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一一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一刘禹锡:乌衣巷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一刘禹锡:竹枝词之一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一一刘禹锡:扬州酬白乐天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附: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一白居易:醉赠刘使君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大唐诗人喜欢攀亲

魏晋以来的中国文人喜说大话,是门阀制度优越性荡漾的余波;因此也喜欢攀亲,以示门第不凡。读书人都有一定家底,文雅胜于算盘,或有家谱可循;不像平头百姓终生为衣食奔波恐难以周全,哪有精力操心这种闲情淡事。

大唐李家刚坐江山,先攀上西凉王李皜认作祖先,追封兴圣皇帝;以显示自己原本就是皇家血统。李白初出道,流浪在长安混前程,时常向人吹嘘自己是西凉王李皜的九世孙;扳指头一算:竟和李治武则天同辈;原是吾皇李隆基的本族爷爷,这谁还敢惹?吃几桌霸王餐、喝几坛霸王酒,应不在话下。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当然李白不会白吃白喝,吃完喝完,会给店主写字题诗做牌匾,那也老值钱了。中晚唐的李贺、李商隐也都扳过家谱查察,的确都是李唐皇室旁支远脉。言归正传。据说,刘禹锡常常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中山靖王刘胜的爵位,仅次于皇帝。刘胜死后陪葬,就是穿金缕玉衣的那个角儿;很有钱的,西汉国第一土豪。郭女士干跌算什么;敢来和刘胜炫炫?

闲言少叙。如果刘禹锡此说属实,刘胜就是他八百年前的祖先。中晚唐时期,估计有家谱可考。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公元772年,与柳宗元同庚。唐顺宗上位后,王叔文带头发动永贞革新,刘柳二人才刚而立之年,正是干事业的年龄。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的刘禹锡,相较柳宗元要显得旷达超脱;多以山水为乐,以诗文寄怀,他与中晚唐许多文坛巨子都有过唱和答酬,后来被白居易捧为诗豪,诗坛国手。

刘禹锡最初被贬为朗州司马,又转迁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要职。朗州即湖南常德,连州即广东清远。夔州即重庆奉节。和州即安徽和县。被贬的刘禹锡,在粤湘、巴蜀、楚汉、江淮之地不停漂泊。期间,因写诗有过两次反复升降,回京任礼部主客郎中、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等职。

二、大唐王朝病树沉舟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晚年的刘禹锡命运有所好转,任太子宾客之后,又任礼部尚书等要职,死后获赠户部尚书名衔;应是白居锡、元稹等人的提携关照之功。刘禹锡到苏州就任,距离永贞革新被贬,已有二十三年之久。他在扬州结识白居易,写下著名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绝唱。这两句诗的寓意隐隐可以知觉:久经世事的刘禹锡,对大唐王朝的灭亡已有预感。

欲解刘禹锡此诗,先来回顾盛唐到晚唐衰落的过程。安史之乱导致两大恶果:一是宦官专权,二是藩镇割据。唐肃宗后期到唐代宗时期,宦官专权更甚。阉人李辅国,曾竭力拥护肃宗和代宗父子上位立下大功;它以两朝元老自居,掌握军政大权。这是中国历史上阉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导致盛唐骤衰的根本之因。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代宗驾崩。唐德宗执政前期,对后宫宦官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不断打击,大唐王朝一度出现所谓中兴局面。但专制毒瘤难以根除,导致地方势力不服。唐德宗后期,藩镇割据基本形成。经过泾原兵变,朝廷官员相继叛逆失节,与阉党勇往护驾所形成的反差,让唐德宗做出错误判断;宦官阉党的地位又被迅速提高。

皇族势力、宦官势力、地方藩镇势力等利益集团层层盘剥,大唐百姓民生状况苦不堪言;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唐顺宗上位时,宦官势力和藩镇势力不断壮大,已对大唐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早在顺宗李诵当太子之时,春宫幕宾王叔文和王伾等人对这些问题十分担心;很早就提出改革设想,并得到太子李诵认可。顺宗李诵上位后,因曾患病几乎呆傻,但心智尚算清晰;他仍然毫不犹豫地任用王叔文、王伾等人主持变法。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三、永贞革新如过家家

唐顺宗新朝,形成以二王为首,以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程异等十数人为辅的革新集团。政治军事领域,他们以坚决打击地方藩镇势力、限制后宫阉党涉政为主要目标。同时,实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经济变革。是为永贞革新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永贞革新让阉党十分惊慌,它们与地方藩镇势力相互勾结,对革新集团展开反击。不到一年功夫,在阉党一手干预支持下,唐顺宗李诵逼迫禅退,又扶持太子李纯上位,是为唐宪宗。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永贞革新时期,王叔文主持翰林院;代唐顺宗行任免大权。王伾任散骑常侍,为皇帝贴身参谋长。韦执谊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形同宰相。程异为江淮盐铁使,主抓经济大权。柳宗元任礼部主事,主持文化教育宣传。刘禹锡任监察御史,察查百官整顿吏治。其余各人均为各路钦差御史,尝试在全国变法。

