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遊:亞明作品中的山川風光

儘管亞明在“新金陵畫派”的幾位主要代表中(傅抱石、宋文治、錢松喦、亞明、魏紫熙)是不折不扣的“忙內”(老么),但實際上,由於根正苗紅的“老革命”身份,他不僅是建國後江蘇省美術界的實際負責人,也是“新金陵畫派”誕生與發展的重要推手:參與了江蘇省國畫院的籌建工作,又與傅抱石共同組織了“兩萬三千里”旅行寫生活動,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主導畫家們的創作方向,並在政治運動中保護老畫家,維護了江蘇美術創作團隊的整齊與優勢……


亞明曾在部隊中負責文藝工作,主要通過創作木版畫、宣傳畫等揭露侵略者的惡行,激勵戰鬥。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在工作中接觸學習到中國畫,萌發了興趣,並開始了以人物畫為主的國畫創作。20世紀60年代初,他與傅抱石組織江蘇省畫家赴外省寫生,在寫生途中積極向傅抱石等老畫家學習,並開始涉獵山水畫,由此成為20世紀傑出的山水畫家之一。這一次,讓我們走入亞明先生的作品中,感受他獨特的藝術語言,“臥遊”山川風光。

臥遊:亞明作品中的山川風光

亞明《夜航》 20世紀60年代

《夜航》曾入選1961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山河新貌”展,該展覽的成功舉辦也宣告了“新金陵畫派”的正式誕生。此幅作品是亞明在寫生途中記下的。時值夜晚,他乘坐客輪駛過三峽,被兩岸的燈光深深吸引,有感而發,便創作出這幅三峽夜景圖。

在山水畫創作方面,傅抱石先生對亞明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幅《夜航》,即借鑑了傅抱石的用筆。畫面中,山形輪廓先以散筆濃墨勾勒而成,再以大筆淡墨層層暈染山石結構及連綿遠山。同樣以大筆淡墨層層暈染的江面上,是由近及遠的燈塔,為了燈塔夜間的光亮,畫家以硃砂色暈染航標燈,從燈光中心點至外,由濃到淡。整幅作品,筆力勁健,色彩對比強烈,構圖層次分明,畫家在深刻觀察自然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以詩意化、情致化的筆墨,熱情謳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使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得益彰。

臥遊:亞明作品中的山川風光

亞明《天都峰》 51×54cm 1961年

天都峰為黃山第三主峰,為黃山三大峰中最險峻者,因霧氣繚繞,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故名為“天都峰”。1961年10月,亞明首登黃山,為黃山雄偉秀麗的景色所震撼,黃山自此成為他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母題。其後,亞明又八次登上黃山,他對黃山的認識也經歷了由“形”到“性”的過程。


上圖是亞明眾多黃山題材作品中創作較早的一幅,此作“開門見山”,佔據大半畫幅的主峰從煙雲中而起,險峭峻奇,立於眼前。主峰之後,群巒層疊,雲霧渺渺。畫面右下,巨石黑松描繪得乾淨利落,更加凸顯主峰之拔地摩天。整幅作品,很好地描繪出天都峰雄偉壯麗,如仙界天都一般的景色。

臥遊:亞明作品中的山川風光

亞明《江南梯田》 35×34cm 1972年

20世紀70年代開始, 亞明的山水畫創作漸多,主要是表現山河建設的新貌,《江南梯田》即是此中代表。畫中近景,樹叢以濃墨或潑或點或染而出,酣暢淋漓。中景梯田依山而建,層層而上,如道道綠波,梯田之上,人們或耕作或荷鋤。遠處,淡墨與淡綠交融,描繪出蒼茫群巒上層層梯田的景色。整幅作品,虛實相生,墨彩淋漓,生動地描繪出江南山嶺地區溼潤的空氣,也很好地反映出新時代農業建設的成果。

臥遊:亞明作品中的山川風光

亞明《江山長留》 46.5×58cm 1982年

此圖採用了“一水隔兩岸”式構圖。近處,水岸邊雜草叢生,帆船停泊,水面如鏡,上有水鳥飛翔。遠處,山勢綿延,山色蒼茫。整幅作品,景物疏淡,筆墨簡妙,意境寧靜悠遠,使人慾“長留江山”。


鳴謝:

亞明先生家屬

江蘇省國畫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