很有才华,

且为人正直,以孝行闻名于当世。

冯唐的亲戚朋友、邻居都很看好他,认为冯唐将来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

年轻时,冯唐果然不负重望,官拜中郎署长,

也就是统率皇宫侍卫,直接为汉文帝保驾护航。

家庭背景不错、社会声誉极好、大量忠粉很铁,

年纪轻轻就为最高统治者直接服务,

老板分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祖孙三代全是顶呱呱的明君英主。

这是多么得天独厚的条件啊!

然而,冯唐的职业生涯是这样的:

文帝时期,“为车骑都尉(五品),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景帝时,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中国历史上三位了不起的君主集中出现在他的生命里,他很长寿,而且有机会,

却最终成为怀才不遇的代表,短板确实出在沟通。

看一看他和汉文帝聊天的记录,就知道不会聊天多耽误事了!


读《史记》:口为祸福之门,“冯唐易老”是因为不会聊天误了一生

一代明君汉文帝

2、不会聊天误了他一生

在最关键的中年时期,汉文帝曾递给冯唐一次橄榄枝。

他特意在中郎署找冯唐拉家常,确实是大利好啊。

君臣之间的寒暄之后,聊及了天下大事,

汉文帝说,他很欣赏赵国的名将李齐。

冯唐接过话,直挺挺地顶回:李齐,哪里比得上廉颇、李牧,他们才是真正的将才。

汉文帝涵养好,平静地反问,何以见得呢?

冯唐率真地又道:先祖在赵国时了解廉颇、李牧有非凡的才能;家父在代国时熟悉李齐,知道他不过如此,根本比不上廉颇、李牧。

汉文帝见冯唐如此说,因思贤心切,遂激动地拍着大腿大呼:朕恨不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不然何患匈奴!

特不会聊天的冯唐又傻傻地杠了过来:陛下,即使得到廉牧、李牧这样的大将,你也不见得用哟。

汉文帝让冯唐一席话生生给噎住了,当众下不了台,再也挂不住脸面,甩袖子走人!

在尊卑秩序森严的封建时代,一个侍卫长面对拿着橄榄枝走进自己办公室的皇帝,居然如此生猛,万幸汉文帝脾气好,不是昏君,尽管当时确实很生气,但也没说什么,更没有处理冯唐。

面对皇帝尚且如此,跟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当沟通无法顺畅进行时,工作能够开心、顺畅地开展吗?

此时再看冯唐平淡的职业生涯,您还会感到奇怪吗?


读《史记》:口为祸福之门,“冯唐易老”是因为不会聊天误了一生

孔夫子告诉儿子:“不学礼,无以立”

二、读史使人明智

1、礼敬别人是在庄严自己

孔老夫子教育儿子“不学礼,无以立”。

五经之一的《礼记》,开篇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

因为礼是人和人之间最好的距离。

对人礼敬,其实是自重、是在庄严自己。

人若懂得礼敬,世人自会把他举过头顶。


读《史记》:口为祸福之门,“冯唐易老”是因为不会聊天误了一生

中华书局版《礼记》

2、澳籍跑步女送的公益课

反之,则是耽误自己,甚至自取其辱。

澳籍跑步女就是一个不懂礼敬的反面典型:

一是无视规定:本应居家隔离的她,我行我素,外出跑步;

二是不守规矩:本应戴口罩的她,却拒绝戴口罩;

三是无礼取闹:面对防疫工作人员的劝阻,情绪激动,拒不配合,大喊“走开”“救命”“骚扰”。

是无礼不敬让她一错再错,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落得个被公司辞退,被限期离境的下场。


读《史记》:口为祸福之门,“冯唐易老”是因为不会聊天误了一生

无义无礼 无理取闹的跑步女

感谢冯唐老先生和明君汉文帝,他们两位一起为我们演示了“礼敬”。

感谢太史公司马迁老先生,把冯唐的故事记录下来,让千载之后的我们汲取营养。


结语

有才华有志向的人,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

要懂得珍惜时间、珍重机会。

为人处世,学会礼敬,

要注重说话的艺术,要讲究智慧。

气量要大,格局要好,定位要准。

若任性放纵,哪怕基础再厚,条件再好,能力再强,

也会遭遇人生的"滑铁卢",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甚或远大理想。


读《史记》:口为祸福之门,“冯唐易老”是因为不会聊天误了一生

以人为镜子,可以明得失


您有收获,请分享给亲友,大家可以共同受益;

您有建议,请留言给我们,便于推出更多优质原创。


请您多读好书,分享经典的智慧,感受文化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