刘禹锡任监察御史,品位低但职权广,行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要务。永贞革新失败后,唐顺宗的家家过完了;王叔文被杀,王伾病逝。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等八人,被贬为岭南各州司马。这就是大唐政坛中晚期著名的革新政变二王八司马案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刘禹锡诗的历史观

永贞革新集团虽然覆灭,但唐宪宗上位后任用武元衡为相,对地方藩镇势力坚决打击的策略并未废除。也就是说:大唐王朝并没有否定王叔文集团的政治主张。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唐宪宗时期,朝廷对地藩镇割据势力进行的战争,曾取得辉煌胜利;但不久之后,地方势力又恢复到割据之初局面。因此,问题的关键是:中晚唐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究竟是什么性质?这是当朝政治家和思想家必须考虑的大事。

或许刘禹锡的诗作,可以找到答案。幸好他的七律《西塞山怀古》里面有所表达。西塞山,位于今之湖北长江黄石段;古中国军事要塞。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诗的前四句是说:西晋初年,益州刺史王浚率领八万水军下武昌、破九江、直捣南京石头城,灭东吴统一中国的历史故事。王浚为西晋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但却屡受朝中权贵的弹劾打击。

刘禹锡作此诗凭吊西塞山,就是拿自己比西晋大将军王浚;以自己曾经参与的永贞革新方略,比拟历史上的统一大业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的后四句意思是说:对照自己二十多年四海为家的漂泊命运,当见山川江河风貌依旧;而看到江边

萧萧秋荻一岁一枯荣;恰似历史上分分合合的故事不断重演。

永贞革新之后的刘禹锡,人生后期诗作的主题思想,多有对历史循环往复、分分合合这种现象的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典型的循环性史观。在刘禹锡看来,中国历史就是如此不断毁灭着、循环着。

诗的寓意见证:刘禹锡从自己前半生的不幸和得失,体会到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他把对历史的这种认识,放大到世界与自然之理,才吟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绝唱。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五、刘禹锡的退缩与局限

皇帝儒家治下,仕人一旦达到所谓超然境界,往往失去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从而转向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刘禹锡向白居易表达了这种人生态度。安贫,即安于贫困;所谓乐道,原指乐于接受儒家道德理念,后引申为对人生信念的追求。可见刘禹锡处境虽然贫困,但他仍乐于坚守信仰

儒教修养准则真是古怪:一边给信徒传授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边让他们安贫乐道。如此把财富和乐趣,以便留给皇帝后妃和太监支配受用。安贫乐道的理念,真是崇高无私,难怪中国皇帝可以不断兴灭,而儒家难灭。因为儒家清楚:新的皇帝,还非向他们求教其中奥妙不可。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但又可惜的是,自古究竟没有几人修炼成儒家大圣;史书之所以多达二十四部,更是儒经歪念的铁证。可怜的夫子在文庙更难安宁,被翻来覆去折腾,打倒扶起;扶起再打倒;再扶起,不知何时才肯歇手。始终猜不透:儒家学徒既然安贫了,还有何种信仰可以坚守。

刘禹锡终生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是:所谓地方割据势力,其实是地方诸侯向大唐王朝寻求平等;所谓割据局面,就是他们追求平等的产物。故而,割剧势力叛逆的斗志,从来不会被完全镇压下去,时起时伏。如果把此理放大延伸到中华文明史,正是中国历史不断循环往复、分分合合的根本之因。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刘禹锡把中国历史循环、分合的必然性,看作天上出现彩虹的偶然性。这种错误认识的缘由,是他做为儒徒兼仕大夫永远无法清楚认识的永恒疑问。因为儒家先生出于忠孝二心,从一开始就为世界为人间划分制定等级秩序;同时为学徒的安贫提前定下修行准则。

儒家学徒究竟能否安贫乐道,总是疑问。而刘禹锡的安贫乐道,或是真的感动皇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相对苦求宇宙真谛而英年早逝的柳宗元,刘禹锡终于熬出一个幸福晚年。他晚年仕途的得意,可能让后来的李商隐看透,并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由衷之言。

刘禹锡的晚年和白居易、韩愈的晚年一样,都十分解气。聪明的仕大夫即将老死朝野才恍然大悟:原来乐道的牌坊,可以通过安贫的方式竖起。但晚唐时代地方官吏不断割据叛逆而失节、朝堂官员昏庸老而无道,无疑又是对儒圣和道德家回敬的两计响亮耳光,也让后世徒儿徒孙对儒圣和儒经愈加怀疑。

大唐诗豪:安贫乐道刘禹锡

或许刘禹锡壮志未酬,还想为吾皇再尽一把老迈之力

。但很可惜,无论是他人生前期的拼搏还是晚年的努力,却仍然是自己诗句中的一棵病树,根本无法阻挡前头皇权必然灭亡的明媚之春。安贫乐道的诗豪国手刘禹锡逝世之后,又过了六十年,大唐王朝彻底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