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頻道】懷念戰友徵文:我的戰友馬和枝


【鐵道兵頻道】懷念戰友徵文:我的戰友馬和枝

我的戰友馬和枝

【鐵道兵頻道】懷念戰友徵文:我的戰友馬和枝

▲這張是新兵連的留影。後排左一為馬和枝,後排左四為作者。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之間與我一起參軍的鐵道兵戰友馬和枝去世離開我們有五年了,在時下這個清明時節祭奠的日子裡,懷戀戰友之情如此強烈,往事歷歷在目......

馬和枝,1963年5月出生於山西省高平市寺莊鎮王報村一個農民家庭,1981年10月應徵入伍,服役於鐵道兵8師36團6連戰士,1983年6月在參加引灤入津工程一次隧道塌方中被埋,造成高位截癱,兵改工前轉業到山西太原榮軍療養院,2013年從療養院轉回原籍高平,2015年5月不幸去世。

我和馬和枝來自一個鄉鎮,一起踏上北去的悶罐車,來到了新兵集訓地,河北省新城縣(現已改為高碑店市),經過四個月新兵緊張的新訓後,又一起分到天津八里臺師後基地一連(原36團16連),連隊主要擔負著為師後基地修建大樓、禮堂等工作任務,馬和枝和三個老鄉分到二排抹灰班,我分到了三排木工班,我們五個老鄉同在一個連隊,互相學習鼓勵幫助。我們朝夕相處,親如兄弟。

在我印象中馬和枝雖然只有1米65的個子,但長的很壯實,很有力氣。記得有一次,連隊來了幾車水泥,在卸水泥時,每個戰友都是一人一次扛一袋(每袋重50公斤)而他是用胳膊一邊抱一袋,兩袋就是200斤,而且還比別人跑的趟數多,當時連長看他年歲小(當時19歲)怕累著他,讓他扛一袋,他說沒事兒,我有的是力氣,在家時經常這樣幹,當時連長誇他,真是個小老虎。並在全連大會上表揚了他。

1982年7月,我連隊服從上級的命令,為充實引灤入津工程一線的戰鬥力,馬和枝分到36團2營6連,我被分到5連,我們二營各連的營房都在一塊,共同開挖隧道十一號支洞,但不在一個工作面,每天下班後我們幾個老鄉能在一起聊天,談人生、理想和美好的未來。

就在我們立志幹好工程為天津人民做貢獻時,誰料,天有不測風雲。記得那是1983年6月的一天,我當時是上的下午16點班(三倒班)在我下班(24點)出洞時,正好碰到馬和枝上班進洞,我倆打了個招呼。凌晨三時,正當我睡得正甜時,刺耳的警報聲把我從夢中驚醒,聽老兵說洞裡塌方出事了,有一個戰友被砸成重傷,生死未卜,已拉到團衛生隊了,是個山西82年兵,我一下子蒙了,莫非真是他?因為二營山西兵只有我們三個人,當時只有他在洞裡。天還未亮,我馬上叫了七連一個老鄉跑到衛生隊手術室確認一下,果然是馬和枝,他已昏迷,正在搶救。

【鐵道兵頻道】懷念戰友徵文:我的戰友馬和枝

▲這張是轉業時在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前的留影。

此時,天色已放亮,由於他傷勢嚴重,衛生隊技術和設備受限,必須轉到師醫院救治,當時36團劉達明團長從手術室出來了,親切地叫我們,小老鄉(劉團長也是我們山西人)你們回去吧!這裡的事有我們呢,部隊會盡最大的努力搶救,你們在這也沒用,還是回連隊安心上班吧。我倆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衛生隊。

一個月後,在師醫院及專家的努力下,由於傷到了腰錐,命是保住了,但是,心臟以下失去知覺,造成高位截癱,終身要在輪騎上度過的後果。兩個月後,我和老鄉去師醫院看他時,一進病房,三個人擁抱在一起,失聲痛哭,他哽咽地說:我再也站不起來了,我才19歲呀,我今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穿著軍裝探次家,見見親人朋友和父老鄉親………

1983年底,鐵道兵轉工前,他被部隊轉業到山西省太原榮軍療養院,在離開部隊時,專門安排醫護人員用輪椅推著他,穿著軍裝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了幾個影,也算是了卻了他的一個心願。馬和枝戰友為了天津人民早日喝上灤河水,把最美好的青春芳華獻給了軍營,獻給了人民,雖然他已離開我們好多年了,但他的那種精神永在。他為家鄉人民爭了光,共和國不會忘記他,人民不忘記他,我們更不會忘記這位生死與共的好戰友,好兄弟。

【鐵道兵頻道】懷念戰友徵文:我的戰友馬和枝

▲這是當時我們工作的十一號支洞。

清明將近,為了懷念馬和枝戰友,特作此文,以示祭奠!

2020.3.24於高平

【鐵道兵頻道】懷念戰友徵文:我的戰友馬和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