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時,讀讀《道德經》,修心又養性,悟道半成仙

老子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思想裡充滿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人生經驗,是古往今來歷代學者難以窮盡的思想寶藏。《道德經》一書對“道”的闡釋,老子的“無為”思想、運動與轉化思想、老子的社會政治觀念、老子的人生哲學等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紛雜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體系。

人生困惑時,讀讀《道德經》,修心又養性,悟道半成仙

《道徳經》一書雖然所說的大多數話都含有深奧的哲理,但是老子並不是一個板著臉孔講理論的哲學家,他對現實還是充滿關切,在八十一章的哲理文字中,他時時不忘現實,針對社會、政治提出了自已一系列的看法,這些真知灼見雖然不多,並且散見在《道德經》各處,但是卻給後代的人帶來無窮的啟迪。

老子學說的精華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互相聯繫、互相依存。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他還進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轉化的觀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曲則全,枉則直”,“物壯則老”等等。

人生困惑時,讀讀《道德經》,修心又養性,悟道半成仙

我們後人,學習老子,到底學什麼呢?

一是要學習“順其自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只是自然,不去刻意搞什麼。這種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人只須依從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該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該幹什麼就幹什麼。事情到了一定時機,自然會知道怎麼做;事情還不明朗,也別杞人憂天、庸人自擾,這就是順其自然。概括為一句話:不強求、能知足。如此,內心才會安然,外在才會和諧。

二是要學習“獨立思考”。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社會和人往往是這樣,越缺什麼越標榜什麼,那些表面美好的東西,背後的真相可能恰恰相反。所以看人看事千萬別看表面,要往深了琢磨。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容易被忽悠和判斷失誤,變成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還傻呵呵地覺得很美。

人生困惑時,讀讀《道德經》,修心又養性,悟道半成仙

三是要學習“眼光長遠”。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切事情放長遠了看,都會“不一定”,好的不一定好,壞的不一定壞,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能看到這點,處順境就不會得意忘形,而有危機意識;處逆境就不會失意消沉,知道跨過去就是進步成長。於是不利就能降到最低,有利就能保持最久,這是真智慧。

四是要學習“適可而止”。用老子的話說就是“少私寡慾”——“私心”要少一點;慾望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千方別過分。如果過度,人的能力、時間、精力、機遇都有限,就會活得很累、很苦。況且“水滿則溢,月滿則虧”,過度了反而會適得其反,比如過度勤奮而積勞成疾、掙的錢還不夠買藥的,這就是得不償失。

人生困惑時,讀讀《道德經》,修心又養性,悟道半成仙

五是要學習“低調做人”。老子主張“不敢為天下先”,因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老子又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是以退為進、欲擒故縱,比如做生意肯讓點小利,人們就會對你有好感,願意再來買,積累的客戶也會越來越多,最後終能獲大利。這種策略,是基於對人性的認識,是一種全局觀。

六是要學習“有容乃大”。人首先要有寬大包容的胸懷,老子所謂“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然後是承認和接納人、事、物之間的差異性,世間萬物本就千姿百態,世間事本就各種各樣,每一個人也都有每一個人的活法。最後是對任何事都要做好一個平衡,“和”說到底就是平衡,無論是世間和還是心中和,而平衡需要的是綜合把握各個方面,做好其中的權衡取捨和合理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